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下起大雪,轉(zhuǎn)眼成為一片銀色世界,劉老根大舞臺內(nèi)卻是熱氣騰騰。小沈陽,丫蛋一一粉墨登場,觀眾笑得前仰后合。趙本山穿著皮夾克,坐在化妝室的一角,端著個小沙鍋希溜溜地吃過橋米線,看著都覺得香。候場的演員們熟練而專注地梳妝,不時跟師傅嘮上兩句,更不忘在上場前拜拜供位上的“大師兄”(二人轉(zhuǎn)的偶像,乍看之下是個光頭娃娃,身著紅衣,額頭和兩頰上點了朱砂。據(jù)說能保藝人在臺上口齒利索,不出錯)。
我剛剛結(jié)束對趙本山的采訪,他的一句話讓我難忘“二人轉(zhuǎn)最可貴就是一個'真'字。在一個人們習慣了假話的環(huán)境中,有時說真話就是說笑話。”
都說十九年來春晚離不開趙本山的小品,其實他不是在孤軍奮戰(zhàn),身后是四十多對徒弟們?nèi)諒?fù)一日在舞臺上試驗的“包袱”,和東北二人轉(zhuǎn)肥沃的土壤。當不少“藝術(shù)家”坐在辦公室里“憋”小品,在舞臺上“喊”笑話時,本山更顯得有底氣,有定氣。宋丹丹說,“他是個雙腳沒離地的人”。所以你可以說趙本山捧紅了小沈陽們,也可以說小沈陽們讓老趙靈感不絕。
針對有批評指趙本山的小品,從《賣拐》,《賣車》,《策劃》到《不差錢》,幾乎都涉及騙人,忽悠的內(nèi)容,對社會有誤導(dǎo),本山認為這實際是沒“明白”這些小品的深意?!啊顿u拐》實際上是暗示許多國人太容易偏聽偏信,被洗了腦,吃了虧,還渾然不知。
《不差錢》里一個老農(nóng)為了給孫女出人頭地的機會,扛著野雞蘑菇,想討好導(dǎo)演,唯恐被別人瞧不起,這才可樂。想想老百姓把送禮巴結(jié)當成自己該做的,甚至在社會上成了一種文化,這不正是一種諷刺嗎?大家平時說都習慣戴面具,說假話了,說幾句真話反當笑話啦?!?/p>
(寧甬力摘自楊瀾的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