螠蟲作為一種食物,聞其名心里有些發(fā)毛,其實它不是蟲,而是一種多毛類動物,學名“沙蠋”(Arenicola Cristata),外形酷似蚯蚓,故亦稱“海蚯蚓”,山東人稱“海腸子”,大連人稱“螠蟲”,又有“沙蟲”、“沙蒜”等別稱。為環(huán)節(jié)動物門、毛足綱、多毛目、沙蠋科海棲動物。體色鮮艷,褐色或暗綠色,俱閃爍珠光。體呈圓柱形,長15~20 cm,手指粗細,前部粗,有退化之疣足呈小隆起狀;中部有17對剛毛節(jié),從7~17節(jié)具11對鰓;鰓發(fā)達,甚長,羽狀,色鮮紅,具有呼吸作用,后部細,無疣足及鰓。頭很小,能縮至半月形領溝內(nèi),前端有吻,吻端是口,口的周圍具有觸手狀突起,體腔很大且柔軟。體表有黏液分泌,以護其身。分布在黃海、渤海,是大連著名特產(chǎn)。
另外,大連地區(qū)海域還有一種稱“單環(huán)刺螠”(Urechis Unicinctus),體呈紅褐色,圓棒狀,形似腸,長20 cm,吻短小,肛門前有一圈尾剛毛。體外被大小不等顆粒狀突起,為退化疣足之痕跡,與螠蟲一樣供食用。
螠蟲生活在潮間帶泥沙中臨時洞穴內(nèi),常年可捕獲。秋末出產(chǎn),初春時節(jié)最肥,體壁肌肉發(fā)達肥厚,肉質(zhì)脆嫩鮮美,可用拌、炒、燴、氽等烹飪技法入饌,今介紹數(shù)款。
韭黃炒螠蟲
原料:螠蟲500 g,韭黃100 g,精鹽、味精、醬油、白酒、香油、色拉油。
制法:1.螠蟲剪去兩頭,擠出內(nèi)臟,血水洗凈,切5 cm長段,入沸水略焯撈出控凈水。
2.韭黃洗凈,切3 cm長段,將韭黃白和韭黃葉分別置盤內(nèi)。
3.油鍋燒至八成熱入螠蟲略炸撈出,控凈油。
4.鍋留底油燒熱,下螠蟲、韭黃白翻炒片刻,加白酒、精鹽、味精、醬油和韭黃葉繼續(xù)翻炒至脆熟,淋入香油,出鍋裝盤即成。
特點:螠蟲脆嫩,配以韭黃,鮮爽無比。
有益叮嚀:韭黃白、韭黃葉成熟時間不一致,不能同時下鍋,否則韭黃葉過爛,影響質(zhì)量。如無韭黃,普通韭菜亦可,一定要后下鍋。
燴螠蟲
原料:螠蟲500 g,香菜、蔥、姜、蒜、精鹽、味精、料酒、濕淀粉、花椒油、色拉油。
制法:1.螠蟲切去兩頭,剖開除去內(nèi)臟、血水洗凈,切象眼塊,入沸水鍋略焯即撈出,控凈水。
2.油鍋燒熱,投入蔥、姜、蒜泥,炒出香味,烹入料酒,添入高湯及各種調(diào)味料,加入螠蟲,燒沸后用濕淀粉勾芡,盛入湯碗中,撒上香菜即成。
特點:湯清味鮮,蒜香濃郁。
清蒸螠蟲
原料:螠蟲500 g,蔥、姜、蒜、精鹽、味精、醬油、香醋、料酒、花椒油、色拉油。
制法:1.螠蟲剪去頭尾,擠出內(nèi)臟、血水洗凈,切成5 cm長段。將精鹽、味精、醬油、香醋兌成清汁。
2.油鍋燒至八成熱投入螠蟲爆炸,撈出控凈油。
3.鍋留底油燒熱,下蔥、姜、蒜煸炒出香味,下螠蟲翻炒幾下,烹入料酒,加入清汁,迅速顛翻幾下,淋入花椒油,出鍋裝盤即成。
特點:色澤淺紅,脆嫩鮮香。
醬拌螠蟲
原料:螠蟲500 g,麻醬、青芥辣、香油、香菜、味精、香醋、蒜末。
制法:1.螠蟲切去頭尾,剖開,除去內(nèi)臟、血水,洗凈切象眼塊,用熱水燙過,撈出投涼,置盤內(nèi)。
2.麻醬、青芥辣、香油、香菜末、味精、香醋、蒜末兌成汁,澆在螠蟲上,拌勻即成。
特點:螠蟲鮮嫩爽滑,原汁原味。
螠蟲除能作成各種美味肴饌外,大連人還用它做餡包著吃。制餡時先切去螠蟲頭尾,剖開除去內(nèi)臟和血水,入熱水略燙,以除去體表的黏液,剁成細末,配韭菜末調(diào)成餡,包餃子或烙盒子,味道絕佳,獨具地方風味,食者無不大快朵頤,富含動物蛋白,不含脂肪,是一種天然綠色食品,頗受人們喜愛。
相關鏈接
螠蟲原料一定要鮮活,死螠蟲自溶速度快,肌肉變薄變長,失去韌性,最后只剩一層皮,毫無鮮味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