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個多民族的美食之國,而少數(shù)民族的美味食品更是豐富多彩,其中“包”食就有著各種傳說和創(chuàng)新而引人食趣的品種。它似包子又別于包子,是一款別具風(fēng)味的民族“包”食美味。
江西禽族煎薯包
煎薯包是江西永豐縣龍岡畬鄉(xiāng)的一種傳統(tǒng)小吃,也是招待客人和饋贈親友的佳品。其包色香味俱全,可當(dāng)點心又可裹腹。
其做法是:將薯莨去皮洗凈刮成薯漿,加入粳米粉(按1 kg薯加0.15 kg粉),放入適量鹽攪勻,揉成粉團并搟成面皮。包上備好的葷素餡,放入茶油鍋內(nèi)煎(實為炸)成色澤棕黃,香味芬芳的熟薯包,吃時呷米酒,滋味適口爽心。
1930年12月30日,毛澤東、朱德率領(lǐng)的紅一方面軍在龍岡作戰(zhàn),就是吃著煎薯包取得第一次反“圍剿”勝利,并活捉了國民黨軍師長張輝瓚。毛澤東還特地寫了首《漁家傲》詞來紀(jì)念。
貴族苗族鴨腳包
吃鴨節(jié),是至今流傳在貴州三都縣苗族的節(jié)日,而鴨腳包又是節(jié)日中的特色食品。其包味濃香而不油膩,筋道而又耐嚼,實在是滋味綿長。
其制法是:用各種調(diào)料按比例配成料汁,將處理好的鴨腸、鴨心、鴨掌分別放料汁中腌浸,浸泡好后撈起捆扎成形。將鴨心配上姜絲放在鴨掌心,卷起鴨蹼包裹起來,用鴨腸纏扎好,最后用塑料細(xì)繩扎牢鴨腳包并連成一串,放在屋檐下風(fēng)干備食,吃時下鍋配料煮熟。其包色澤深暗,褐里透紅,泛著油光,味全香濃,既可佐酒又可下飯。
天津回族素心包
回族素包是1914年創(chuàng)出的品牌,創(chuàng)始人為天津城西北角回族人張恩德,包的特點是皮薄餡大,味道清香,造型美觀,餡料考究。
其制作方法是:先將青菜、面筋、冬菇、冬筍、五香豆干等10余種原輔料剁碎后,配以香油、糖和調(diào)味料制成餡心。然后將上等面粉加適量水拌揉成面團,搟成面皮。將餡料包入面皮中上籠蒸熟,可蘸著調(diào)味料食,吃起來鮮香可口,清淡不膩,這正應(yīng)了店聯(lián)“素?zé)o半點塵埃,真叫六根清凈”的含意。
河北蒙古族黏豆包
黏豆包是河北蒙古族人喜愛的傳統(tǒng)食品。特別是臘月十五后,族人都要做黏豆包備過年,以便待客和自食。
制作方法:先將黏高粱米用溫水泡一夜,瀝出后灑清水磨成米粉,揉成團捏成面皮。將小豆入鍋加少量水,蓋鍋蓋加熱,半蒸半煮成熟,再放糖或鹽和其他佐料拌成餡。將餡包入皮中放鍋里烙,烙好后晾涼并凍成硬黏豆包收好。食時取出蒸餾,拌著醬菜、燉大白菜、豆腐肉片湯和佐料、美酒,那滋味美極了。
吉林滿族飯菜包
飯菜包是滿族人在舊時度饑荒“飯菜合一”的基礎(chǔ)上改進的,如今已成了一種特色食品,很受當(dāng)?shù)厝撕屯鈦砜腿说南矏邸?/p>
制作方法:先燜上小米飯,再將大蔥、香菜、辣椒、黃瓜、生菜葉、白菜葉等洗凈切成絲、片、塊、段備好。然后將生菜葉、白菜葉鋪好攤上小米飯,撒上切好的蔬瓜菜和佐料,用菜葉包起來,兩頭用牙簽扎牢,可單食也可拌湯食。其味清香適口,營養(yǎng)豐富,還有食療作用。
福建惠安韭菜包
惠安人有著古閔越土著人的民族特色,而韭菜包又是他們招待尊貴客人的佳肴,如今已成為招待海內(nèi)外惠安人(客家人)后裔的必食品。
制作方法:先將粳米浸透后,和水磨成稠米漿,倒入鍋內(nèi)在溫火中攪拌成糊狀并壓成形,起鍋攤涼,用雙手蘸鹽揉成團并搟成面皮。割取清明節(jié)前后的韭菜切成末,春筍切成丁,芥菜切碎,撒上豬肉末、香菇丁、蝦米等,加食油混炒成餡,然后包入面皮中,上籠蒸10分鐘即熟。其包晶瑩剔透,清香撲鼻,誘人口饞,呷自釀酒,品韭菜包,美得叫人直嗒嘴。
廣西水族魚菜包
水族人喜歡食魚,這與他們的祖先居住在海濱的生活環(huán)境有關(guān)。水族人最隆重的節(jié)日是端午節(jié),節(jié)前一天,以及過世老人安葬時,族人絕不能食葷,但食魚卻不在此例中,可見他們對食魚的重視。水族人最珍貴的魚肴是魚菜包,相傳這一菜品是其遠(yuǎn)祖從南方遷向北方時,當(dāng)?shù)氐囊晃焕先怂徒o他們的紀(jì)念品,隨后就成了水族人的傳統(tǒng)美食。
魚菜包原是用九種菜料和魚肉配制在一起制成的,后來配制菜料的菜譜失傳了。于是人們就用“韭”來諧音“九”,再加上其他配料制作,就成了流傳至今的魚菜包。其包葷素兼?zhèn)?,營養(yǎng)豐富,菜香味濃,老少皆宜。
海南黎族海菜包
海菜包是充分利用海養(yǎng)青菜的特點,就地取材制作的特色“包”食,也是族人待客的傳統(tǒng)菜品。
制作方法:先從海岸采來海青菜和駱駝毛菜,洗凈后切成細(xì)末。再用涼水發(fā)面做面皮。把豬肉切丁,加醬油、蒜末攪拌;放海菜末,加花生油、鹽、味精拌勻包入面皮中,包成圓形、方形等各種形狀。入鍋蒸熟,吃時拌佐料,其包皮白松軟,餡心碧綠,鮮香可口,滑而不膩,尤其是那十足的海鮮味,真叫誘人口食。
臺灣高山族海帶包
海帶包是高山族人變著花樣吃海帶的創(chuàng)新食品。到臺灣旅游觀光的客人,都喜歡品嘗這種用肉湯燉制出來的海帶包。
其制作方法:將海帶浸脹洗凈后切成小塊,將豬肉斬成茸并用調(diào)料拌好,包入海帶塊中成方形,用牙簽扎緊。再用土雞、豬筒子骨熬成湯,加野山菌、火腿片及姜蒜配佐料,和海帶包一起燉好,連湯帶包一起盛入缽中,撒上蔥末即可食用。其湯呈乳白色,海帶墨綠色,蔥花碧綠色,火腿紅色,山菌棕色,五色俱全,多味合一,鮮而不膩。特別是湯味,肉味滲入到海帶包中,吃時實在爽口,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