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的中國文化碰撞典型的德國文化,會擦出怎樣的火花?一位來自北京的設計師就成功地把她對兩個世界的理解用作品表達出來。在德國漢堡邀“世界人”劉揚喝下午茶。
軸維方式?“我很直接——可以說很德國?!笔貢r嗎?“常常遲到——很中國?!比穗H關系?“又多又雜——很中國?!碧鞖?“非常影響我的心情——很德國?!鄙鷼?“我不會掛在臉上——很中國?!彼X?“一定要把窗關好——很中國?!鳖I導?“我不喜歡等級——這一點肯定不夠中國,但也不太德國,可能有點美國人的味道?!?/p>
中德文化對撞會有火花嗎?
設計師劉揚的藝術,致力于表現(xiàn)兩個民族的日常生活和思維方式,包括對自身地位的認識、飲食習慣和文化認同。她用獨具魅力的圖示法,巧妙歸納中國人和德國人在思維和行為方面細膩而微小的差異。在劉揚的作品中,東西方人在心態(tài)、價值觀和世界觀上的區(qū)別一目了然,令觀者不禁感嘆,跨文化交流原來這么簡單。最難能可貴的是,她是個同時了解兩個世界的“旅人”。
特立獨行,從13歲開始
劉揚這次拜訪港口城市漢堡,使得我們有幸認識她,給人的印象是,在利落、簡單的外表下,這個女子有著異常獨立、堅定的個性。
13歲,依依不舍地告別北京胡同,同時也告別了她備受呵護的童年。愛跟祖母撒嬌、愛交朋友,還特欣賞京劇醉人的韻律,那時的她是個開朗、快活的女孩。在學校,她敢做敢當,有膽量在教職員室門口倒糨糊,也敢把水桶扣在半開的門上。雖然因此嘗遍了學校的各種責罰,同學們卻都喜歡她。1990年隨家人遷去德國,徹底改變了她的人生。因為不會德語,她先進入普通中學就讀。那年14歲的小劉揚問她的班主任,在德國怎樣才能上大學。老師并不看好這個中國學生,劉揚卻暗下決心,憋著一股勁偷偷籌備考上大學?!捌鋵嵨腋緵]錢付學費,畫畫用的紙都是一家印刷廠幫我留的邊角料?!?5歲,這個家里的獨生女就搬出來自己住。對一個傳統(tǒng)的溺愛女兒的中國家庭來說,父母的理解非常不易。對此劉揚的評價是:“我父母很早就開始培養(yǎng)我獨立生活的能力,8歲時我就能一個人逛北京城。”出來自己住的劉揚也自己打工賺錢,她的工作是幫一位藝術家的插畫上色。16歲,她順利通過德國西部一所大學的“特殊藝術天賦”考試,但校方讓她等到滿了18歲再來上學。2年對她來說太長了,所以最終她以17歲的年紀進入柏林的一所著名藝術院校就讀,因為那里沒有年齡限制。大學畢業(yè)后,劉揚先后在新加坡、倫敦、柏林和紐約從事設計工作。
她在柏林成立自己的工作室(YangDesign)。為柏林動物園和博物館設計海報。她還繪制書籍封面,為公司設計logo。參與郵票和瀕危動物保護運動的藝術設計。她的作品在國際競賽中屢獲大獎,舉辦過多次國際展覽。
德國成了她的第二故鄉(xiāng)。她學習德語,交德國朋友。10年后,在藝術設計界已享有國際盛譽的她決定把自己的經(jīng)歷、印象和想法記錄下來,就像是借由插畫的形式寫的日記。
創(chuàng)意——拋棄所有陳詞濫調(diào)
劉揚的作品都是簡單的圖示,擺脫繁文縟節(jié),用極簡風格的色塊串出高度濃縮、觀點尖銳同時又飽含生活趣味的小故事。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在劉揚筆下信手拈來,寥寥數(shù)筆就將尊重、幽默和思想深度成功融合,并透露出淵博的學識素養(yǎng)。劉揚的畫是不帶褒貶的、獨創(chuàng)而奇特的符號,傳達的不是批判或評價,而是對觀者的誠意邀約?;蛟S看畫的人能在這些圖形中反思自己和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又或許像大多數(shù)人那樣辨識出屬于自己的生活狀態(tài)。
“我無意粉飾和玩弄,只想達到精準和輕松的效果?!彼茉缇驼业搅藢儆谧约旱脑O計語言和表現(xiàn)手法,那就是把必要的東西進行再次簡化。她打趣說,剛開始只是想懶惰,為了不給生活增加多余的麻煩。隨著后來想法日漸成熟,一個圓點,經(jīng)過無數(shù)次變化、設計、改良、增加新元素,最終成為現(xiàn)在的圖示得以呈現(xiàn)。
區(qū)別常常以一些瑣事的形式出現(xiàn)。而想用簡單的符號讓人一目了然才是創(chuàng)作中最難的部分。研究如何活用圖示法,花了她4年的時間。
衡量東西方文化差異、把它們做成一本小小的書到底有多難?劉揚說:“兩個個體間的差異遠比兩個民族的更大?!?/p>
兩個世界中尋找家的感覺
在漢堡的采訪中,我們還談到她在不同文化環(huán)境中的執(zhí)教生涯。她給我描述,27歲那年在北京Central Academyof Fine Arts上第一課的情形。盡管她事先換上套裝,戴上眼鏡,讓自己看起來更成熟一些,學生們還是過了好一會兒才發(fā)現(xiàn)講師已經(jīng)站在教室里了。想讓學生們完全接受她,那更是花了一番工夫?!霸谥袊蠋熀蛯W生必須保持距離才能樹立起足夠的威信。在土耳其也是這樣?!倍炎约涸诎亓执髮W的導師作為榜樣,他的教學方式是永遠充分備課,并非常平等地對待學生。中國學生和西方學生還有一個顯著的區(qū)別:“我們中國學生(向內(nèi))對自己要求很高,而西方人(向外)對學校和老師要求很高?!?/p>
劉揚,這個忙碌于柏林和北京兩地的“世界人”正試著在每處都有家的感覺?!盀榱嗽谌绱瞬煌膬蓚€世界里找到家的感覺,就得找到真正的平衡,這是內(nèi)心常有的斗爭。對現(xiàn)在的我來說,只待在德國或只住在北京都是不可想象的。我保有對生活樂觀的態(tài)度,嘗試從負面的經(jīng)驗中吸取教訓。到目前為止我都很幸運,總在對的時候遇到對的人?!彼嘈抛约?,也確信自己認為正確的價值觀?!拔沂冀K有個目標,所以我不會在意、更不會追逐現(xiàn)在所謂的潮流?!?/p>
采訪末了,我問她作為一個中國人在德國生活的感受。“感情的部分我還是很中國的,我來到德國的時候就已經(jīng)把我的價值觀、教育軌跡和童年都從中國帶過來了;而專業(yè)領域的知識我都是在西方學習的,所以我覺得自己能夠取長補短,把東西方的優(yōu)點‘重組’,就這么簡單!”說著。她爽朗地笑了起來。
今年夏天,劉揚剛剛憑借她的《東西相遇》得到Lead Awards(一年一度的德國著名傳媒大獎)頒發(fā)的金牌,她那些可愛的圖示小人兒當選該獎項2008年度最佳插圖作品。
幾天后她將飛去北京,那里有她去年年底剛成立的第二個工作室?!坝肋h吸引我的就是這個國際化的世界,邊界、隔閡都已消失。我就是個世界公民?!?/p>
劉揚簡歷:
1976年生于北京,13歲隨家人遷居德國。17歲被德國柏林藝術大學設計系錄取,師從霍爾格-馬帝斯,獲碩士及大師班學位。畢業(yè)后曾先后在倫敦、柏林、紐約工作及生活。2004年在柏林成立自己的設計工作室。曾任教于荷蘭設計中心、中國中央美術學院設計系、英國格拉斯歌美術學院。圖為其著名作品《東西相遇》中的一幅。想了解關于她的更多信息,可登錄www.yangliudesig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