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美國是在獨立戰(zhàn)爭(1775—1783年)之后建立起來的。獨立戰(zhàn)爭期間,美國得到了法國的支持,因此美國的軍刀在很大程度上繼承了法國軍刀的式樣。19世紀美國不同兵種的軍刀各不相同,直到20世紀初統(tǒng)一裝備了1902式陸軍軍刀。
騎兵軍刀
南北戰(zhàn)爭時期(1861—1865年)是美國軍刀的興旺時期,南北雙方都出現(xiàn)了幾位擅長運用騎兵軍刀戰(zhàn)術的將軍,如北方的卡斯特,南方的斯圖阿特等,其中斯圖阿特曾憑借騎兵軍刀的一場混戰(zhàn)打贏了著名的弗利特伍德山戰(zhàn)役。當時,南方工業(yè)遠比北方落后,其軍隊的裝備武器也比較雜,能找到什么武器就用什么武器,軍刀也是如此。而當時北方軍隊的武器已經基本實現(xiàn)了制式化,其中1833式軍刀是第一款制式軍刀,后來在戰(zhàn)爭中最有名的軍刀是1840式軍刀和1860式軍刀。1840式軍刀俗稱“折腕老手”(old wristbreaker),其長86cm,既長且重,劈砍時往往使士兵的手腕不堪重負,士兵們開玩笑說用久了手腕會折斷,因此而得名。由于它對士兵力量的要求太高,后來又開發(fā)出1860式軍刀,長76cm,就顯得輕便多了。
19世紀中期,火器技術已經取得了長足發(fā)展,這時的步槍射程已經可以達到320m,騎兵也多裝備了轉輪手槍或者卡賓槍。在這種情況下,軍刀還有沒有存在的必要呢?在當時的軍事界,這種爭論極為激烈。相當一部分人認為,軍刀已經徹底成為一件沒有實際用途的古董、一個充滿浪漫色彩的象征性武器,更有甚者認為就是一塊沉重的廢鐵。但是也有另外一些人仍然對軍刀情有獨鐘,并將其積極地應用到戰(zhàn)場上,如北方軍隊的騎兵訓練專家斯蒂芬·斯特爾對于軍刀有許多獨到的見解,他認為軍刀是騎兵的象征,可以給士兵以極大的榮譽感,而不全在于戰(zhàn)術上的作用。1864年,卡斯特在溫徹斯特的一場戰(zhàn)役中,一天之內率領騎兵揮舞著軍刀向對方的步兵發(fā)動了兩次沖鋒,并大獲全勝。
步兵、炮兵、海軍佩劍
19世紀上半葉,美國軍隊裝備有1812式和1821式佩劍,為步兵和炮兵所用。其刀柄末端為鷹頭形狀,黃銅護手,骨質握把,加工精美,均屬美國軍刀的上品。兩款軍刀的不同之處在于1812式的劍身稍彎,而1821式的劍身則是直形。除此之外,炮兵還裝備了1832式和1840式佩劍。1832式炮兵佩劍劍身短且寬,劍柄為鱗片狀,外形是根據(jù)法國1831式炮兵佩劍設計的。步兵還裝備有1840式和1850式軍官佩劍。1840式為小劍造型,1850式為軍刀造型。最后的一款是1902式陸軍軍刀統(tǒng)一了步兵和炮兵軍刀的型式,一直沿用至今。
海軍則先后裝備了1826式海軍佩劍、1841式海軍佩劍(其與1832式炮兵佩劍相似,但多一個側護手)、1852式海軍佩劍(其與1850式步兵軍官佩劍相似)、1861式海軍佩劍及1917式海軍佩劍。
民兵、軍事學院佩劍
民兵在美國歷史上有著極為特殊的意義。當時,世界各地向新大陸涌來的無數(shù)新移民中,既有開拓疆土的先驅,也有打家劫舍的不法之徒。1606年,北美第一個殖民地城市——詹姆斯特城建立起來后,當時的移民為了對付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土著印地安人的威脅和其他移民部落的競爭,在軍事體制上效仿英格蘭的民兵組織,創(chuàng)立了具有北美殖民地特色的“壁爐旁邊一支步槍”式的民兵制度。正是民兵在萊克星頓打響了美國獨立戰(zhàn)爭的第一槍,而鼎鼎大名的華盛頓本人也是一個民兵頭目!
1792年,也就是憲法第二修正案通過的第二年,美國國會通過了歷史上首部《民兵法》,規(guī)定凡年齡在18~45歲自由、健康的白種男性公民,必須在其所在的州參加民兵組織,自備滑膛槍或步槍以及刺刀、火藥等武器裝備,參加訓練和作戰(zhàn)。也就是說,全體美國男人,除了黑奴,都是民兵。凡是民兵,都要自備滑膛槍或步槍。現(xiàn)在,美國民眾(民兵)普遍持槍的合法性正是起源于這種民兵制度和這部《民兵法》。
民兵佩劍則多為帶棱的象牙握把,十字形黃銅護手,直形劍身,一般只有象征意義,并沒有什么實用性,價格較軍刀低。
軍事學院佩劍一股為美國軍事院校的學員所佩,主要有西點軍校佩劍、空軍學院佩劍等。
社會組織佩劍
美國的許多社會組織(很多是慈善組織)也有自己的禮儀佩劍,主要是舉行各種儀式所用。其中最著名的是圣殿騎士共濟會佩劍,這種劍在收藏界頗為流行,但是很少有人清楚它的來歷。在美國,藏有這款劍的人為數(shù)不少,有的是買來的,有的是祖上傳下來的。買的人是喜歡它優(yōu)雅獨特的外形,二是被它的名稱所吸引,因為它的名稱很容易使人聯(lián)想起歐洲10世紀左右十字軍東征時的圣殿騎士團。如果這把劍真的是那時候的圣殿騎士佩劍,其價值就更非同尋常了。然而,十字軍東征時,歐洲深受基督教的影響,可以說深入到人們生活中的任何一個細微之處,而基督教當時是嚴厲禁止在兵器上做任何裝飾的。因此,那些裝飾華麗的“圣殿騎士佩劍”絕非是那時候的東西。實際上,它們是19~20世紀期間美國一個民間慈善組織的禮儀佩劍,這個組織叫作圣殿騎士共濟會,設在美國俄亥俄州哥倫布市。其沿用了中世紀時期歐洲圣殿騎士的名稱,它雖說只是個慈善組織,卻有著自己的一整套統(tǒng)一樣式的禮服,這柄佩劍屬于禮服配飾的一部分。從外形上看,這種劍的劍首大多數(shù)是一個騎士頭像,劍身都是細長的直形。劍柄有木質和象牙兩種。劍鞘分鍍鎳和鍍金兩種,鍍鎳的為普通會員持有,鍍金的為領導人物所用。劍身上通常遍布圖案和銘文,其圖案都是描寫當年十字軍的故事,劍身根部的銘文為公司名稱,再下面是哥倫布、俄亥俄的字樣。由于制作這種佩劍的公司多次重組,故不同時期公司名稱各有不同,因而從中可以看出其制作的大致年代,在品種相同,品相相近的前提下,年代當然是越早價值越昂貴。
這種佩劍的數(shù)量相當多,在世界刀劍收藏界很常見,價格也不高,但象牙柄、鍍金劍鞘的價格要高一些。
除了圣殿騎士共濟會以外,美國還有許多兄弟會組織,如哥倫布騎士團、奇人獨立團、金鷹騎士兄弟會、皮西厄斯兄弟會等。兄弟會組織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美國有著強大的勢力,有很多美國上流社會的知名人士,甚至美國總統(tǒng)都是某個兄弟會的會員。這些兄弟會也大多都有佩劍,其中以奇人獨立團的佩劍最為精美,也最受藏家青睞。其他的兄弟會佩劍總的來說都比較相似,其不同之處就在于劍首的騎士造型不同,劍身上的銘文圖案不同。
編輯 黃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