【文題】
閱讀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老鷹教子的“哲學”
生態(tài)學家用望遠鏡仔細觀察發(fā)現(xiàn),老鷹都把巢筑在懸崖峭壁上。母鷹先銜一些荊棘放在窩的底層,再叼一些尖銳的小石子鋪在荊棘上面,最后用枯草、羽毛、獸皮蓋在小石子上。小雛鷹出世后慢慢長大,羽毛漸漸豐滿。這時,母鷹認為,小鷹該獨立生活了,于是開始攪動窩,讓枯草、羽毛掉落,露出尖銳的小石子和荊棘,小鷹被扎得疼痛難忍,嗷嗷直叫??赡跟梾s無情地驅(qū)趕,小鷹只好忍著疼痛,舞動雙翅,離巢遠飛。是老鷹殘忍無情嗎?不,母鷹深愛著小鷹,它更渴望小鷹展翅翱翔。因此,它必須無情地逼著小鷹飛離舒適的家,勇敢地去“獨立生活”。
根據(jù)上述材料,寫一篇文章。要求:自選角度;自擬題目;自選文體(詩歌除外);不少于600字。
【思路點撥】
寫材料作文,有兩個方面需要特別注意:
一是審題。閱讀材料,從不同角度理解材料的含義,以確立文章的中心。有的材料內(nèi)涵比較“隱蔽”,在這種情況下,深入領(lǐng)會材料就成了關(guān)鍵。
二是寫作過程中如何運用材料。有些人認為寫材料作文一定要用所給材料,否則就會跑題,或影響文章的質(zhì)量。其實,文章跑不跑題以及質(zhì)量的高低絕不在于用不用所給材料,而在于文章所表達的主題是否和材料所表現(xiàn)出的主題相統(tǒng)一,只要能做到這一點,用不用所給材料都是可以的。
寫此題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去立意:可以從“鷹媽媽”的角度立意,寫家長或老師對自己的教育;可以從“幼鷹”的角度立意,寫自己如何接受這種磨煉??梢詮姆疵鎸懏斍暗母改冈诮逃绞缴洗嬖诘膯栴},比如對子女的溺愛等等。這樣就拓寬了寫作的范圍,可以根據(jù)自身的生活體驗,寫出具有真情實感的文章。
【美文展示】
無法不對你殘酷
安寧
弟弟考上北京的大學時,與我當年一樣大——17歲。母親要我回去接他上學,我想起這么多年一個人走過的路,便堅決地拒絕了。我說:“有什么不放心的,一個男孩子,連路都不會走,考上大學有什么用?”
弟弟不善言語,羞澀,普通話又說得蹩腳,掃一下眉眼,便知道是從鄉(xiāng)村出來的。經(jīng)歷了艱難的旅程之后,弟弟終于站在了學校門口,我笑著迎上去,他的淚一下子流了出來。眼前這個瘦弱青澀的少年,頭發(fā)蓬亂,滿臉汗水,嘴唇干裂,額頭上有一道輕微的傷痕,看著他我有一剎那的心疼,抬手給他溫暖的一掌,說:“祝賀你,終于一個人闖到北京來了!”
臨走的時候,只給他留了兩個月的生活費。他站在衣著光鮮的學生群里,因為素樸而顯得那么落寞和孤單。多像剛?cè)氪髮W的我,因為卑微,進而自卑。我笑笑說:“北京是殘酷的,也是寬容的,只要你用心、努力,也會像姐姐一樣,自己養(yǎng)活自己?!蔽抑赖艿苣晟伲瑢Υ瞬粫刑嗟睦斫?。他只是難過,為什么那么愛他的姐姐,在北京待了幾年,便變得如此不近人情?
一個月后,弟弟打電話來,求我給找份兼職。我說:“你的同學也都有姐姐可以找嗎?”他沒說什么,便啪地掛斷了電話。頃刻,母親的長途便打了過來,她幾乎憤怒地說:“你不給他錢就算了,連份工作也不幫著找,他不依靠你還能依靠誰?”我不知道怎么解釋才能讓母親明白,我只是覺得我所吃過的苦他也應該能吃。因為我們都是鄉(xiāng)村出來的孩子,如果自己不能闖出一條路來,貧困不僅會把我們心中所有的希望都熄滅掉,還會留下無窮的恐懼。
我最終還是答應母親,給弟弟一定幫助。但也只寫了封信,告訴他所有可以收集到兼職信息的方法。這些我用四年的時間積累起來的“財富”,終于讓弟弟在一個星期后,找到了一份在雜志社做校對的兼職。在他領(lǐng)了第一份工資后,我去賴他飯吃,他仔細地將要用的錢算好,剩下的,只夠在學校食堂里吃頓“小炒”,但我還是很高興,不住地夸他。他低頭不語,忽然像吐粒沙子似的狠狠吐出一句:“同學們都可憐我,這么辛苦地自己養(yǎng)活自己;別人都上網(wǎng)聊天,我還得熬夜看稿子;錢又那么少,連你工資的零頭都不到!”我笑道:“可憐算什么,我還被別人恥笑過呢!在現(xiàn)實面前,你如果不用心、不努力,連腰板都挺不直的?!?/p>
之后的日子,弟弟很少再打電話來。一次我給他打電話去,他不在,他的舍友驚訝地說,他從來沒有說過有個在北京工作的姐姐。我知道弟弟仍無法理解我的殘酷,但我深知,嘲弄和譏諷,自信與驕傲,都是要經(jīng)歷的,只有這樣,他被貧窮折磨著的心,才會愈加堅韌頑強。
學期末,我們再見面,是弟弟約的我。在一家算得上檔次的咖啡廳里,他很從容地請我“隨便點”。面前這個衣著素樸但充滿自信的男生,嘴角,很持久地上揚著;言語,淡定沉穩(wěn);眉宇間,竟有了點男人的味道,終于不再是那個說話吞吞吐吐遇事慌亂的小男孩。在這短短的半年里,他做過校對,賣過雜志,當過家教,刷過盤子,而今,他又拿起了筆,記錄青春里的歡笑與淚水,并因此贏得更高的報酬和榮光。他的成熟,比初到北京的我,整整提前了一年。
外面飄起了雪花,我們細細地品味著苦中帶甜的咖啡,慢慢地欣賞著這個美麗的城市。
(選自《成長閱讀》,南京大學出版社)
【點評】
這是一篇敘事散文,文章敘述了“我”的 “殘酷”——拒絕接弟弟上學、只給他留兩個月的生活費、沒有直接幫他找兼職、訴苦時教他自強,使初到北京讀書的弟弟快速走向成熟。“我”之所以這么做,是因為深知“嘲弄與諷刺、自信與驕傲都是要經(jīng)歷的,只有這樣,弟弟被貧窮折磨的心,才會愈加堅韌頑強。文中的“我”很懂教育,在物質(zhì)上沒有給弟弟太多的幫助,卻給了弟弟不盡的精神財富。
【佳作示例】
殘酷的愛
東臺市雨文讀書社張亞楠
站在青春的門檻上,一邊是年少的我所走過的彎彎曲曲的路,另一邊是我將擠上的遠去的列車?;厥鬃哌^的路,崎嶇不平,荊棘叢生。一路摔倒再爬起來,可我總覺得身邊有雙眼睛在注視著我,有一雙大手想撫慰我。漸漸地長大了,知道了那些伴我成長的東西叫愛……
可是在我最需要幫助的時候,她沒有出現(xiàn);在我最痛苦時,她沒有來安慰我。于是,我認為“她”是殘酷的,無情的。于是自己硬撐起疲乏的身體憋著一口氣向前走,直到我遠遠地望見那個門口——青春。
曾經(jīng),看見快出殼的小雞痛苦地在蛋殼里掙扎,我的心一陣陣刺痛,因為它的命運似乎跟我一樣。于是幫它破殼而出,想讓它感受到愛,可它卻那樣不解人意地死了,我痛哭了一場。曾經(jīng),看著蛹蜷縮在手指般大小的“房子”里,怕它憋壞了,用剪刀把它救出來,它竟和小雞的命運一樣。是我傷害了它們。可我只想給它們愛。難道那樣視而不見的殘酷真的叫愛嗎?我困惑了。
“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這是孟子說的。
我的14歲已經(jīng)在身后靜靜地躺著,等待著與我夢中相會了。父母雖在身邊,但這14年中他們除了在衣食方面對我無微不至地關(guān)懷外,似乎都是我自己面對一切。
溺愛,我不曾擁有過,只有那殘酷的愛伴著我一路走過。雖一路坎坷,但有殘酷的愛給予我最誠摯的祝福。
站在青春的門檻上,我暢想以后的生活。因為我掌握了一個人必須具備的基本本領(lǐng)——自立、拼搏!
【簡評】
本文一掃少年清新、活潑的筆調(diào),對“殘酷的愛”有著理性的思考,敘寫感受真實,感悟深刻,議論融于散文化的敘述之中,難能可貴。以“小雞”與“蛹”為喻,巧妙闡釋了磨礪對成長的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