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6月,趙清華在廣州的黃金地段天河北路租了一個20多平方米的鋪面,開起了印刷店,主營印名片。
有一次周末,趙清華一早起床,讀幼兒園的兒子便吵著他要幼兒園同學的電話號碼,因為兒子要找的伙伴正是趙清華的朋友的兒子。趙清華把電話號碼給兒子時,腦子里突然冒出一個想法:如果小孩子有名片就可以自己收藏同學們的電話,交際就方便多了。他為自己的想法欣喜不已。
趙清華決定先做個實驗。他試著給兒子和一些有小孩子在幼兒園的朋友印了一些名片。他考慮到孩子們的興趣愛好,因此把“名片”的字體,用一些水果圖片組合而成。沒想到孩子們拿著這些特制的名片開心得不得了。對趙清華來說,這次實驗達到了預期結(jié)果。然而,因為對市場還不太了解,所以,他還是不敢貿(mào)然行事。
有一次,趙清華去一個朋友家玩,聽說朋友的兒子小晶和父母去逛街,小晶走著走著就丟開父母自己擠到人群堆里看熱鬧去了。趙清華的朋友夫婦走出五十多米才發(fā)覺兒子不見了,心急如焚,找了近一天,晚上才與警察聯(lián)系上。本來警察很早就帶著迷路的孩子找父母,但是孩子只知道自己的名字,不能說出自己幼兒園的名字,也不能說出自己家中的電話。
說者無意聽者有心,趙清華想:如果有名片,小晶就不會出現(xiàn)這樣的事情了。警察找到小晶時,再通過名片上的電話號碼與朋友夫婦取得聯(lián)系,夫婦倆就不會那么急,孩子也能盡快回到他們身邊。趙清華受這件事的啟發(fā),決定大膽推出專業(yè)幼兒名片,填補市場空白。
2004年8月,趙清華考慮到孩子們的年齡特點,在幼兒名片上寫下姓名、學校地址、家庭成員的名字,還有聯(lián)系電話。趙清華一開始只是在店里推薦專業(yè)幼兒名片。一些年輕的父母或者老年人來印名片,他對人家說幼兒名片既可擴大孩子交際能力,也能避免孩子迷路或者走失。其中有一些長輩覺得新鮮而又有實際作用,很樂意接受;而有一些家長卻不以為然,認為沒這個必要。所以,幼兒名片推出近兩個月,銷量平平,與趙清華的預期目標相差甚遠。 有一段時間,他從妻子手中搶過接送兒子上幼兒園的任務。他讓兒子把自己介紹給幼兒園的小朋友,然后與他們聊天,做游戲。聊天過程中,趙清華看到孩子們喜歡卡通、動物圖案。他大受啟發(fā),回來后一改成年人名片一本正經(jīng)的風格,把孩子們的名片制成漫畫形式。名片的內(nèi)容更為豐富多彩,上面有孩子們的名字、電話、班級、學校、班干部,有的還要打上父母的職業(yè)或者官銜,或者畫上孩子們喜歡的卡通形象,有的還印上孩子們自己的頭像,或自家居住小區(qū)的風景照。
所有工作完成了,趙清華又做了一次嘗試,把這些名片免費發(fā)給兒子所在幼兒園的小朋友,并慎重向幼兒園的老師推薦。這樣,他終于接了第一筆大業(yè)務。因為幼兒園名片的流傳,慢慢地便有一兩家學校打來電話聯(lián)系業(yè)務。趙清華最大的愿望是把“專業(yè)幼兒名片”做大做廣,盡快打出自己的品牌,即使其他印刷店如法炮制,他有了一個穩(wěn)定的市場,也能獨占鰲頭。所以,他加速搶占市場,每天來回奔波于各幼兒園。
現(xiàn)在,趙清華與廣州一百多所小學和三百多所幼兒園有著業(yè)務聯(lián)系,月收入超過2萬元。趙清華最大的感悟是:只有獨辟蹊徑才能真正有所作為,而他就是從最本質(zhì)的生活著手尋找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