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爐食之魁的鍋魁嘛
原平鍋魁不僅馳名三晉,而且遠銷內蒙古和京津唐地區(qū),像用于筵席的“小鍋魁”,被人戲稱為“蛤蟆含蛋”的“空心鍋魁”,還有什么“玫瑰鍋魁”等等,品種十分繁多,備受人們的青睞。原平鍋魁本來叫鍋饋,它是由徒弟在無意之中創(chuàng)制的。清代,在原平城里有一家食品店的徒弟,趁著師傅外出的空兒,把做月餅剩下的小麥面粉摻合上油酥,又包上糖餡,胡亂捏成一個疙瘩,用搟面杖壓扁,再用手拽成就像鞋底大小的樣子,放到爐內去烘烤,等烤熟了以后取出來一看:嗨,色澤黃澄澄的,又聞了聞感覺也挺香噴噴的。正要咬一口品嘗一下,恰好師傅從外面回來了,一進門就看見徒弟在拿著什么東西要吃,便開口問徒弟吃的什么。徒弟以實相告,師傅從徒弟手里拿過來掰了一半嘗了嘗,感到徒弟胡亂做的這個東西酥松甜潤,糖汁似蜜,口感一點也不比月餅差,當下就跟徒弟商定,就照這種樣子經營它,并起名叫鍋饋。很快他們經營的鍋饋在當?shù)爻隽嗣?,成了人們走親訪友時必帶的食品。
慈禧太后一行離開懷仁縣以后,來到原平府下榻在城內有名的豪宅型夏林花園。當時衙門在為太后和光緒準備御膳時,即把鍋饋當作點心擺了出來,老佛爺看見后說:“那個樣子像鞋底似的,能好吃了嗎?!甭犃搜瞄T的介紹后,她才拿起一個掰了一小塊嘗了嘗,不料這一嘗使她竟然又拿起剛才放下的那一個,津津有味地吃開了,吃罷,老佛爺高興地說:“不錯,不錯,爐食之魁嘛 ,就是樣子像個鞋底子?!贝褥蟮慕鹂谟裱朗乖降牡胤矫藻侌伕拿麨殄伩?,從此更名聲大震了。
(6)忻州美食龍鳳瓦酥
忻州地方美食瓦酥是一種高檔點心,因其香松爽口,形狀似瓦而得名。據(jù)考,早在明朝末年,忻州市面上就有賣瓦酥的店鋪,到了清朝就已經很有名氣了,特別是忻州麻全鎮(zhèn)的王龍鳳制作的瓦酥更是不同凡響。王龍鳳制作瓦酥時,用的是小麥精粉,配以新鮮雞蛋蛋黃、綿白糖及食用油,用它們和好面團,揪成劑子,再用專用的模子磕扣成形,然后放入油鍋炸成金黃色出鍋,趁熱壓制成一定規(guī)格的瓦形,印上“忻縣瓦酥”四個字,裝在特制的包裝盒里,就可以出售了。
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到達忻州的日子是農歷八月十四,雖然是路經這個地方,但這里的衙門卻做了十分周到的安排,州官許翰度叫來麻全鎮(zhèn)的王龍鳳,特地為太后和皇上制作了瓦酥。慈禧和皇上休息起來后,許翰度就將王龍鳳制作的包裝精美的盒裝瓦酥呈現(xiàn)在老佛爺?shù)难燮さ紫拢執(zhí)蠛突噬掀穱L,順便也把名師王龍鳳介紹夸獎了一番。慈禧太后一邊吃一邊聽,吃著聽著又一邊說:“那還不如就叫龍鳳瓦酥呢。這么好吃的東西沒有個名號哪能行?”光緒皇帝一路上跟著老佛爺,除了是、是、是,就是對、對、對,聽了老太后的話,他這一次不光是對、對、對了,還說了一句:“就照太后的旨意辦吧。”打這以后,瓦酥的名聲不但如雷灌耳,而且許多字號都在爭相制作,于是乎忻州城里便有了“文盛樓”、“德盛樓”、“桂香樓”、“義興元”等經營龍鳳瓦酥的名店。
(7)高檔面食蟹翅撥魚
撥魚,在山西各地作為家家戶戶常做常食的一種方便面食,早已為世人所知曉,但是蟹翅撥魚卻非一般人家所能吃得起的。盡管它也是山西的地方傳統(tǒng)名吃,卻非一般地方名吃,而是高檔的地方名吃。蟹黃和魚翅都是名貴海味,早在久遠的西周王朝,蟹黃就已是進貢國君的佳肴了,而魚翅更是筵席肴王。
為了能在太原過中秋節(jié),慈禧太后是在農歷八月十四連夜趕往太原的,到達太原的時候已是半夜時分。太后和皇上駕臨太原府,忙壞了山西巡撫陸忠祺,也使他不能與家人團聚過中秋節(jié)了。經過與太原府的官員商量,他們決定向太后和皇上進獻高檔面食蟹翅撥魚。當慈禧太后用膳時,望著那色澤鮮亮的蟹翅撥魚,由不得高興地伸手動起了筷子,一種軟爛香醇、韌柔光滑、筋道利口的感覺,使她在中秋節(jié)過得十分愉快,她吃完這頓美餐后,連連夸獎難得一遇,難得一吃。
(8)名揚并州的半爐雞
慈禧太后在太原還吃了一道因她而出了名的佳肴半爐雞。何謂半爐雞?其實很簡單,它是用去骨的熏雞和熟白條雞為主料,配以冬筍、黃瓜、蔥、姜、青蒜、雞湯等多種蔬菜和調料烹制而成,成菜后色澤呈紅白相間,清淡素雅,似雞非雞,肉質鮮嫩,熏香美味。
據(jù)說,慈禧太后半夜到達太原的時候,為了趕路走得急了點,所以還沒有進太原,她就吩咐讓提早準備好夜膳??僧敃r太原府的廚房里吃的東西不多了,偏偏老佛爺點的雞就剩下半只熏雞半只水煮雞,另外就是白天吃剩下的冬筍、黃瓜干和一些青菜。沒辦法,府衙只好督促廚師,把這些剩下的東西加工成一道菜,湊合一夜算了。還別說,當慈禧未吃先問“此為何菜”時,知府大人靈機一動,含笑答道:“半爐雞”。慈禧吃了幾口后覺得味道很好,當下就把太原府的廚師夸了一番。這就是“半爐雞”作為名肴,在太原各大酒店飯館占有一席之地的原因。
(9)晉式提漿月餅的鬧劇
傳統(tǒng)的提漿月餅是一種節(jié)令性的傳統(tǒng)美食,每到中秋賞月,國人都有食月餅的習俗。晉式提漿月餅是山西地方的獨創(chuàng)名吃,由于它的用料純正,工藝考究,所以生產出來的月餅皮酥餡多,清香松綿,甜度適中,還易存放。
慈禧太后在太原過中秋節(jié),不能不吃月餅,但這個中秋節(jié),她過得喜憂參半,這話怎么說?看下去就明白了。中秋之夜,陸忠祺把老佛爺和皇上安排住在了比較安全的巡撫衙門,賞月則安排在他們下榻的花園里。賞月開始后,慈禧從身旁的茶幾上拿了一個晉式提漿月餅,掰開正想嘗半個時,不料從月餅餡里掉出了一個紙條,眼明手快的太監(jiān)趕緊彎腰揀起來,展開一看面有難色,老佛爺讓他念出來,他就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念道:“義和拳,義和拳,抓住鬼子剁成餡,刀劈贓官到黃泉。”太后聽了這話,氣不打一處來,惱羞成怒的她,氣得把手中的半個月餅扔到巡撫的臉上,斥責道:“什么太原,太原也不太平。傳我的話,連夜出城?!保ㄟB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