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話題】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父子二人經過一家五星級飯店門口,看到一輛豪華的進口轎車。兒子不屑地對父親說:“坐這種車的人,一定沒學問?!备赣H輕描淡寫地回答:“說這種話的人,口袋里一定沒錢。”
顯然,兒子之所以這樣說,是某種心理在作怪。那么,你認為這是一種什么心理,對此,你又是怎樣看的呢?
要求:立意自定,文體自選,題目自擬。
【寫作導引】
自己買不起豪華車,便說坐這車的人一定沒學問,“吃不到葡萄,便說葡萄是酸的”,顯然,這是嫉妒心理在作怪。寫作的關鍵是緊緊圍繞對這種心理的認識,發(fā)散思維。
朱智賢主編的《心理學大詞典》中對嫉妒的定義是:“與他人比較,發(fā)現自己在才能、名譽、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別人而產生的一種由羞愧、憤怒、怨恨等組成的復雜情緒狀態(tài)?!庇纱丝梢?,嫉妒是一種有害心理。嫉妒之心,人皆有之。心理健康的,會化嫉妒為力量,奮起直追;程度輕的,會給被嫉妒者制造點麻煩;嚴重的,不僅會影響自己的發(fā)展,還會影響他人的發(fā)展,甚至給社會的發(fā)展、人類的進步造成危害。古今中外,這樣的事例很多,只要稍加整理,不難形成自己的觀點。
嫉妒,腐蝕人的思想,玷污人的靈魂,因此,要盡可能地摒除嫉妒之心。面對這樣一個日新月異、人才輩出的時代,該如何引導、利用自己的嫉妒之心呢?應該具有自信心、自強心,化嫉妒為前進的動力,鞭策激勵自己不斷進取,創(chuàng)造輝煌的人生!
認識了這些,選取擅長的體裁,就不難寫出個性飛揚、有思想深度的美文來。
【名言名句】
“嫉妒者之所以痛苦,是因為折磨他的不僅是自己的失敗和挫折,還有別人的成功!”
——亞里士多德
“好嫉妒的人會因為鄰居的身體發(fā)福而越發(fā)憔悴?!?/p>
——德國諺語
有嫉妒心的人,自己不能完成偉大事業(yè),便盡量去低估他人的偉大,貶抑他人的偉大性使之與他本人相齊。
——黑格爾
失寵和嫉妒曾經使天神墮落。
——海涅
生來就具有某些優(yōu)秀品質的人的可靠標志是生來就沒有嫉妒。
——拉羅什夫科
【經典材料】
1.周瑜年少有為,才智過人,堪稱一代儒將。可是面對足智多謀 “運籌幃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諸葛孔明,卻嫉妒他的才華,發(fā)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慨嘆,最終憂憤而死。
2.龐涓嫉妒孫臏、李斯嫉妒韓非子、潘仁美嫉妒楊令公等,都是以害人開始,以害己結束。
3.戴維是英國著名的化學家,他曾把印刷徒工法拉第培養(yǎng)成科學家,因此受到人們的稱贊。后來法拉第在電磁學和化學上屢建奇功,被提名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身為會長的戴維卻出面反對,原因只有一個,怕法拉第超過自己。戴維的心被“嫉妒”牢牢占據后,心中只有怨恨,在科學的道路上止步不前,再也無所建樹了。
【時文示范】
余秋雨談嫉妒(節(jié)選)
余秋雨
我們終于走到了可以向嫉妒發(fā)起全面挑戰(zhàn)的時代,然而這也是嫉妒最猖狂的時代。
這20年,我們看到社會在試演過種種整齊的儀式后,終于尋找到了最真實的動力,生命力的多元釋放形成了巨大的能源,歷史開始變得通體活躍,任何包括嫉妒在內的心理痼疾都成了必須沖破的障礙。然而,正因為這樣,嫉妒在各色人等的大起大落中找到了最具刺激性的素材。不少突然失去了“大一統(tǒng)”和“大鍋飯”護佑的慌亂人群以聽眾的身份,為嫉妒話語提供了演講臺。是讓新興的社會機制在這樣的演講臺前變得風雨飄搖,還是讓這樣的演講臺在新興的社會機制前變得風雨飄搖?這是中華民族在20世紀的最后一次選擇。
記得10多年前,在許多學校的教研室里,不少中老年教師總閃爍其詞地批評青年教師急于發(fā)表長篇論文,不甘心長期充當綠葉,來襯托他們這些不在乎什么論文的紅花;但話音未落,青年教師已經出國;于是批評他們崇洋媚外,然而沒過多久青年教師卻已學成歸來;接下來必然是抱怨青年教師在待遇、職稱上得利太多,但青年教師又已辭職……嫉妒的腳步再快,也追不上社會變化的腳步,這實在是一種吉兆。要是嫉妒的腳步更快,截在半道上,那就大事不妙。
在上海街坊鄰里間,家家戶戶長期處于互相窺探之中,連這家多炒了兩個菜,那家新買了一輛自行車都成為嫉妒的目標,不知多少爭吵由此而生。但是這些年,住房拆遷、下崗轉崗、股市漲跌、兼并破產,各家各戶都在狂飆突轉中日新月異,嫉妒的蝙蝠不知該落在哪一根梁柱上了。
只能去尋找變動不大的房舍和梁柱了,雖然已經很少,但畢竟還有。例如那些不處于社會轉型主體部位的角落,那些被社會改革家們暫時冷落不想立即清理或拆卸的部分,那些曾經有過文雅的聲譽現在還能引起人們寬容慣性的領域,那些派別林立、關系錯綜卻又對國計民生并無大礙的方位。在那里,嫉妒還能找到自己熟悉的發(fā)泄渠道,而且由于其它地方的堵塞而空前洶涌。外人和后人如果不小心一眼看到這樣的角落,一定驚詫莫名。
我們正在進入一個特殊的階段:舊式的嫉妒已構不成力量,新式的嫉妒尚未獲得資格。這樣的歷史階段,對于群體心理的重構至關重要。很多年前讀雨果夫人關于法國大革命前后巴黎社會心理的回憶,感觸很深,那也是一個破舊立新尚未靠岸的奇異時期,什么怪事都會發(fā)生。僅僅為了雨果那部并不太重要的戲劇作品《歐那尼》,法國文壇一切不愿意看到民眾向雨果歡呼、更不愿意自己在新興文學前失去身份的人們全都聯合起來了,好幾家報刊每期都在嘲諷雨果欠缺學問、違反常識、背離古典、刻意媚俗,在嘲諷的同時又散布大量謠言,編造種種事端。有的評論家預測了作品的慘敗,有的權威則發(fā)誓絕不去觀看演出。待到首演那天,這些人抵擋不住心癢還是去了,坐在觀眾席里假裝只看報紙不看舞臺,但又不時地發(fā)出笑聲、噓聲來搗亂,也算是與雨果打擂臺。
對嫉妒來說,人們對它的無視,比人們對它的爭辯更加致命。盡管當時也有一些人為了對雨果的評價發(fā)生了決斗,但對嫉妒者最殘酷的景象是:廣大民眾似乎完全沒有把他們的誹謗放在眼里,《歐那尼》長久火爆,直到因女主角累病而停演。
更有趣的是,8年后,《歐那尼》復演,全場已是一片神圣的安靜。散場后雨果夫人在人群中聽到一段對話,首先開口的那一位顯然是8年前的嫉妒者,他說:“這不奇怪,雨果先生把他的劇本全改了。”他身邊的一位先生告訴他:“不,劇本一字未改。被雨果先生改了的,不是劇本,是觀眾?!?/p>
這就是說,當年激烈的嫉妒者在不知不覺中被雨果同化了。他很想繼續(xù)嫉妒,帶著敵意來到劇場,但是再也無法與雨果建立敵對關系。這便是最深刻意義上的社會變革。
這件事對我們應該大有啟發(fā)。嫉妒本是擾亂價值坐標的倒行逆施,但如果到了社會大變革的時代,有一種更強大的社會發(fā)展坐標超過了它,壓倒了它,使它不能像在不景氣的年代那樣可以頤指氣使。因此,嫉妒固然是社會發(fā)展的障礙,但要治它,還得靠社會發(fā)展。就嫉妒論嫉妒,怎么也理不出一個頭緒來。也不必與嫉妒賭氣,去創(chuàng)造一點個人的奇跡出來。因為即便真有奇跡,嫉妒也必然緊緊追隨。與其這樣,倒不如轉過身去,全力推動社會的變革,讓嫉妒失去坐標,慌慌張張找不到存身的地方。
聯想我們中國,從本世紀初到五四前后,也經歷過新老坐標間的無序過渡。從不少材料看,當初文化界對于新文化、白話文的嫉恨也是強烈的,對于胡適、陳獨秀、魯迅等人上有北大校長蔡元培支持,下有廣大青年學生響應的熱鬧情景,更是酸勁十足。但是等到20年代中期,整個文學界基本上被新文學所占領,連當初的嫉妒者要給子女們寫信也只得學用白話文,如果再要反對實在有點中氣不足,不知從何下嘴了。
【點評】
這是從《余秋雨談嫉妒》一文中節(jié)選的部分,雖是節(jié)選,亦可獨立成篇。余秋雨以一個文史學者獨到的眼光,站在歷史的高度,透析嫉妒,關照現實,呼吁健全人格的形成,期待著全力推動社會的變革,讓嫉妒失去坐標。字里行間洋溢著赤子情懷。
【佳作展示】
勸君莫存嫉妒心
甘谷二中王潔瓊
還記得慘死的龐涓嗎?要不是嫉妒心太強,他會有那么慘不忍睹的下場嗎?嫉妒之火既能焚燒別人,也能毀掉自己。
因為嫉妒,清朝雍正年間,白泰宮竟親手殺死了自己的兒子。白泰宮是當時有名的俠士,一次他游歷歸來,回到闊別八九年的故鄉(xiāng)。在村外墳場上,他看到一個八九歲的小孩在練武,身手非凡。白泰宮看得出神,突然間想到這個孩子長大后,武藝一定在自己之上,于是,胸中燃起一股妒火,竟在尋釁比武中將小孩置于死地。小孩兒氣絕前盯著白泰宮咬牙切齒地說:“我父親白泰宮回來,一定會給我報仇的!”這句話像一聲霹靂驚呆了白泰宮,原來妒火害死的竟是自己的親骨肉!
從古到今,這樣的悲劇一直在上演。嫉妒讓人失去理智,讓人瘋狂。因為嫉妒,周瑜發(fā)出了“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并因之憂憤而終;因為嫉妒,廉頗一度視藺相如為眼中釘,在他心中,一個小小門客怎能居于他之上?因為嫉妒,上官大夫誹謗屈原,致使國土淪喪。嫉妒,讓人忽視別人的努力,甚至藐視別人的成功。
“木秀于林,風必摧之;行高于人,眾必非之?!彼坪踹@就是嫉妒的后果。可見,嫉妒之心有害無益呀!
個人如此,一個國家同樣如此,要想發(fā)展,必須博采眾長,正視自己的不足。歷史給我們的教訓是深刻的。十年浩劫結束,鄧小平同志領導全國人民撥亂反正,進行改革開放,發(fā)展生產力,吸取外國先進經驗 ,使神州大地再次呈現出勃勃生機,這不正是承認別人優(yōu)點,虛心學習,不嫉妒的結果嗎?兩相比較,道理不言自明。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弊鳛榍嗌倌?,我們應當不嫉妒別人的優(yōu)點和成功,虛心向別人學習,靠自己的努力開創(chuàng)一片天地。作為發(fā)展中國家,在商品經濟的大潮中,我們的經驗還很不足,必須向外國學習成功的經驗,這才是明智的做法。
為什么總是嫉妒別人的長處呢?為什么不化嫉妒為動力呢?無數血淋淋的事例擺在眼前,無數個令人痛心的悲劇展現在面前。為了個人的發(fā)展、國家的富強、人類的進步,勸君莫存嫉妒心!
【點評】
開篇以龐涓之死破題,確立論點。接著選取典型事例,聯系現實生活,進行分析論證。首尾圓合,結構嚴謹,內容豐富,認識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