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以美國為首的北約悍然使用導彈襲擊了中國駐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大使館,造成人員傷亡,館舍毀壞。10年過去了,北約緣何炸我駐南斯拉夫使館,迄今沒有公布相應文件和材料?!罢`炸”是美國的最終解釋和態(tài)度。而一名美軍前軍官被謀殺的消息,更讓此事再生疑云……
1999年5月8日清晨,以美國為首的北約悍然使用導彈襲擊了中國駐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大使館,造成人員傷亡,館舍嚴重毀壞。這一違背國際法和國際關系準則的罪惡行徑,激起了中國人民的極大憤慨。
中國政府當天上午即發(fā)表嚴正聲明,嚴厲譴責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的野蠻暴行,要求北約必須對此承擔全部責任。隨之而來的是中國民眾激于義憤而組織的一系列抗議活動,中國人的愛國主義之火被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徹底點燃。
而這一切,都發(fā)生在短短的十年前。10年過去了,北約緣何炸我駐南斯拉夫使館,美國和北約迄今沒有公布相應文件和材料。美國媒體“選擇性遺忘”了這一事件。美國官方的反思更是少見?!罢`炸”是美國的最終解釋和態(tài)度。一位貝爾格萊德市政府官員說:“被美國操縱的國際社會沒有對炸館事件作出應有反應,也沒有對事件進行深入調查?!?/p>
作為事件的關鍵見證人之一。時任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潘占林近日出版了新書《戰(zhàn)火中的外交官:親歷北約炸館和南聯盟戰(zhàn)火》,試圖解析炸館這“千古之謎”。
對潘占林大使,許多中國人并不感到陌生。他在電視上痛斥美國侵犯中國主權、炸我使館的畫面,至今令人記憶猶新。對于10年前那個夜晚的前前后后,親身經歷此次劫難的潘大使并不認為那是一段塵封的記憶。
前外交官:北約炸我使館的理由是謊言
美國和北約轟炸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后。各種流言蜚語不脛而走。各種背景的媒體蜚短流長。不難看出,有的媒體是為美國和北約的全球戰(zhàn)略服務,因此,也就為其炸館行為辯護,事后為其行為尋找借口。
說法之一,轟炸針對南斯拉夫總統(tǒng)米洛舍維奇。
據說。一個日本記者后來回憶說,當時他看見從被炸使館逃出幾個白人。說塞語,不是消防隊員。他就此推測,說米洛舍維奇當時藏在中國使館。美國轟炸使館,既從肉體上消滅米洛舍維奇。又給堅決反戰(zhàn)的中國以難堪。我駐南斯拉夫記者認為,要不是這位記者眼花了。就是他服務的那家報紙與某些勢力配合。其動機令人懷疑。
潘占林在書里鄭重地聲明,關于米洛舍維奇總統(tǒng)在使館避難一說,完全是徹頭徹尾的捏造。他不愿去分析謊言制造者的意圖,而是客觀分析了當時的局勢和背景。
迄至炸館之日,南聯盟國內局勢穩(wěn)定,沒有發(fā)生內亂的跡象和可能。米洛舍維奇仍在主持大局,指揮抗擊北約的戰(zhàn)爭。因此,對米洛舍維奇來說,不存在避難的問題。
退一萬步說,假如米洛舍維奇真的在使館避難,美國和北約也無權轟炸使館。襲擊使館,是對維也納公約和國際關系基本準則的粗暴踐踏,也為天理人性所不容。
說法之二,稱米洛舍維奇要于5月7日夜來中國大使館參加招待會。
這實際上是說法之一的變種。據《中國青年報》載,原南聯盟軍事情報局上校情報員彼得科維奇在接受一家雜志采訪時認為,北約情報部門獲悉。米洛舍維奇將出席5月7日中國大使館舉行的招待會,因此北約決定轟炸使館,置米洛舍維奇于死地。
潘占林認為這一說法帶有一定的欺騙性,原因在于消息來源是南斯拉夫方面。而消息的傳播者竟是原南聯盟軍事情報官員。一個眾所周知的事實是,在北約空襲南聯盟期間,在斷水斷電的情況下。沒有哪一個使館還舉行招待會。但凡稍有常識的人,都不難識破這種說法是一個騙局。
說法之三,稱美國人懷疑中國使館曾被用作“無線電轉播中心”。
英國《觀察家報》記者斯威尼等組成的調查小組披露了這樣的結論:美國人懷疑中國使館里隱藏有先進的通訊和電子竊聽系統(tǒng),中國方面把自己搜集到的軍事情報傳送給塞爾維亞方面;作為交換,南軍將擊落的F-117A隱形戰(zhàn)斗機的殘片交給中國。美國人以為中國已經搞到隱形技術。大為惱火,于是冒險對中國主權領土進行了轟炸。
稍有常識的人都會知道,所有大使館同其派出國都有無線電通訊聯系,這一系統(tǒng)不可能移作他用。中國政府此后已多次發(fā)表鄭重聲明。中國大使館不是南斯拉夫軍隊所謂“無線電轉播中心”。
美軍前軍官遭神秘謀殺曾參與轟炸中國使館
就在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遭北約戰(zhàn)機轟炸10周年之際,一名美軍前軍官被謀殺的消息近日在美國引起不少人的關注。除了案件的神秘,更讓人關注的是,這個名叫威廉·班尼特的美軍前軍官,曾經在美國中央情報局(CIA)工作。班尼特曾經在1999年參與北約對南聯盟的空襲,對北約戰(zhàn)機轟炸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負有直接責任。他當年的錯誤和今天的死亡都充滿了離奇色彩。
據美國媒體近日披露,今年3月22日。班尼特與妻子在弗吉尼亞州勞登郡的一處河邊公園散步。不久,一輛兩側沒有窗戶的白色可疑車輛駛入公園,隨后公園里傳出一陣騷動。這輛白車駛走后,有人發(fā)現班尼特被殺害,而他的妻子也受重傷。
這一謀殺案因為班尼特的“前美軍軍官”身份令人產生不少疑問,而隨著死者信息越來越多地被披露出來。這一事件愈發(fā)引起關注。據報道,1999年,北約對南聯盟發(fā)動空襲。時任陸軍中校的班尼特正在CIA任職。CIA發(fā)言人喬治表示,班尼特在2000年就已離職。據消息人士透露說,班尼特并非主動離職,而是遭到CIA的解雇。
美國《洛杉磯時報》在2000年的報道也印證了班尼特遭解雇的原因。該報曾經披露,CIA解雇了1名職員,還對6名職員進行了懲戒,這7人涉及一起“致命事件”。有美國官員透露,被解雇的那名官員負責給美軍提供轟炸目標。當年正是他在地圖上中國大使館所在位置畫下一把代表攻擊目標的“X”,最終釀成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遭受空襲的慘劇。眾多消息源指出,這名畫錯“X”的人就是班尼特。
但CIA沒有證實這一傳聞。該局發(fā)言人季米格里安諾說:“CIA從來沒有說過,班尼特需要為轟炸中國大使館事件負責,他只是在CIA工作到2000年。”他還拒絕透露其他參與該事件的官員是否受到了處罰。目前,包括聯邦調查局在內的多個部門正就班尼特被謀殺案進行調查。與此同時,CIA出面否認了傳聞。一名官員表示:“目前沒有任何跡象表明班尼特被殺一事與其軍方背景和供職CIA的生涯有聯系?!辈贿^,勞登郡辦公室發(fā)言人則表示:“目前沒有跡象指向哪個方面,但我們確實不能排除任何觀點。”
美國官方對班尼特被殺案表現得十分低調,作為轟炸中國使館事件的一名核心人物,班尼特之死是否與此事件有關?
揭密北約的“雙軌”系統(tǒng)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外國記者,一些有識之士披露的情況,提出的看法,為我們揭開了這厚重帷幕的一角,使人們在迷茫中能夠看出事態(tài)的大體輪廓。
《觀察家報》的記者采訪了一位高級軍官,披露北約在選擇攻擊目標時有個“雙軌”系統(tǒng):一個是先由北約偵察機和士兵選定初級目標,然后由北約秘書長索拉納和英、法、德三國的領袖認可;另一軌道的目標選擇則“完全由美國單獨控制”,包含一些“政治敏感”目標,須得到美國總統(tǒng)或美國國家安全局同意。如果“雙軌說”成立,那么就可以認定美國中央情報局的確是“有意或無意”地標錯地圖,要美國最高層相信那是南軍指揮中心,繞開北約的核實機制予以摧毀。
1999年7月2日,美國《政企首要情報評論》周刊發(fā)表了一篇題為《轟炸中國駐南使館并非意外事件》的文章。文章說,中國駐貝爾格萊德大使館作為轟炸目標。是可以由不低于英國外交大臣庫克和美國國務卿奧爾布賴特一級的指揮官來批準的。這里提出的問題是,由哪一個來批準,還是兩人一起來批準?文章接著說,考慮到所有這些情況,有意轟炸中國使館的動力也是來自英國政府和白宮政府。如果克林頓總統(tǒng)披露這一事實,甚至聲明這起轟炸事件“絕非意外”,他要么將在被人操縱的彈劾之下而下臺,要么被某些深深潛伏在美國安全機構中的英美利益集團所暗殺。
5月中旬,美國國際行動中心華盛頓辦事處負責人坎依接受了我國駐美記者的專訪。坎依認為,襲擊中國駐南聯盟使館是美國千的,是有意所為,是美國戰(zhàn)略的一部分。美國和北約在解釋這次事件的原因時前后不一致。他們先是稱北約是在瞄準使館附近的目標,導致偏離方向,北約這種誤擊已經有多次了。但是當事實證明,五枚導彈從不同角度襲擊中國使館時,國防部長科恩又改口稱,北約用了1992年的地圖。中國大使館沒有標進去。這不可能。任何貝爾格萊德的旅游圖都清楚地標明了中國大使館的位置。同時美國及北約國家都會有一份各國使館的清單和地址。美國稱對每一個轟炸目標都經過了廣泛討論,包括美國政府官員,因此,他們應該能夠識別中國使館是一個錯誤目標,使用舊地圖這種說法根本站不住腳。
坎依認為,襲擊中國使館是一個大陰謀,主要出于戰(zhàn)略和經濟利益。這一戰(zhàn)略不僅向中國政府,同時也向世界其他支持南聯盟的國家和組織發(fā)出信號:不要反對我們轟炸南聯盟,否則我們將轟炸你們的使館、你們的領土和平民百姓。這也是對俄羅斯的警告。
轟炸中國使館是給誰出難題?
潘占林在書中分析,首先,轟炸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這是美國和北約在“科索沃”戰(zhàn)爭中無可奈何的表現。截至炸館之日,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已對南聯盟連續(xù)轟炸了45天。南聯盟所有的軍事設施已經被轟炸了幾遍。事關國計民生的民用設施也幾乎炸完。北約的決策者們知道,再大規(guī)模地轟炸民用設施和無辜平民會在世界范圍內激起反戰(zhàn)浪潮,進而會束縛北約手腳。而此時南斯拉夫當局尚無投降的跡象,北約以打擊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設施以激起民變,推翻米洛舍維奇總統(tǒng)的希望落空。北約騎虎難下,無計可施,于是采取“左道旁門”的卑劣做法,轟炸中國大使館,打掉米洛舍維奇的所謂“精神支柱”,打擊南斯拉夫人民抗擊北約的戰(zhàn)斗士氣,達到扭轉戰(zhàn)局,便捷取勝的目的。當然,這也是對同情南斯拉夫,反對北約戰(zhàn)爭行動的俄羅斯的一個警告。
再者,轟炸中國大使館。是對中國的火力偵察和戰(zhàn)略試探。美國和北約的一些敵視中國的強硬派把中國看作是潛在對手,不愿看到中國的崛起和發(fā)展,千方百計地遏制中國,在中國前進的道路上設置障礙,制造困難。借南斯拉夫戰(zhàn)爭之機炸中國使館,對中國人民的民意和士氣,對中華民族的凝聚力進行探察,也相應地考究中國領導人的決策能力。
最后,轟炸中國大使館,是美國對華強硬派給克林頓總統(tǒng)出難題。著眼于下屬美國大選。時任美國總統(tǒng)克林頓致力于同中國建立戰(zhàn)略伙伴關系,推動中美關系的發(fā)展??肆诸D的對華政策引起了美國國內對華強硬派的不滿。他們以轟炸使館這種非常手段,干擾克林頓的對華政策,破壞中美關系,打擊克林頓的威望,挖民主黨的墻腳,為下屆共和黨競選總統(tǒng)做鋪墊。
但是,中美兩國和平友好相處,是符合兩國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與穩(wěn)定。和平、發(fā)展、合作是當今世界不可阻擋的主流。
“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那些策劃炸館事件的一小撮人。阻擋不住中美兩國人民要和平、要友好的潮流。潘占林在書中引用美國人士的話說:“真相終會大白于天下?!?/p>
(綜合《戰(zhàn)火中的外交官》、《環(huán)球時報》)
鏈接
今年5月7日中午,在被炸使館前,上百人參加了立紀念牌的悼念活動。中國駐塞爾維亞大使魏敬華和貝爾格萊德市長吉拉斯為紀念牌揭幕、獻花。紀念牌上用塞語和漢語刻著:“謹此感謝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塞爾維亞共和國人民最困難的時刻給予的支持和友誼,并謹以此緬懷罹難烈士?!?/p>
對于被炸使館樓的未來命運如何,不久前,塞爾維亞共和國財產管理局副局長潘切奇說,被炸中國使館的產權人如今是塞爾維亞共和國財產局。目前此樓正在公開招商中,或出售或出租。不過根據兩國政府達成的協議,未來的樓主在確定大樓的用途時應該“顧及到中國人民的感情和尊嚴”。據了解,某個國外投資商已看中了被炸的中國使館,想在這里建一所私人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