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真的允許這些金融機構互相購買對方的不良資產(chǎn),恐怕PPIP的最初目標——剝離大銀行的不良資產(chǎn)——將無法實現(xiàn)。
自從美國財長蓋特納宣布了公私合作投資計劃(PPIP),那些在金融風暴中岌岌可危的金融機構的“有毒資產(chǎn)”一夜之間又成了搶手的香餑餑。
根據(jù)PPIP,如果有私人資本愿意購買進入該計劃的有毒資產(chǎn),美國政府將為其提供低利率的資金和擔保。此計劃的目的在于吸引私人資本參與有毒資產(chǎn)的流動,通過市場供求為這些資產(chǎn)定價。
如果私人資本能夠通過政府的甄選參與此計劃,美國聯(lián)邦貸款保險公司將為其提供比例高達16的擔保,財政部還將為其提供同等數(shù)額的資金共同組成股本。
具體來說,如果某個私人資本拍得了一份價值98美元的不良貸款資產(chǎn),聯(lián)邦保險公司將對其中的84美元進行擔保,也就是說,私人資本可以直接向美聯(lián)儲低息貸款84美元,剩下的14美元則由財政部與此私人資本各出資7美元。如若此不良貸款資產(chǎn)升值,私人資本在償還84美元債務和極低的利息后,剩下的盈利可以與財政部按比例分享;而如果此資產(chǎn)貶值,私人資本的損失最多不過7美元。
如此優(yōu)惠的條件,自然吸引了大批資本積極介入。
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就是此計劃的積極支持者,該公司創(chuàng)始人比爾·格羅斯說:“這也許是提到桌面上的第一項三贏政策,應該獲得熱烈響應”。事實上,他一直擁護政府應對經(jīng)濟危機所采取的各種措施,并且曾公開表示:在當前的金融環(huán)境中,他的投資策略是“政府買什么就跟著買什么”,不過“要早早下手”。
美國規(guī)模最大的上市投資管理公司貝萊德集團也表示將在全球范圍內(nèi)集資50億-70億美元,來購買PPIP計劃下的有毒資產(chǎn)。貝萊德CEO 拉里·芬克認為,如果金融系統(tǒng)得以穩(wěn)定,投資有毒資產(chǎn)的回報率將超過20%,“遠高于我們認為其風險大小所應給予的回報”。
有意思的是,連花旗、高盛、摩根士丹利和摩根大通這樣接受政府救助的金融機構,甚至也在考慮互相購買對方的有毒資產(chǎn)。摩根士丹利CEO約翰·麥克表示,鑒于財政部計劃的優(yōu)越條件,公司正在積極準備購買PPIP計劃中涉及的不良資產(chǎn)包:“我只想說我們正全力以赴,并將繼續(xù)關注這些領域的投資?!?/p>
照此邏輯,事情的演變很可能會向以下方向發(fā)展;一方面,那些大銀行或大金融機構會努力把自己的“有毒資產(chǎn)”劃進PPIP;一方面,他們又會努力購買經(jīng)政府擔保過的這些資產(chǎn)。經(jīng)政府擔保轉手后,金融機構將這部分資產(chǎn)從左手倒入右手,損失的還是政府——納稅人的錢。
這引起了人們的擔憂。如果真的允許這些金融機構互相購買對方的不良資產(chǎn),恐怕PPIP的最初目標——剝離大銀行的不良資產(chǎn)——將無法實現(xiàn)。畢竟,PPIP是為了幫助這些銀行出售、而不是購買不良證券和貸款。
還有反對者認為,這可能為有機會參與此項目的金融機構提供不當牟利的機會:如果向該計劃出售不良貸款的銀行同時以投資者的身份參與競拍,那些有毒資產(chǎn)的價格將會被人為抬高。
此外,也有專家擔心,該計劃過高的政府擔保比例將使納稅人承擔巨大風險。至于資產(chǎn)定價問題,可能也無法得到真正解決:若最終成交價格過低,則無助于參與該計劃的金融機構改善其資產(chǎn)負債表;若定價過高,則政府可能承受很大損失。
世界銀行首席金融專家邁克爾·波默萊亞諾則直言,奧巴馬政府是在回避金融體系中存在的問題:“美國的銀行體系正面臨嚴重的資本不足,許多銀行失去償債能力。很明顯,一個更加穩(wěn)健的銀行體系需要更多資本,而充足的貸款損失準備金又增加了緩沖資本。除非逾萬億美元的不良資產(chǎn)得到清理,同時銀行體系得以進行資本重組,否則信貸流動將會受限。在這種背景下,奧巴馬政府仍在利用旨在令華爾街變得富有的計劃,做些邊邊角角的修補工作,實在令人費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