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菜選:家常熬鱖魚(黑龍江風味)
主料:除雜凈鮮鱖魚一條(鯉、草魚等亦可)約1 000 g。
配料:豬肥肉膘30 g。
調料:色拉油25 g,紹酒8 g,米醋6 g,蔥姜段10 g,芝麻油10 g,精鹽10 g,胡椒粉5 g,凈香菜段10 g,濃白湯750 g。
制法:
1.凈魚用旺火大沸水稍燙,撈進冷水盆里刮去黑皮,剞牡丹花刀。肉膘切較薄片。
2.勺內放色拉油,在旺火上燒至六成熱,放蔥、姜、肉片煸炒出香味,注入白湯,放魚、鹽,待熬制湯呈乳白色時(約8分鐘),放紹酒、醋、胡椒粉。轉小火,加味精,熬約8分鐘左右起鍋。
3.從鍋中揀出蔥、姜,將魚與汁倒入深魚盤中,撒上香菜,淋上芝麻油即可。
特點:色澤乳白,汁鮮肉嫩,酸辣咸香。
有了實例,就有了比較的資料,有了比較,就容易鑒別出燉、煮、煨、熬法的差異點,也就找出了界定各自烹調方法的依據。通過以上例舉的各種烹調方法烹調菜品實例,可以歸納出以下主要差異點:
1.取料性質不同:做燉、煨菜品主要選用肌肉纖維粗老,韌性大的動物性原料。如帶皮、帶筋的肘子(腿肉),軟五花肉,較老的家、野禽等。煨菜的取料除了以上原料外,還要選用膠質含量大,家、野畜獸的蹄、尾、頭等,含膠質大的鰻魚、鱔魚、圓魚、鯰魚等水產品原料。煮、熬則用較嫩性質的動物性原料和植物性原料。
2.原料改刀后的規(guī)格不同:制作燉菜原料改刀后的形狀較大,如大塊、厚片、大條或整形的家、野禽,整魚。煨菜原料改刀后形狀主要是中小形狀的小塊、條、段等。煮、熬原料改刀后形狀主要是小形狀的小塊、寬條和較薄的片等。
3.加熱器具不同:做煮、熬菜品取用家常做飯的鍋就可以。做燉、煨菜品主要是取用砂鍋、汽鍋、陶罐做為加熱器具,并要求在加熱中蓋嚴蓋或用其他方法密封住口,防止菜品中美味隨蒸氣排出,進而保持菜品應具備的鮮美氣味。
4.操作工序繁簡不同:在這四種烹調方法中,煨菜的制作工序最繁雜。如福建的“佛跳墻”,湖南的“龜羊湯”,都是操作工序繁雜的代表菜。在煨、燉菜品的制作過程中,原料大都經焯水、煸炒、煮制、油炸、油煎等初步熟處理工序,然后再轉入正式烹調階段。在煮、熬菜品的制作過程中,除了異味大的動物性原料焯水外,原料經改刀后可直接進入烹調階段,也就是說,熬、煮法操作簡便。
5.加熱時間不同:在這四種烹調方法中,煨菜的加熱用時最長(一般都在2.5小時以上);燉菜的加熱時間稍短(一般在1.5小時左右);熬菜的加熱時間(一般在30~45分鐘);煮菜加熱時間最短(一般在10~20分鐘)。以上是對各種烹調法在加熱用時上的大體劃分,具體到某種菜品的加熱時間,還要取決于具體用料的老嫩情況、成菜特點而定。
6.菜品應具備的湯汁量不同:燉菜湯汁較多,汁與菜量對比度是1:1,湯汁清澈。煨菜汁少料多,汁與菜量對比度是1:2,汁濃稠。煮、熬菜品湯汁量的對比度1:1.5,介于燉、煨菜品之間。本文指出的湯汁量,是指成菜時所余的量數,而不是成菜時湯汁少了再加入湯水,或加熱時湯水放得過量,而將多余的汁拋去,來達到菜品上桌前應保留的湯汁數量。萬萬不可小看菜品應保留的湯量,它涉及到菜品獨特風味是否存在的問題。
7.成品的味型不同:煨菜味道濃醇,燉菜味道清醇,煮、熬菜味道鮮香。
以上找到了四種烹調方法的主要差異點,正因為有了以上差異點,所以四種烹調方法都有各自的定義。最后,借用《中國烹飪辭典》給以上四種烹調方法下的定義,就更能說明它們之間的異同問題了。
“燉,烹調法之一。一般生料直接加水,旺火燒開,移文火長時間燉制,至軟爛出鍋,多為湯菜,原汁原味。也有先經熗鍋、煸炒后入燉的,多用質地老韌的原料,常在快出鍋時調味,或蘸調味料食用,也有先調味的。有多種燉法。有些燉法用砂鍋、陶罐?!?/p>
“煮,烹調法之一。多用于生料,加水或湯旺火燒沸,文火煮制爛熟,成菜不勾芡,有湯有菜?!?/p>
“煨,烹調法之一。與‘燉’法相似,不同處在于煨法均慢火、小火、時間更長,成菜更為酥爛汁濃,但主料爛而不化。有煨前經煸炒或煎炸的……用料宜老韌難爛的。”
“熬,烹調法之一。與‘燉’、‘煨’近似,不同處在于主料先經熗鍋、煸炒,再下湯水,調味(文火)熬制,可不加蓋,時間稍短。成菜有湯有菜,原汁原味,酥爛不膩。制作簡便,多見于家常菜?!?/p>
在平常烹調中,廚師們大都注意了各種烹調方法的共同點,而忽視了差異點。但作為專門從事烹調工作的廚師們,是應該了解這些知識的。
(連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