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制技法是將經(jīng)過初加工的原料腌漬入味后用小木槌或搟面杖敲打成薄片,再進行刀工處理,然后加熱成菜的一種烹調技法。由于成菜具有軟嫩鮮香、口味清爽、晶瑩剔透等諸多特點,故一直深受廣大食客的喜愛。
敲制技法古已有之,在清代《食憲鴻秘》附錄的《汪拂云抄本》上就有“椎雞”的條目,其制法是:“嫩雞剝皮,將肉切薄片,上下用真粉擦勻,將槌輕打,以薄為度。逐片攤開,同皮骨入清水煮熟,揀去筋骨,和頭隨用。”《調鼎集》中也有對“錘雞”的介紹:“雞脯去皮筋,橫切,每片用刀背錘軟,拌椒鹽、酒、醬。食,傾入滾水炸,取起加姜汁烹。”
翻閱現(xiàn)代的烹飪書籍,對敲制技法的介紹卻少之又少,很難找到,致使好多廚師由于對其操作關鍵及成菜的標準、要求不了解,從而烹調后無法保證敲制菜品的質量,甚至有些廚師根本不知道什么叫敲制,更談不上使用。
在此,筆者就根據(jù)自己多年的教學與實踐經(jīng)驗,對敲制技法作一簡述,希望能給讀者一點啟發(fā)。
敲制技法在技術上有一定的難度,能夠充分體現(xiàn)廚師的基本功,從選料、初加工、腌漬、敲制到烹調成菜都具有十分嚴格的要求,若制作不得法,成菜則很難符合標準、突出特點。
一、選料嚴格
首先,敲制菜肴一般多選用較為軟嫩的動物性原料,如大蝦、魚肉、雞脯肉、豬里脊肉等,而對于那些脆性較大或韌性較強的原料均不適宜敲制。
其次,原料的新鮮程度必須恰到好處。剛宰殺的動物性原料,雖然特別新鮮,卻不宜馬上采用敲制技法加工烹制。因為動物性原料在剛宰殺后即處于尸僵階段,其肌凝蛋白處于凝固狀態(tài),肌肉纖維硬化,質地較緊密,此時敲制極容易發(fā)生斷裂,且成菜后口感發(fā)硬,鮮味不足,風味較差,不利于營養(yǎng)素的消化吸收。這時應將原料先放置一段時間,待進入成熟階段后,其凝固的肌凝蛋白開始酸解,肌肉結締組織逐漸變松,鮮味物質也開始分解游離出來,此時敲制,不僅原料易于成型,且成菜氣味芳香,肉質鮮美。
二、加工嚴謹
為了保證成菜的嫩度,應先剔盡原料中質地較老韌的皮、骨及筋膜,然后再根據(jù)不同菜品的具體要求,采用頂絲批的刀法將原料批成厚薄均勻、大小一致的形狀。
三、腌漬得當
腌漬處理是提高敲制菜品口味的重要一環(huán)。它既可使菜肴具有一定的底口,還可使原料中的部分水分析出,纖維組織軟化,以便在敲制時不粘不碎。但好多廚師卻認識不到該過程的重要性,加工后只是隨意加料腌漬或直接將該過程忽略掉,最終導致菜肴形態(tài)變差,色澤灰暗,底口味道不足且腥味較重。
在腌漬時必須注意以下三點:
1、只能使用無色的調味品,而對于色澤較深的調味品應避免使用,否則將難以達到菜品的色澤要求。常用的有:蔥姜汁、精鹽、料酒、胡椒粉等。
2、調味品加入的量應適當。若過少,原料中的腥味難以除盡,達不到腌制的目的;過多,則會掩蓋原料自身的鮮味。
3、切忌在調料中加入嫩肉粉等化學致嫩劑。因為敲制本身就是一種物理致嫩方法,它可使原料纖維分散細化,加之所選用的原料自身就較為細嫩,所以盲目加入化學致嫩劑,不僅純屬多余,而且會使成菜達不到理想的預期效果。
四、敲制正確
該過程是敲制技法的關鍵所在,須注意掌握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原料在敲制前要先用潔凈的干抹布搌盡表面的水分,然后在案板上撒勻一層干淀粉,平鋪一片原料,在原料的上面再撒上一層干淀粉,依次平鋪三至五層后,方可敲制。
其次,在選用淀粉時應選擇色白質佳的鷹粟粉或綠豆粉。因為這兩種淀粉在受熱糊化后,能夠產(chǎn)生透明的膠狀物質,從而增強菜品的光亮度,突出菜肴細膩色白、晶瑩剔透的特點;而其他淀粉則達不到這一要求。
再次,在敲制過程中應先輕后重,先慢后快,用力要均勻,切忌用力過猛,否則易將原料敲散敲碎。
五、烹調考究
該過程是敲制技法的最后一個關鍵環(huán)節(jié)。
敲制菜品在制熟時多采用炒、煎、煮、燴、熘等烹調方法成菜。其中,除了煎制之外,其他制熟方法均需先將原料經(jīng)過汆制后才能烹制,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成菜清爽、味鮮、細嫩。汆制方法分水汆和油汆兩種,其中以水汆法最為常見,能夠充分體現(xiàn)菜肴色澤潔白的特點。但在水汆時應嚴格掌握好火候,將水溫控制在沸而不騰的狀態(tài),汆制斷生時即需迅速撈出,以防汆老汆碎;若采用油汆,則需使用潔凈無色的油脂,炒鍋要徹底洗凈,采用熱鍋涼加熱,且油溫應控制在三成,否則原料下鍋后極易粘鍋、黏連、上色,甚至散碎。而油溫過低,成菜則會過于油膩。原料經(jīng)汆制后即可根據(jù)菜品的具體要求,采用合適的烹調方法制作成菜,但在成菜的最后一步——勾芡時,還應當掌握好芡汁的濃度,一般以玻璃芡為佳。若太稠,會出現(xiàn)魚凍狀,成菜達不到汁明芡亮的效果;而太稀,又很難掛住原料。
敲制后的原料如果采用煎制的方法烹調成菜,則對于火候的要求就更高,除了需掌握油汆的操作要領外,還要控制好火力,不停旋鍋,確保成菜達到底面金黃一致,上面潔白透明的特點。
只要掌握上述這些操作要領,相信一定可以烹制出既美味又美觀的敲制菜品。
魚皮鍋貼
原料:桂魚一尾(重約750 g),蝦仁200 g,竹筍50 g,水發(fā)香菇50 g,蔥姜汁5 g,料酒5 g,蔥段、姜片各4 g,味精2 g,胡椒粉2 g,鷹粟粉80 g,蛋清2個,熟豬油100 g。
制作:
1.桂魚初加工后取凈肉,批成片,加蔥段、姜片、精鹽、料酒腌漬入味后放入鷹粟粉中用小搟面杖或木槌敲成薄片,再用刀修成直徑約6 cm的圓片。
2.蝦仁斬成茸,加蔥姜汁、精鹽、料酒、胡椒粉、味精、蛋清攪打上勁制成餡待用。
3.在魚肉面皮的四周抹上蛋清,然后在中間放入魚皮鍋貼生坯。
4.平鍋洗凈,燒熱后用冷油滑鍋,整齊地排入魚皮鍋貼生坯,略煎后再加入熟豬油、適量清水,加蓋,不停旋動平鍋,使魚皮鍋貼均勻受熱,待底部金黃起脆時即可出鍋裝盤。
特點:魚肉面皮柔軟,底殼金黃香脆,鮮嫩味美。
水晶鳳尾捶蝦片
原料:對蝦10只(重約750 g),鷹粟粉80 g,精鹽4 g,味精4 g,蔥姜酒汁5 g,魚子醬8 g,精鹽煉油3 g。
制作:
1.對蝦除去頭、殼,留尾及最后一節(jié)殼并洗凈,用刀將背部剖開,再加蔥姜酒汁腌漬入味。
2.將鳳尾蝦拍勻一層鷹粟粉,放案板上面用搟面杖輕輕捶打成均勻的薄片。
3.鍋中入鮮湯,燒開后下鳳尾捶蝦片汆至成熟撈出裝盤。
4.鍋內留少許鮮湯,調以精鹽、味精,用濕鷹粟粉勾芡后淋明油,熘在鳳尾蝦片上,最后用魚子醬點綴即成。
特點:色澤潔白,鮮香軟嫩,晶瑩透明,形態(tài)美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