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在茶飲習俗上發(fā)生了重大變化:一方面,上層社會沿襲宋朝的末茶法,皇室所需茶葉仍以龍團鳳餅為主,繼續(xù)由貢焙生產進奉,只是宮廷皇族更喜歡的是加料茶飲,茶葉烹煮時可加進各種輔料,另一方面,作為入主中原的游牧民族,蒙古人看不慣宋人優(yōu)游文雅之風。更反對靡費巨資的團茶制作,因此,在民間倡飲沸水直接沖泡芽茶的茶飲方式。末茶法正逐漸被全葉沖泡的芽茶法所替代。對茶業(yè)和茶文化而言,元代是一個“上承唐宋、下啟明清”,充滿變革的歷史時期。這一變革及至明太祖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2年)九月,詔下:“罷造龍團,惟采茶芽以進”,算是告一段落。
在上述歷史背景下,元代的茶具也呈現出一派兼收并蓄、吐故納新的進程。
唐宋茶具的孑遺
元代,倡飲散茶,唐宋以來的炙、碾、羅、煮等造茶器具已逐漸退出歷史舞臺。但是,由于朝廷貢茶未廢團餅,末茶法在上層社會仍有一定的存在空間,因此,一些前朝茶具依然在使用之中,在元人的文學作品中,偶爾還能見到描述烹點末茶和使用唐宋茶器的詩篇。
耶律楚材(公元1190年~公元1244年)是契丹皇族子孫,著名的政治家,精通漢學,愛茶。他在《西域從王君玉乞茶》一詩中寫道:
積年不啜建溪茶。心竅黃塵塞五車。
碧玉甌中思雪浪。黃金碾畔憶雷芽。
盧仝七碗詩難得,諗老三甌夢亦賒。
敢乞君侯分數餅,暫教清興繞煙霞。
玉杵和云春素月,金刀帶雨剪黃芽。
紅爐石鼎烹團月,一碗和香吸碧霞。
玉屑三甌烹嫩蕊,青旗一葉碾新芽。
詩中表達了作者對建溪茶(武夷產餅茶)的無限思慕之情以及對昔日烹點新茶場景的美好回憶。詩中出現的“碧玉甌”、“黃金碾”、“玉杵”、“紅爐”、“石鼎”等均是烹點末茶的茶具。
元人李德載的《贈茶肆》散曲十首。也保留了上承唐宋茶俗、使用兔毫盞茶具的珍貴史料:
“黃金碾畔香塵細,碧玉甌中白雪飛,掃醒破悶和脾胃。風韻美。喚醒睡希夷?!?/p>
“一甌佳味侵詩楚,七碗清香勝碧簡,竹爐湯沸火初紅。兩腋風。人在廣寒宮”
“兔毫盞內新嘗罷。留得余香在齒牙,一瓶雪水最清佳。風韻煞。到底屬陶家?!?/p>
誠然。在元人遺作中,記述末茶茶事的詩文已屬鳳毛麟角,所記碾、杵、羅、煮等茶具。在出土文物中也罕有發(fā)現。
去繁從簡的元代茶具
元代,風靡于民間的飲茶習俗是用沸水直接沖泡芽茶的散茶法。喝散茶,節(jié)省了備茶過程的許多繁文縟節(jié),也大大簡約了所需茶具。元人已開始將采摘和加工茶葉的器具排除在茶具之外,此時常用的茶具僅有執(zhí)壺(貯湯沖泡)、高足杯(碗)、盞、盞托、碗(飲具)、蓋罐(貯茶具)等。
《童子侍茶圖》中的茶具
山西大同西郊,元代道士馮道真壁畫墓中出土的《童子侍茶圖》壁畫。是反映元代民間飲茶習俗的重要文物證據。壁畫描繪一個頭梳雙髻、身著袍服的童子在庭院中奉盞(帶盞托)侍茶的場景。童子身后左側的桌上是備茶的一應茶具,有成疊扣放的瓷盞、疊放的盞托、沖泡茶湯的大碗、貯放散茶的蓋罐等。這一場景與宋、遼壁畫墓中的備茶圖明顯有別,往日習見于宋、遼人茶室中的加工、烹點餅茶的器具如碾、羅、風爐、湯瓶等均不見蹤跡。
異軍突起的元青花茶具
考古發(fā)掘資料顯示,隨著末茶法的式微,元代瓷茶具中黑釉盞明顯減少,而各地方名窯燒制的青瓷和青白釉茶盞、高足杯數量明顯增加。在北方,有各地窯口繼續(xù)大量仿制宋定、鈞、汝、耀州等名窯的白瓷、青白瓷茶具。在南方。燒制茶具的則有景德鎮(zhèn)、龍泉、德化等窯口。其中,以景德鎮(zhèn)窯燒制的元青花瓷器以其碩大、敦樸、美輪美奐的造型和裝飾工藝,被譽為中國瓷器又一劃時代的杰作,深受世人喜愛。為世界各大博物館競相收藏。1980年江西高安出土239件窖藏元代瓷器。其中有元青花瓷器19件。高安出土元青花瓷器不乏大器且釉面瑩潤如新。是20世紀元青花瓷考古的重大發(fā)現。高安也因此成為僅次于土耳其、伊朗之后世界第三大元青花瓷收藏單位。
高安出土和故宮博物院、大英博物館等國內外收藏的元青花執(zhí)壺、高足杯、碗、盞、盞托、蓋罐等茶具系元代常見的泡飲散茶的茶具。
元青花纏枝花卉紋盞托
盞造型小巧雅致。由盞與托兩部分組成,盞敞口、深腹,孤壁平底、胎質細密,釉色青白光潤,盞內沿、盞心、外沿、腹部以及托盤分別飾卷草、纏枝蓮、菊花、錢紋、蕉葉等多層紋飾,元青花瓷器裝飾層次多,主次紋飾層層相接??蛇_8~9層,但層次多寡與器形體量成正比。
元青花鳳凰牡丹紋執(zhí)壺
此壺直口、溜肩、垂腹下鼓。矮圈足微外撇。梨狀器身兩側對稱連接曲形管狀流和帶鈕如意形柄。圓餅狀帶鈕蓋。器身施青白釉,繪青花紋飾。有鳳戲牡丹、銀錠、寶釵、火珠、竹石、蓮瓣等。元代執(zhí)壺上承宋代湯瓶的造型,只是腹部修長、重心下移。器流從唐宋期按在肩部改置為腹部。流長而曲,流口峻削,增加了沸水沖泡芽茶的力度。壺口小而加蓋,則便于保持水溫。把、流大致與口齊平,是元代執(zhí)壺的另一造型特征。
青花八棱執(zhí)壺
此壺造型與鳳凰牡丹壺造型大同小異。區(qū)別在于壺口形呈喇叭狀,鼓頂八棱形蓋,頸細長,壺身呈八棱形,流、頸之間有S形飾件相連。質地細膩、釉瑩潤而呈蛋青色。通器滿施青花紋飾。色略暗淡,由主紋與輔紋構成,有蕉葉、蓮瓣、回紋、折技花卉、卷云、卷草、火焰寶珠等。造型優(yōu)美典雅、紋飾繁而不亂。元青花執(zhí)壺壺身多為玉壺春瓶式,長流與壺頸間則以S形飾件相連,此類茶具造型直沿用至明清,且款式更加豐富。
青花云龍紋荷葉式蓋罐
胎堅、質密。白釉閃青、釉層肥厚瑩潤,大口、短頸、溜肩、圓腹、淺圈足,荷葉形蓋。青花成色青翠,從蓋至足分別由五組紋飾組成。蓋呈蓮葉狀,蓮莖狀鈕,蓋面葉脈畢張,其間游戈鱖魚、青魚、鯰魚、螃蟹,活脫脫的一幅荷塘清趣圖。頸部飾古錢紋一周,肩部飾纏枝牡丹紋。腹部上下留白,中間繪主題紋飾雙龍戲珠紋。下腹部近圈足處施仰蓮紋一周。造型渾厚、紋飾精美、色澤清新悅目。同類蓋罐見于馮道真壁畫墓的《童子侍茶圖》,應是貯茶器具,或謂茶葉罐。
青花釉里紅開光縷花罐
1964年出土于河北保定元代窖藏。此罐覆盆式獅鈕蓋,器身滿繪花紋,有垂云、水波、白蓮、卷草、牡丹、石榴、蓮瓣等,腹部以雙勾菱花串珠紋開光,內雕縷紅色花卉、石頭等圖案。青花色澤艷麗、紋飾典雅、層次分明且有淺浮雕效果,是元青花瓷器中的上品。類此造型茶葉蓋罐。各地窯口多有燒制,明、清時代沿襲其造型或稍作改變,如將軍罐。
高足杯、高足碗
高足杯與高足碗同為為元、明瓷器中最流行的器形。景德鎮(zhèn)窯、龍泉窯、鈞窯、磁州窯、霍縣窯、德化窯等均有燒造。其造型為敞口深腹、竹節(jié)狀高圈足。元代青花高足杯垂腹較淺,竹節(jié)狀高長圈足,便于把持。
民族色彩的創(chuàng)新茶具
元朝為游牧民族的政權,除了受漢族文化傳統(tǒng)影響外,也保留不少契丹民族的宗教信仰、文化習俗,反映在茶文化中,此間創(chuàng)燒了一些有濃厚民族色彩、令人耳目一新的新型茶具:
紅釉云龍紋梨壺
圓形蓋,頂有寶珠鈕。短頸、長彎流、如意形柄、圓腹、矮圈足。通體施紅釉,腹部刻暗云龍紋。梨壺以形狀似梨而得名。創(chuàng)燒于元,盛于明,其型制精巧、紋飾細膩。
多穆壺
元創(chuàng)燒茶具之一,由蒙藏民族貯放奶茶的壺具(金屬或木質)演變而來?,F藏首都博物館的影青釉多穆壺屬景德鎮(zhèn)窯燒造,胎質潔白,釉色青白。筒武器身,上收下敞,口沿后半凸起如意云頭式檔。蓋面凸印蓮花紋。扁形曲柄、方形壺流、柄兩端有卷云狀裝飾,壺身有仿皮革帶和鉚釘狀裝飾,反映草原民族濃郁的生活氣息和精湛的工藝作風。
僧帽壺
因壺口形似僧帽而得名,口沿上翹、前低后高,鴨嘴形流,壺蓋臥于口沿內,曲柄、束頸、鼓腹。圈足。現藏首都博物館的元青白釉僧帽壺,胎白質細。淡青釉勻凈瑩潤,造型敦厚、樸實,頸較粗、流略短,極富少教民族風格,為元代創(chuàng)新產品。此類壺亦外銷,菲律賓曾出土元青花僧帽壺。自古“茶禪一家”。以壺口作僧冠形,深含茶文化意蘊,不失為匠心獨運。明代仿品造型益加秀美,比例更加合理,以永樂、宣德的紅釉、甜白釉制品最為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