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雨潤千秋
是一場好雨:仲春時節(jié),煙一般地,飄然而下,無聲無息。而被籠罩的一切:榕樹、桉樹、棕樹、鳳凰樹、三角梅和睡蓮,青草叢、卵石路、巨石、雕塑、亭臺樓閣、橋與牌坊,若隱若現(xiàn),卻又濕漉漉地透明。一切都因雨而變得朦朧,一切又因朦朧而變得明亮。所有的塵埃都在雨中消失,所有的躁動都在雨中止息。留下一片濃郁的綠,一片純凈的藍,一片清潔的心情。被洗滌的靈魂從身體里飄飛出來,在雨中,輕舞飛揚。到處是春的消息,到處是蓬勃的生命的律動。
全世界還沒有哪一個城市能像廈門這樣,一口氣拿出6.76平方公里的黃金寶地,興建這樣一個嶄新的千姿百態(tài)而又內(nèi)蘊至深的城市園林區(qū)域。用兩年時間,主事者充分實現(xiàn)了他們的意愿———“為廈門再添一個鼓浪嶼”!
是一個好去處:喧鬧與靜謐、豐富與簡約、現(xiàn)代與傳統(tǒng)、標新立異與古色古香集于一身———喧鬧者花卉,靜謐者路徑;豐富者其形,簡約者其神;現(xiàn)代者理念,傳統(tǒng)者意蘊;標新立異者風格,古色古香者品質(zhì)。
五個展園島、四個生態(tài)景觀島和兩個半島,由形態(tài)特色各異的十五座橋梁構(gòu)建起彼此的互動,自然形成眾星拱月的多島結(jié)構(gòu)。三十多座玲瓏小橋遍園散落,不同流派的園林風格融為一體。潔白的園門像展開的翼羽;蘊珍橋的豎琴詮釋著第二琴島的美麗;花草緊裹的展館像正發(fā)芽的種子;嶺南園雕塑了北地的駱駝;江南園盡是親水的雅居;清潭上的小石條穿過荷花,成群的紅鯉在荷葉下游動;這邊花叢是白色的雪野,那邊花叢是紅色與黃色的海洋:淡黃色的小翠竹是護花使者,蘭花或四世同堂,或三足鼎立,或相依為命,或獨樹一幟;古鎮(zhèn)、古船、古戲臺、古庭院被河道巧妙隔開;當鋪、酒館、染坊一應俱全;私塾先生教童子背書;古裝男女娶親拜堂;侗族鼓樓一柱聳立;蘭州水車巨輪倚天;北方區(qū)一展帝王尊貴;閩臺島盡顯骨肉親情;嘉園館的三角梅五彩斑斕;閩西苑的土樓是世界民居奇觀;國際園的風車隨風輕轉(zhuǎn);赤道上的茅草屋在獅身人面像前蹲伏;現(xiàn)代園的澳門館布置精巧;香港園的設計水韻靈動;公共園的小天使閉目凝神,聆聽世人禱告;浩潔橋上的月光環(huán)碧綠晶瑩,期待人民的福祉與團圓;矗立在這一切之上的是八角塔樓杏林閣,以50多米的高度雄視海天,是整個園博園的標志,也是新世紀廈門風貌的代表。
太多的贊美與感嘆,使園博園一問世就成為萬眾矚目的焦點。而最觸動我的是其中的中華教育園。這該是國內(nèi)唯一一個以教育為主題的文化園區(qū),中華教育的演化脈絡、特點與成就,教育家的人格風范以及中華文化的獨特風韻、悠遠與厚重,像一幅輝煌長卷,莊嚴,肅穆,于此徐徐展開。
一顆顆雨滴串成珍珠在殿堂青檐上垂掛,一支支無語風荷在小橋流水中釅醉了花容,一曲曲古箏琵琶輕攏慢捻婉轉(zhuǎn)敘話大音希聲,一首首唐詩宋詞峨冠博帶低吟曼唱遍地風流,一盞盞照亮人生道路的燈閃閃發(fā)亮,一把把遮擋世俗風雨的傘悄然張開,一翦翦飄絲透過紅塵透過心靈,一瓣瓣心香穿越遠古穿越未來,一縷縷追溯鴻儒先哲的思緒攀成藤蔓,一簇簇傳承文明薪火的豪情熊熊燃起。
真是不可思議,在這片每平方公里創(chuàng)造GDP近九千萬元的熱土,在這座充滿了喧騰與繁華的海峽西岸中心城市,竟掩藏了這么幽深與純粹的寧靜與天然。大道經(jīng)天,斯文緯地?;突蜌v史觸手可及,不再蒼茫;泱泱國粹撲面而來,那么親切。
我對廈門的最初印象來自小說《小城春秋》,其中你死我活的故事早已淡忘,倒是記住了一個細雨瀝瀝、海腥飄搖的漁島小城。后來又讀到魯迅的《兩地書》,他對廈門是那樣地缺乏好感:“硬將一排洋房,擺在荒島的海邊上”,“永是這樣的山,這樣的海。便是天氣,也永是這樣暖和;樹和花草,也永是這樣開著,綠著”,“此地的生活也實在無聊”之類。他因此在演講中疾聲呼吁青年學生建造地上的“樂園”:“你們窮的是金錢,而不是聰明與智慧!”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借在東海艦隊寫作的機會,我初訪廈門,印證了作家久遠的描述。而二十五年后的這回再來廈門,一切已如隔世。而今的廈門,與我上次來時相比,GDP增加了182倍,工業(yè)總產(chǎn)值增加了297倍,人均收入已達7398美元。驅(qū)車夜入鷺島,恍若進入異彩繽紛的海市蜃樓。等到馬不停蹄地看過陸域和海域面積205公里的環(huán)東海域綜合整治工程;占地96萬平方米,總建筑面積330萬平方米的觀音山國際商務營運中心;全長8.695公里的中國大陸第一條海底隧道“翔安隧道”工地,我的表情只有一種,那就是瞠目結(jié)舌!
應該說,魯迅先生的呼吁是一個先知的預言。廈門人正是依靠自己的“聰明與智慧”,在一個變革和創(chuàng)造的時代,果真“建造”起了“地上的樂園”,不僅僅是擺脫了“金錢”的“窮”,而是把廈門變成了“金錢”的海洋!而這“聰明與智慧”最令人鼓舞的表現(xiàn)是,人們在創(chuàng)造物質(zhì)奇跡的同時,如此虔誠地建造了供奉國家民族精神血脈的圣殿———園博園的意義遠不只是“再添一個鼓浪嶼”,而是承載了中華文明道衍千秋的神圣!
是一場好雨。是一個好去處。園子很靜,落紅有聲。草葉沁出漫天碧綠,花枝擎起含苞蓓蕾,密雨從容融入泉池,漣漪悄然泛起。忽有清純鷺鳴,穿插雨中,宛如天籟。海天清新如洗,步履輕松愜意,每一個細胞都在深深呼吸,而目光早已濡濕,帶著被浸淫的柔潤。千古的風華,千古的精髓,千古的雨露,滋養(yǎng)著并將永遠滋養(yǎng)一個正在偉大崛起和復興的偉大民族。
云南:馬關(guān)民間藝術(shù)
阿峨新寨農(nóng)民版畫
丘陵高高低低。不知所終的敲擊,回蕩在村莊的上空。鄉(xiāng)間的土路,一望無際。土地冒著熱氣。大黃狗在籬笆墻里對著陌生的人群歡叫,老鷹翱翔在淡藍的云天。遠離村莊的太陽把金色的光射在云彩上,強壯的牛漫步在布滿碎石的土地,有人在詩行般的梯田勞作,直起酸澀的腰……這一切籠罩在淡淡的輝光里。
我來到這里,是來拜訪藝術(shù)家。這里的藝術(shù)家,個個都是農(nóng)民。
他們的木石結(jié)構(gòu)的房子,又粗又糙,院子晾曬著苞谷,堆著干枯的木柴。房子里最奢侈的除了他們已經(jīng)完成和正在繪制的版畫,幾乎和外面的田野一樣簡單甚至原始。
站在他們屋頂?shù)钠脚_,遙望遠遠近近的蔥郁山嶺,心胸酣暢而開闊?!鞍⒍搿痹趬颜Z里的意思是有蘆葦?shù)牡胤健W孀孑呡吷钤谶@個依山傍水的遙遠河谷,體驗著自然帶來的果實與快樂,自由而獨特地創(chuàng)造自己的宗教、習俗、服飾、語言、歌舞、飲食以及情感表達和生產(chǎn)方式,所有這些浮在鄉(xiāng)村時間之河中的場景,都漸漸進入農(nóng)民畫家的筆端,形成至今名聞遐邇的阿峨壯寨農(nóng)民版畫。
阿峨新寨農(nóng)民版畫的源頭應該追溯到阿峨自古女子繡花的習俗。阿峨女子一年四季勞動之余的閑暇時間幾乎都用在繡花制衣上,全家老少的穿戴———花鞋、花裙、花帽、頭帕、圍腰、背被等等,無不繡花。久之形成了男人畫樣,女人繡花,繼而又刻成模版,以省去謄印、剪樣、著色的工序,這便是阿峨新寨農(nóng)民版畫的前身。時至今日,版畫創(chuàng)作已成為阿峨新寨群眾性的文化勞作。家家戶戶,少則二三人,多則五六人,年長者將近花甲,年幼者剛到學齡,于版畫創(chuàng)作幾近癡迷。其中的優(yōu)秀之作,充分表現(xiàn)出藝術(shù)直覺的敏銳和審美情趣的質(zhì)樸,構(gòu)圖均衡簡練,感情純真熾熱,形式淳樸稚拙,像他們種植的莊稼一樣生氣勃勃。其神凝練于民族審美特色,粗獷而又細膩,質(zhì)樸而又多情,情感真切,勁道淳厚,浪漫絢麗,充分顯現(xiàn)出鄉(xiāng)土氣息和人的原初性質(zhì)樸、天真和生命力。在承襲古老民間傳統(tǒng)藝術(shù)基因的同時,吸收現(xiàn)代繪畫的一些技巧,構(gòu)圖講究裝飾性,大膽追求強烈的視覺印象。是寫實的,又具有夸張的想象。當你從中感受到原始的生命之美,心靈便無法不產(chǎn)生共鳴。由不得你不用呼吸去觸摸,去了解那片土地揮之不去的農(nóng)民情結(jié)。你可以說這是一片偏僻之野,卻是藝術(shù)的沃土。
在這一片土地上,最真實的是陽光和風以及農(nóng)民的樸實和勤勞。他們修整耕耘了土坡,土坡上的汗水流成了河,除了汗水,辛勞,還有無窮無盡的新鮮和創(chuàng)造。農(nóng)民藝術(shù)家依偎著土地,懷抱著時代和信心,用心的律動,來描繪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以及生活和夢想。
阿峨新寨農(nóng)民版畫以節(jié)慶喜事、特色民俗、田間勞動為主要題材,許多作品即興創(chuàng)作的成分很大,往往是觸景生情創(chuàng)作出來的,看到什么畫什么,與環(huán)境密不可分,在體現(xiàn)他們對自然的認知的同時,鮮明地反映出當?shù)孛耖g文化的風采。
民間藝術(shù)是活在人民生活中的活的藝術(shù)。這是農(nóng)民版畫的活的靈魂。離開了活生生的日常生活,也就失去了農(nóng)民版畫的真正價值。
鄉(xiāng)村藝術(shù)家們生長在鄉(xiāng)村,與鄉(xiāng)村有著天然的聯(lián)系,他們的作品是他們現(xiàn)實追求和審美追求的統(tǒng)一體,是人類與自然交流互動的產(chǎn)物,是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的美學模式。阿峨新寨農(nóng)民版畫這種藝術(shù)活動靈活簡便地貫穿于他們的生產(chǎn)勞動、日常生活之中,和實際生活緊密結(jié)合,直接而充分地表達了他們自己的思想、愛憎和道德觀念,他們的理想、愿望和人生哲學,這是許多藝術(shù)形式所不能完全取代的。
“誰有天才,誰就是真正的詩人?!保▌e林斯基)阿峨新寨農(nóng)民版畫的代表作已經(jīng)漂洋過海,阿峨新寨已經(jīng)被國家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shù)之鄉(xiāng)”。阿峨新寨的農(nóng)民畫家以自己的才能表明了民間藝術(shù)的思想和藝術(shù)價值,民間藝術(shù)的巨大生命力。
當我離開阿峨新寨的時候,我最想說的一句話是:作為土生土長的民間藝術(shù),失去了民間風格就等于失去了民間藝術(shù)的本質(zhì)。農(nóng)民畫家的精神勞作不容無視。要求簡單化圖解,必將使農(nóng)民畫家的真情難以自然流露;盲目追尋學院繪畫技法,也將使農(nóng)民畫家的創(chuàng)造性泯滅。所謂“個性”,就是不可替代性。民間藝術(shù)的個性,就是從原生的水土中生長出來的生命形態(tài)的原生性。
山里的一切都是古典的,可每一幕都在變化春、夏、秋、冬四季。不要把憨厚當作麻木,不要把樸素當作無知,耕耘后的土地充滿了希望。太陽,月亮,星星,都將給他們以光榮。
阿峨新寨農(nóng)民版畫,我衷心地為你祝福。
馬灑洞經(jīng)音樂
車子在山腰上停下。下面的谷地上,是一片浪一樣起伏連綿的屋舍,一律的帶著火燒痕跡的黑灰色土瓦,用白灰勾勒出屋宇的邊沿。
這便是馬灑村。以洞經(jīng)音樂的演奏出名。
我對洞經(jīng)音樂知之甚少,大約知道,洞經(jīng)音樂流行于云南多個民族,原為道教禮儀音樂,包括了吹、拉、彈、打、唱等多種音樂表現(xiàn)手段,主要分為聲樂和器樂兩部分。聲樂部分稱為“經(jīng)腔”,其唱詞是經(jīng)文中的韻文部分,和詩詞相近,有四言句、五言句、七言句、長短句等幾種結(jié)構(gòu)形式。演唱“經(jīng)腔”時有兩種樂隊伴奏形式:一種是用絲竹樂隊伴奏,其曲調(diào)悠揚委婉,節(jié)奏徐緩;一種是用吹打樂隊伴奏,其曲調(diào)有的歡快熱烈,有的氣勢雄偉。洞經(jīng)音樂的器樂部分稱為曲牌,根據(jù)所用樂器的不同組合分類。
洞經(jīng)音樂的曲調(diào)十分豐富,每一地區(qū)都有獨立成套的各類曲調(diào)。由于歷史悠久,地方特色各不相同。“曲牌”有的來自唐詩宋詞,大量的是明清的時調(diào)小曲,還有一部分散見于各種戲曲劇種的曲牌曲目。隨著滇劇的發(fā)展,各地洞經(jīng)音樂的部分曲牌,還被滇劇所吸收。
洞經(jīng)音樂集吹、拉、彈、唱、念、法、拜、祭于一身。旋律古色飄香,格調(diào)莊嚴肅穆,唱腔清脆、圓滑,具有滇戲劇曲韻味,又兼佛教道教音樂風格,既能表現(xiàn)雄偉壯麗、氣勢磅礴的場面,也能表現(xiàn)優(yōu)雅婉轉(zhuǎn)的意境,既能登上大雅之堂,也能為民間演奏,因其旋律優(yōu)雅動聽,音韻自然流暢,被當?shù)厝罕姺Q為“雅樂”或“仙樂”。
洞經(jīng)音樂由地方上的藝人或音樂愛好者的業(yè)余音樂組織集體演奏,每年農(nóng)閑至冬月,有例行“坐會”,平時因賀壽、婚嫁、喜喪等活動也受邀演奏。
我第一次接觸洞經(jīng)音樂是在云南通海,又一次是在麗江。都是很正式的演出。舞臺布置、演員行頭、樂隊配器皆富麗堂皇,有廟堂感,卻似乎少了民間風情。
馬灑有很正式的洞經(jīng)樂隊。因為年輕人大多在外打工,這個樂隊多是男女老人,樂隊隊長七十好幾了。
這是我看到的最簡樸的樂隊和演出了。在一片雜草稀疏的沙地上,牛和狗在懶洋洋地踱步,兒童在莫名的興奮中追逐嬉戲。周邊是虬曲的老樹,背后是村委會簡陋的平屋,將近二十人的樂隊靜靜進入,緩緩排開。男性一律著黑袍,女人的頭巾和圍裙一律灰藍色。樂器不過胡琴、笛子、嗩吶、揚琴、箏、鼓、镲、鑼、鈴、木魚、簡板之類。但他們的成功大大出乎我們的意料。《南京宮》、《迎神腔》、《吉祥音》、《落地錦》、《滿江紅》、《仙家樂》……在面色嚴峻的隊長指揮下,一曲曲流貫而出。樂曲的編配相當豐富,管樂、弦樂和打擊樂各擅其勝而又層次分明,質(zhì)感凸顯逼真,玲瓏剔透。
作為表演者,他們過于認真,似乎有幾分羞怯,甚至木訥。仿佛是在進行一個莊嚴的儀式。
而這樣的藝術(shù)其實不是用來表演的,而是表演者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灑滿月光的屋場上,把家釀的米酒喝得微醺,歌喉和手腳也都半醉了,然后音樂悠悠響起……馬灑的歷史大約有四百年,至于洞經(jīng)音樂何時傳入則不可考。但聽他們的演奏,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外來文化的介入不過是一顆種子,一旦植入,便被這里的水土所孕育,開什么花,結(jié)什么果,無不帶著這一方水土的靈性。
馬灑古樂,乃是鄉(xiāng)土的、民間的藝術(shù)。
這樣的音樂只能用心去演奏,也只能用心去傾聽。
有一種醇美的芬芳,在空中飄蕩。邊陲的風和陽光,時而低回、時而高亢的質(zhì)樸的奏鳴,蝕人心骨的蒼涼,絲絲滲出又直入心魂。每一首樂曲,都有一個動人的故事,不論訴說的是什么,總給人以愿望和希冀。一種精神上的向往,那么純真。蔚藍天空的云朵為之駐留。
沒有矯揉造作,沒有對時髦應景的追逐,有的只是對天地人和的純美訴求,無論在樂音里外,你皆能看到無瑕性靈的容顏的嫣然閃現(xiàn)。如果天籟讓人覺得神秘遙遠,那么這些鄉(xiāng)民的演奏只會讓你感到親切。
音樂是智慧的語言,要凈了心才可感受。音樂那么多態(tài),是水樣的東西。我喜歡音樂,音樂里有太多我喜愛的東西,一串串愉悅的跳躍自在盤旋,游走在感性與知性的邊緣。仿佛躺在純潔無瑕的白云上面慢慢飄浮,四周一片安詳,所有的注意力都被樂曲吸引,在這躁動而凡俗的日子里給內(nèi)心平添寧靜!心靈放飛在這一片鄉(xiāng)野,這天地之間最遼闊的地方,觸摸著風與陽光,青山與流水。大自然的慈愛與恩典,在頃刻間灑滿荒蕪的心地!
忽然想起莊子的“帝張咸池之樂于洞庭之野”:“奏之以陰陽之和,燭之以日月之明;其聲能短能長,能柔能剛;變化齊一,不主故常;在谷滿谷,在阬滿阬”;“其卒無尾,其始無首”;“四時迭起,萬物循生;一盛一衰,文武倫經(jīng);一清一濁,陰陽調(diào)和,流光其聲”。在這里,莊子將宇宙日月之光與心靈藝術(shù)之光交織在一起,在把自然音樂化的同時,也把音樂自然化。這是對人生和藝術(shù)的靈性的徹悟。真正的藝術(shù)必然追求與天道相通,追求天地之明與藝術(shù)心靈的相通合一。
而民間藝術(shù)似乎天生就具有了這種秉性。
民間音樂最近好像突然紅了起來。使之紅起來的是城里和學院里的音樂人。他們對民間音樂懷著獵奇的心情,并且按照自己的喜好進行剪裁。
其實,民間音樂不需要這種施舍,它像一切原始的生命一樣早已存活了無數(shù)年,并且還將繼續(xù)存活下去。它并不需要流行化,不需要時尚作為點綴,不需要流行增添魅力,也無所謂是否進入城市。
民間音樂同一切音樂一樣,穿越時空,表達人們內(nèi)心最深處的情感和想象,在任何情境下都會喚起生活的力量,給所有聽者的命運以精神的支撐。
這就是為什么,馬灑洞經(jīng)樂隊的演奏,會讓我如此感動!
吉林:森林長春
長春,北中國名城。對于遙遠南方的我,曾經(jīng)只是一個與電影和汽車有關(guān)的城市。當我有機會來到這里,知道有一片近百平方公里的浩瀚森林,就在距市中心僅18公里的地方,橫跨長白山、內(nèi)蒙古、華北三個植物區(qū)系,作為亞洲第一大人工林,以80%以上的覆蓋率,彌漫一百多座山峰,我是多么驚喜。
我是那么喜歡森林。
繁衍自強的森林是生之意趣。森林收容了一幕又一幕悲喜劇。
彌漫在森林間的沉寂與神秘,為藝術(shù)提供了深沉、寧靜的心理背景。多少個世紀以來,森林始終滋潤著人們的鄉(xiāng)愁與詩心。我想,這就是為什么索爾#8226;貝婁會說:“藝術(shù)從森林開始。”
森林多么好。森林有花有草,森林有云有霧,森林有風有雨,森林有泉有湖……
森林有詩。
要擺脫無名的羈絆,我最想走向森林;要拯救疲憊的靈魂,我最想走向森林;要吟唱隱秘的心曲,我最想走向森林。
因為森林有詩。
花與樹的纏綿,云與霧的交融,風與雨的相伴,泉與湖的交響,無處不是詩的流淌。云聚云散是詩,花謝花開是詩,草飛草長是詩,月圓月缺是詩。森林是詩的寵兒。
走向森林,常常是我的夢想,我的渴望。
在森林任何一個無人知曉的角落,都會有風吹落潮濕的種子。季節(jié)更替,在森林到處蕩漾的,是人的自由意志。傾聽森林的語言,你將成熟,聰明,坦蕩,洞悉真理……生活的困惑與感傷隨風而逝。走在森林,你會發(fā)現(xiàn)你是快樂的,森林是無聲的呼喚,充實了你原本空洞的靈魂。
因為惰性和缺乏勇氣,我任從自己常年被囚禁在嘈雜的城市。城市也是森林,是變異的森林。樓群像樹林,卻沒有枝葉沒有花朵沒有果實,沒有令人眷戀的僅僅是狗尾巴草的清香。孩子們長大了,不會唱“采蘑菇的小姑娘”。樓群的顏色頑固,隱去了季節(jié)的界限;窗口在夜晚篩下星星,擠窄了無邊無際的想象;鋼筋水泥傲然挺立,帶來了堅硬工具的壓抑。在這片化工森林里,躺著的心事結(jié)成青苔,站立的思想競爭陽光,人們掩起私下里表情豐富的臉龐,讓善意和溫情在陌生中蟄伏窺望。
只有森林才會有真正的歌唱。森林的歌,嘹亮、清逸而深遠。森林里最多的是樹,每棵樹都是一位歌手。
走進森林,走進歌聲,走進激動的曲調(diào)和流暢的節(jié)奏。帶著幻變的夢境,靈感和鳥語花香,離開城市的喧囂,演奏自己的樂章。讓漫天的音樂的羽毛,化作無邊的新綠與嫩黃。等待心靈的撞擊,等待一次靈魂的再生。
我見識過世界的不只一處森林。最為著名的德國南部黑森林令我驚嘆,但那不屬于城市。唯一使我折服的是“森林中的首都”莫斯科,它讓我疑惑是身在城市還是身在森林。
而現(xiàn)在,我看到了這樣一座中國城市,并且是省會城市。一定還有森林中的城市和城市中的森林,但擁有遼闊森林的省會城市,長春應該是唯一的。
我從資料上知道,長春是一座年輕的城市,1800年設治,之前是放牧牛羊之野。隨著關(guān)內(nèi)漢民的闖關(guān)東墾荒,清王朝建衙立署。衙署因設在長春堡境,因名“長春廳”。200多年前,正是這個象征蓬勃生機的名字,昭示了一個城市的品格和風貌。
我走進這片長春的森林,或者說走進這個森林的長春。穿過茂密的、散發(fā)著濃郁的樹脂和草莓香味的松樹林,心里泛起一種甜絲絲的快感。一碧萬頃的湖泊像美人的鏡子,波光粼粼地閃爍在無邊森林的懷抱,映照著藍天的纖塵不染和青山的雄渾與嫵媚。
這片樹林是沒有獵人也沒有伐木者的。這里的鳥是不害怕被人驚擾的。頭上樹丫上,這兒那兒站著不知名的鳥。它們大大方方、滿不在乎地站著。不時地懶洋洋地一跳。有時候落到離你很近的地方,然后又撲撲地飛起,它們撥起的風,直朝你臉上吹過來。柔順的、毛茸茸的松鼠就在附近無憂無慮地跳來跳去,有時候會突然停下來,蹲在離你最近的樹枝上和灌木叢中,睜大眼睛滴溜溜地打量你。所有的生靈都充分享受著作為這片樹林的天然主人的特權(quán)。
風在沙沙地響,不甘寂寞的蟲子在鳴唱。在這樣的樹林里走路,就像在彩色的、水聲悅耳的溪水里游來游去的魚。這是沉思默想的最好時刻。你會不由自主地回想起遙遠的已經(jīng)忘卻的童年,腦子里充滿了種種孩提的甜蜜和喜悅。
潮濕的涼意從四面八方襲來。鳥悄悄地離開被太陽曬得溫暖的樹梢,振起翅膀,依戀地、默默地飛進樹林深處。霧在林中飄蕩。霧是半透明的。并不妨礙仰望樹縫中的天空。被樹枝分割的天空特別明亮。讓我想起南方家鄉(xiāng)閃爍的星光、被星光照亮的豐沛的河流、綠樹中的城市和織錦般的田地。讓我想起世上所有我經(jīng)歷過的美好事物。我記起萊蒙托夫的話:“當我們遠離塵世而跟大森林接近時,大家都不由得變成孩子了,心靈擺脫了種種負擔,恢復了本來面目?!蔽矣浧鹌踉X夫是那般動情:“不可思議的大森林啊,你永遠放射著光輝,美麗而又超然,你,我們把你稱作母親,你本身包括了生與死,既賦予生命,又主宰滅亡?!蔽矣浧鹜袪査固┙o森林賦予的道德意義:“置身于這令人神往的大森林之中,人心中難道能留得住敵對感情、復仇心理或者嗜殺同類的欲望嗎?人心中的惡念應該在與作為美與善象征的大自然接觸時消失?!碑斔囆g(shù)家用圓舞曲為森林染上一片圣潔,“手風琴也打不破的寧靜”的抒情節(jié)拍展現(xiàn)著快樂與憂傷,有多少人已經(jīng)如夢如幻,走進博大與深邃。
我多么愿意住在這樣的樹林:在森林幽靜的小徑徘徊,鼻翼里全是青澀的氣味,看或枯或榮的草在夕陽下泛著柔柔的光,像長發(fā)飄逸;在綠葉沙沙的伴奏下唱歌,唱消失的愛情和不可知的未來,聽或深或淺的水在林子的深處汩汩流動,像精靈呢喃。等有一天終于唱不出聲音的時候,就安靜面對樹葉的私語。風拂過思緒撥動迷離的眼神。卷起的紅松皮被陽光照耀,摘它一片,發(fā)現(xiàn)東風沉醉于此的秘密:暗香誘著彩蝶,在樹木之間傳遞著甜蜜。綠肥紅瘦都被遺忘,而你將保留森林中的這一縷暗香;等有一天終于不能呼吸的時候,就溶入樹下的泥土,無聲地悠悠地去到森林的旋渦深處,肅穆,莊嚴,神秘,而心戰(zhàn)栗。然后在返青的季節(jié),同螞蟻、蚯蚓和飛蟲,同所有卑微的生命一起,用柔軟的頭顱叩開泥土的門,迎接春天的來臨。一聲鳥鳴,心便永不寂寞。
盡管他的房屋坐落在鄉(xiāng)村。
他不會看到我停留于此,
望著他的林子白雪冰封。
我的小馬一定覺得奇怪,
為何在最黑的夜晚,
停留在森林和凍湖之間,
沒有農(nóng)舍的野外。
……
直到中年才得公眾認可的美國詩人羅伯特#8226;弗羅斯特描寫過一個打算在雪夜結(jié)束生命的老人,是怎樣被美麗的森林,動聽的風聲和鈴聲喚醒了對人生的熱愛,老人與馬默默交流,將森林的啟示融入人生。
森林無疑有一種凝重的隱喻性質(zhì),暗示出生活最為深沉的一面。森林是生命的典范,告訴人們生命的原始法則。
如果有一天,你坐在森林之外的地方,夢想曾經(jīng)的家園,你便會知道,失去綠蔭,靈魂就失去了庇護?;鞚岬脑肼晱亩吢舆^,你將嫉妒并且哀怨,誰曾擁有過那片森林?
走進森林,去諦聽森林吧,在那里體悟沉郁、博愛,以及令人低回的文化精神。
感謝長春人建立并保護起了這片森林,感謝長春人卓越的理性,他們是那么清楚地懂得:“無理性的人在摧毀大自然時,也在道德上摧毀自己?!?/p>
我會永遠記住長春市東南部這塊喧囂都市中的凈土,記住這片森林的名字:凈月潭國家森林公園。
河北:青山關(guān)抒懷
車子沿著河谷緩緩而行,河水推動和撞擊著石頭的淺底,曲曲彎彎,也環(huán)也繞,如歌如泣,給雄性的山增添了幾分清新,幾分溫柔。驀然抬頭,青山上蜿蜒如龍的長城時隱時現(xiàn)。世界無限地展開,色彩不斷變幻,時而明麗,時而黯淡,或青灰,或土黃,那是古道烽煙的反光。
關(guān)隘突兀,門樓牌匾上的字跡不清。緊貼著如夢的城垛,午時的陽光如箭,一切都明晰,一切被洞穿。
這是河北遷西的青山關(guān)!
在人們的想象中,古時的關(guān)隘總是荒涼和冷漠。而事實上,任何一種想象,都有可能不盡真實。
萬里長城,我去過最東端的山海關(guān),那是天下第一關(guān),老龍頭烽火臺直入波濤翻滾的海中。我也去過最西端的嘉峪關(guān),那里的烽火臺兀立峭壁之巔,甕城城樓外,一川碎石大如斗,蒼茫戈壁掩埋的無數(shù)亡靈留下深沉的嘆息。
而處于燕山支脈大青山腹地的青山關(guān),盡管外通塞北,內(nèi)近京師,兩側(cè)高山對拱,峰巒疊障,萬里長城從南騰空而來,由此蜿蜒西去,賦予關(guān)城以長城戰(zhàn)略中心的地位,但卻屋舍井然,近如街市。薊鎮(zhèn)總兵戚繼光重修至今,仍是明長城上唯一一座保存完好的古城堡。墻垣除自然坍塌外,少有人為破壞。漫步城堡,四百年前的舊夢,歷歷在目:把總署、議事廳令人肅然;兵營、校場似聞點兵;觀音殿、關(guān)帝廟香火繚繞;茶館、酒肆人聲鼎沸;商行、旅棧賈客如流;草堂前的石碾石磨麥草留香;碎石路邊的戰(zhàn)車輪、古兵器血腥未消。古時駐守將士的后裔,彎弓習射,躬耕壟畝,先祖遺風猶存。
然而,長城自有長城的崇高和威嚴。萬里長城的每一座堡壘,每一扇城門,每一處烽燧,每一孔垛口,一磚一石,一草一木,概莫能外。
青山關(guān)亦如是。
長城是壯士馳騁的道路,男兒意氣的舞臺!舍我其誰的霸氣,傲雪凌霜的忠誠,視死如歸的勇氣,一瀉千里。
與長城有關(guān)的一切都大氣磅礴:狼煙如柱,旌旗蔽日,戈矛喋血,琵琶哀怨,喜悅?cè)珏>淼氐目耧L,憤怒如凍裂金甲的嚴寒,柔情如胡笳羌笛的斷腸。唯獨沒有恐懼??謶衷谶@里意味死亡。
在長城的任何地方,你都會想引吭高歌,并且決不會寂寞。北國中原,長城內(nèi)外,所有的英靈都會與你唱和。疆場的勇毅,營帳的憂傷,穹廬般遼闊,慷慨而悲壯??v然眼前鮮血成河,仍鎮(zhèn)定自若。
陽光耀眼,天空擁抱地面。青山關(guān)氣宇軒昂,沉浸在酣暢的太息中。關(guān)下的村莊,亮晃晃如萬朵蓮花綻放。崖壁上錯錯落落的屋宇淹沒在無邊的艷陽里,一派微醺的祥和。思緒沒有邊界,帶著泥土的氣息和花朵開放的聲音,點點滴滴,絲絲縷縷,在或清或濁的時空尋尋覓覓。
八面峰是冀東第一高峰。山體八棱八面,丹崖千仞,勢險巖危,樹木蔽日,陰時霧截山腰,晴日云纏峰頭。
七十二券樓因72券拱得名,磚券和石券結(jié)合得渾然一體,在長城沿線獨一無二。傳言驚蟄之日,當?shù)谝豢|陽光從箭窗射進,樓內(nèi)頂會有字符出現(xiàn),預示當年的雨水走勢。
月亮樓高聳于海拔近千米的山脊,北臨萬丈深淵,絕崖如削,樓呈方形,厚重而堅實。一座嚴峻的敵樓,卻擁有詩意的名字。夜深人靜,一樓月色,滿懷星輝。剛毅與剽悍下面,浪漫融化于青磚白石。
囚禁戰(zhàn)俘的監(jiān)獄樓,風雪冰霜,刀光劍影,造就了其森嚴姿態(tài);更深漏殘,蟲鳴蛇行,疑似樓中幽魂哭泣。
太平松立于敵樓頂上,幾乎沒有土壤和水分,有的只是磚和石、風暴和霜雪,卻站穩(wěn)了腳跟,挺直了腰桿!
扳倒井,澇年不溢,旱年不涸,井水清涼甘甜。中國的“扳倒井”所在多有,大多與唐王李世民或清帝康熙有關(guān)。而青山關(guān)的“扳倒井”則是對抗倭名將戚繼光的頌揚。
城堡水門以山崖為基,遠望像山腰的一彎弦月,是萬里長城唯一保存下來的提拉式水門。四百余年的戰(zhàn)火洗滌,風雨浸剝,地震搖撼,山洪奔瀉,于其無傷。水門下常年溪水不斷,清流輾轉(zhuǎn)流入關(guān)內(nèi)小青河,直抵林中古廟。
萬丈光芒燃燒著群山,所有華麗的頌詞,黯然失色。群山隱忍了喧嘩和吶喊。沒有應制的詩賦,沒有妙曼的霓裳,只有犀利的檄文,剛健的劍舞,貫穿萬世而不絕,承載無數(shù)英雄的豪情,進入后人的胸襟。
想起高適的“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jié)M關(guān)山”;想起王之渙的“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guān)”;想起岑參的“中軍置酒宴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想起李益的“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xiāng)”;想起張孝祥是怎樣地“長淮望斷”;想起辛棄疾是怎樣地“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想起“腹中有數(shù)萬甲兵”的范仲淹是怎樣地慨嘆“將軍白發(fā)征夫淚”……
誰正在暮色中,磨礪倚天長劍。遠處柳梢低回駝鈴的悠遠,穿越黃塵古道,走過風火邊城,唱和大漠孤煙。長河落日,在經(jīng)緯交叉點描繪律動的地平線。斷壁殘垣上回蕩著琵琶的幽怨和夜光杯撞擊的鏗鏘。飲馬長城的將士,鎧甲冰冷寒光閃爍,荒草流淌著鮮血,刀鋒親吻著枯骨。綿延的城墻,生硬地割斷了歸途,天空飄落的雁翎,是解脫了的魂魄,挽住風的韁繩,在夜的沙場嘶鳴。而在關(guān)內(nèi)遙遠的鄉(xiāng)村,輕撥燈捻的老母親,正默然拈著針線,一串又一串燭淚,汩汩滾落。
有云橫塞,無月倚樓,凝噎無語,卻止不住一背冰冷一抱清涼。壯志難酬,飲恨蒼天。風聲陷落于沙塵,血色的字詞板結(jié)著斑駁的銅綠和鐵紅。
而今昔日的狼煙不再,暖陽仍繼續(xù)著血的炙熱。關(guān)下潺潺的流水,漂浮著往日的記憶。是無言的吶喊,也是坦露的胸懷。一蓬蓬勁草,在獵獵的風中,搖曳蒼涼的手勢。一種古典的情懷,洶涌地穿鑿,構(gòu)成關(guān)城如虹的氣度,讓我由此探索到天空的深度和人生的深度。
四周一片寂靜。我注目凝視的,是一雙雙睜開在歷史中的眼睛。莊重挺拔的烽燧旁,輕盈搖曳的野草中,青蔥葳蕤的樹林里,那一雙雙眼睛,水晶般閃爍。看不到年輕的浮躁和放縱的激情,看到的是堅不可摧的信念和執(zhí)著。鋒利的劍戟,喚起群山剛健的歌吟。我聽到堅巖深處靈魂的訴說,高亢中含著不盡的悲愴,壯歌從生命的最深處爆發(fā),顫抖在呼嘯的風中。
揮手別離青山關(guān),回望的并不只是一段風景。關(guān)城是歷史亙起的一道門檻,它屬于過去也屬于現(xiàn)在。站在這道門檻,你既會有出門遠行的豪邁,也會有漂泊歸來的滄桑。
關(guān)城是一個精神的圣殿:巍峨。冷峻。博大。凄美。堅強。挺拔。離天最近,離太陽最近。
關(guān)城聳峙,站成柱石和脊梁,站成永恒的姿勢,站成偉岸的人格。
關(guān)城帶來的不只是震撼,還可以是一種啟示:
在熙熙攘攘的塵世,不要讓欲望侵蝕了善良、正直、清潔和驕傲的天性。
守住心靈的邊關(guān)!我在心里叮囑自己。
江西:月夜三清山
多年前到三清山的第一個夜晚,我是被月光驚醒的。
是一家野店。茅草棚屋結(jié)在爬滿藤蘿的巖石下面。應該是在半夜以后。掛在床頭的鐵絲扭的燭臺,一小截燭頭的微光不知什么時候已經(jīng)熄滅。月光從四面八方傾瀉進來,滿屋子光影斑駁陸離。屋后巖下的流泉格外地響亮,似乎是對月光的呼應。
竹片搭的睡床,鄉(xiāng)下粗硬的土布被子,用米汁漿過,散發(fā)出陽光的氣息,隔絕了山里深重的寒氣,溫暖而舒適。但是,這樣的月夜,豈可安臥?
輕輕移開支撐在門后的樹棍,我悄然走出。
下午徒步上山時,大山被煙雨吞沒。而現(xiàn)在,晴空如洗。一輪滿月,以一種生命本源的潔白與素凈,盈盈地浮在山巒上深邃的天宇,帶著九天風露,遍灑如海蒼山。幾乎感覺不到的夜風,在滿山濃密的樹林上滑過,樹林似乎凝然不動,而峽谷卻悠悠蒸騰起淡淡的霧嵐,曼妙而輕柔的波動,給壁立萬仞的連綿山嶺帶來如許輕靈。月色洗滌了山上的天空,也洗滌了地上的群峰。
千百斯年,詠月的詩人無以計其數(shù),中國人之鐘情于月亮,因其澄澈而不炫目、寧謐而不沉寂。秦風漢韻,唐詩宋詞,都溶在如練的月華中。古人詠月,讓人看見的不是月亮,而是千年詩賦的爛漫華章。不知道是月亮讓詩歌光芒萬丈,還是詩歌讓月亮直入魂魄。月亮溫馨怡人的風致,飄逸脫塵的氣韻,晶瑩剔透的品質(zhì),慰藉了多少悲苦幽怨的心靈,孤寂飄零的生涯。月亮就是詩心,舉頭一望,便涌起強烈的歸宿情懷。
峰巔之上,天離得很近,月離得很近,星離得很近,皆似舉手可觸。除我之外,再不見人影在地,與我仰見明月,顧而樂之,行歌相答。也無人嘆息:“月白風清,如此良夜何?”
月夜不只是詩人的世界,也是哲人的世界。
三清山地質(zhì)變化凡14億年,乃是世界獨一無二的花崗巖峰林。海拔近兩千米的玉京、玉華、玉虛三山列坐群山之巔,儼然道家玉清、上清、太清三帝。最瑰瑋絕特的是女神峰:一個栩栩如生的美麗女性倚天而坐。其前不遠的峽谷,一柱萬丈巨石形同巨蟒,拔地而起,一如堅挺雄性。
在清冷的無邊月色大氣磅礴的籠罩中,惟妙惟肖的三清帝和女神,一派神圣安詳。
自晉朝葛洪開山,三清山被歷代道家視作圣境,素所謂“天下第一仙峰,世上無雙福地”。古來置景綴點,摩崖刻石,皆按先天八卦布局,遂成道教人文之大觀?,F(xiàn)存的三清道觀遺跡,巨石羅列,渾樸端莊,不難想見當年規(guī)模,不難想見有過多少虔信者終生盤桓于此,形體御風而獨立,精神飄然而飛行,拋棄“物化”而融于自然。
道家之宗莊子在《逍遙游》中這樣描繪了他哲學理想的最高境界:“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不食五谷,吸風飲露,乘云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癘而年谷熟?!?/p>
這與造化在三清山留下的杰作真是出奇驚人的契合。真不知是《莊子》圖解了三清山女神峰歟,還是三清山女神峰預兆了《莊子》歟!
大鵬從“北溟”起飛,欲至“南溟”,亦即莊子學說的起點“無何有之鄉(xiāng)”,其抵達的終點“南溟”,便是“藐姑射之山”。
姑射之山在何處?莊子說是“汾水之陽”,今山西境。而《山海經(jīng)#8226;東山經(jīng)》說的是“又南三百八十里,曰姑射之山,無草木,多水。又南水行三百里,流沙百里,曰北姑射之山,無草木,多石?!币来苏f,姑射山應該在東南一帶?!渡胶=?jīng)#8226;海內(nèi)北經(jīng)》又說:“列姑射在海河州中。射姑國在海中,屬列姑射。西南,山環(huán)之?!薄饵S帝篇》也說:“列姑射山在海河洲中。山上有神人焉,吸風飲露,不食五谷,心如淵泉,形如處女。不偎不愛,仙圣為之臣?!苯袢藫?jù)此而推測“列姑射山”似在日本或菲律賓。
事實上,《莊子》,寓言而已,亦幻亦真,幻者其形,真者其神。以我觀之,若將三清山萬丈直立的蟒形巨巖作世俗欲望的聯(lián)想,則三清山女神便無妨視作射姑山真人的化身!人之所謂修煉,便是在這兩者之間徘徊。
射姑山真人,無所謂男女,不過是一個“綽約若處子”的精神載體。其騰云氣,飲甘露,不食人間煙火,來無影,去無蹤,入火出水。莊子以“至人”、“神人”名之。世人自應作形而上理解:超越現(xiàn)實,在任何狀況下都讓自己不受任何羈絆,做真正的自己。這方是莊子主張的本來面目。
至人并非神仙。卸下神秘的外衣,至人其實是通曉萬物本性、順應自然變化的達道之人。所需的只是忘懷世俗利害得失榮辱毀譽,褒貶由人,俯仰隨我。至人并不遠離塵世,而是生活在人群當中,唯其精神游離于俗世,在高妙玄遠的境界徜徉。內(nèi)心恬淡,虛懷澄明,不但精神自由,處世也游刃有余,不為物役。任何人只要擺脫了功名利祿的束縛,超越一己的生死界限,胸懷自會變得寬廣,心靈自會變得澄明,精神也自能獲得超然物外、怡然自適的逍遙。
莊子的逍遙理論是一種偉大哲學的起點。作為一個睿智的東方哲人,他以走向逍遙超越人生的痛苦。當人超越了個體,將小我融入宇宙,當人從九萬里的高度俯視人間,人生的苦難也就如塵埃消融在茫茫宇宙之中。
莊子的人生哲學源于對人生悲情的體驗和由此而來的孤絕,這孤絕是其對精神尊嚴的固執(zhí)。這使他無法與世俗妥協(xié)。
莊子,一個哀傷而高傲的精神貴族!承擔著俗世的全部悲哀,獨與天地精神往來。
莊子之所以一直能引起深廣而持久的激動,就是因為它以獨特的力量穿透現(xiàn)實的重重屏障,告訴人們在內(nèi)心深處守護最后的尊嚴。
可惜的是即便欣賞莊子文采的人,也未必都理解莊子的痛苦。
三清山有升天石。游人多熱衷其臺階的“連升三級”,以為攝取權(quán)力與財富的象征。殊不知“升天”的最大意義恰恰是世俗縲紲的解脫。
三清山又有仙人指路石,高聳在森然葳蕤的古木叢中:一位飽經(jīng)滄桑的老人面對人生的憂患指點精神超越之路,在現(xiàn)實物質(zhì)世界辟出一個大光明的精神領域。
三清山,堪稱中國經(jīng)典哲學的一本圖文并茂、形神兼?zhèn)涞耐昝澜炭茣?/p>
三清山是坦蕩的,沒有半點浮華;三清山是明澈的,沒有絲毫塵埃;三清山的明月和堅巖,透著人世本來的意義。總會有人懂得那淡淡的朦朧。朗月之清清,清我心。三清山那一片峰巒綿延如云,在起伏俯仰之間,送我到精神輝煌的頂點。
此夜為我而晴,此月為我而明。青黛色的天空下面,廣闊與悠遠,靜美與神秘,深邃與博大,令心靈震顫。放眼極目,月下峰無數(shù),沒有絢麗斑斕的色彩,只有簡約持重的線條。紛繁的思緒變得簡單而清晰,封閉的心里所有的滯重煙消云散。時間就此停止,記憶從此封存。
這該是滌蕩心靈的地方,是一生想停留的地方。啜飲三清月色,凝望三清奇峰,凡俗的心,交付在天地之間,一任逍遙,翩然飛揚,還我天真,恍如遁入另一方世界,冥冥中知“我”是誰?
一個渺小卑微的俗物,能為明月與高山一樣的哲思所浸染,不至在卑瑣、庸俗的泥淖中掙扎而不能自拔,果真如此,何須奢求更多?我一無長物,能面對摯友般的三清山月色與峰影,已夠滿足———哪怕這是我唯一的財富。
夜氣漸凜冽。風雖寒但不致侵骨,人雖孤獨并不蕭瑟。在充滿隱喻的三清山月色波動的夜晚,踏著月光的去路,便是踏上大自在的坦途。無須回首來路,無須強求遺忘,逝去的日子,無須再被憶起。三清山此夜的昭示,便該是我理解人生的唯一方式。
四顧寂寥。想象中有一羽化之士,飄然而過我,驚而視之,不見其所終。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保ㄇf子《知北游》)月不語,自有光輝;山不語,自有巍峨;天不語,自有高遠;地不語,自有廣博;人不語,自有境界。
三清山,讓我在蒼茫的大千世界,獲得一分清醒和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