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一股暖空氣籠罩在臺海兩岸上空,持續(xù)回暖的兩岸互通氣氛讓商界充滿了期待。
在臺灣省開設人民幣兌換點、開放內地游客到臺灣省旅游、直航周末包機順利推進、約束臺灣省IT界多年的40%投資上限終于放寬到60%之后,其他一些諸如放寬內地資金入臺的政策也在緊鑼密鼓的推進中。用北京臺資企業(yè)協(xié)會海淀區(qū)聯誼會會長徐幸暄的話來形容是“兩岸現在是春暖花開”。
臺資對內地的投資從1996年的“戒急用忍”,到2000年的“積極開放,有效管理”,再到2006年收緊為“有效開放,積極管理”,近十年來的總體風向是以限制為主。
然而,堅冰之下,暗流涌動。內地和臺灣省兩地市場的巨大互補性,使得臺資向內地的投資從未停止過。過去20年,在內地投資、設廠的臺企已達7萬多家,大部分臺商獲利; 臺灣省內最大的20家IT企業(yè)都已在內地開設工廠、研發(fā)中心或者行銷中心; 內地已經是臺灣省第一大貿易對象、第一大輸出市場。
隨著兩岸直航,經濟往來越來越密切,臺灣與內地的IT產業(yè)間的雙向交流是否會有新的變化?
融冰之下
“靜觀其變,拭目以待”,這是一位臺企負責人對當今變化的態(tài)度。
最近的一個消息當屬投資上限的調整。以前,企業(yè)凈資產在50億新臺幣以下的,對內地投資不得超過凈值的40%; 資產在50億至100億元新臺幣的,不得超過30%; 資產在100億元新臺幣以上的,不得超過20%。此外,臺商赴內地投資還必須得到層層批準,隨意裁決的因素非常大。
一個投(增)資額5000萬美元之上的項目大約需要14~30日的審查, 100萬美元之下的投(增)資最短也需要3~5日的審查?!叭绻黾右还P投資就要審批好久,肯定會帶來市場上的延滯效應。而且,受上限規(guī)定的限制,很多大額投資根本沒法進行,臺企也只好采用變通的手法進行轉投資。”徐幸暄告訴記者。
重壓之下,臺商經常采用“繞路”方式規(guī)避臺灣當局的管制。一種方式是在第三地成立掛名公司,再輾轉前往內地投資; 另一種則是規(guī)避公司投資,改以個人名義赴內地投資。這種“轉投資”造成大量企業(yè)資金留滯在第三地,不愿回流,據估計超過5兆新臺幣。還有些企業(yè)索性將總部撤出臺灣省,造成產業(yè)在臺灣省當地的“空洞化”。更有一些企業(yè)尋求其他的解決方案。
2006年底,凱雷擬收購臺灣日月光集團一案,就被外界解讀為日月光借道凱雷資金、換取外資身份以繞過投資上限的政策規(guī)定。不過,這一項總金額60億美元的并購案最終于2007年宣告流產,卻也反映出臺資企業(yè)投資內地過程中的苦悶。
今年7月,投資上限終于放寬到60%。按照新規(guī),在臺灣省設立營運總部的企業(yè)以及跨國企業(yè)的子公司赴內地投資將完全不設限,未來個人來內地投資上限為每年500萬美元,中小企業(yè)上限為8000萬元或凈值、合并凈值的60%,兩者中取較高者,其他企業(yè)為凈值或合并凈值的60%。按照臺灣省的統(tǒng)計資料,島內共有近600家企業(yè)獲得“營運總部”認定,將優(yōu)先受惠,完全松綁。
“這項松綁措施現在總算成行,雖然還是晚了些。事實已經證明,島內企業(yè)投資內地的熱情是擋不住的?!迸_灣東華大學管理學院院長吳中書表示。
另一項引人關注的政策變化則出現在半導體產業(yè)。從2000年開始,臺灣當局提出要發(fā)展以“兩兆雙星”為代表的核心產業(yè),其中“兩兆”就是指半導體和光電產業(yè)。臺灣擁有全球前兩大芯片代工廠——臺積電和聯華電子,在晶圓制造領域技術領先。此前,臺灣當局區(qū)一直追隨美國主導的《瓦森納協(xié)議》,限制對內地的技術輸出,只允許臺灣芯片商在內地興建8英寸晶圓廠和使用0.18微米工藝。2005年3月,聯華電子被懷疑對內地芯片生產商和艦科技進行“非法投資”而遭到臺灣當局檢調部門的“閃電調查”,聯電副董事長、和艦科技董事長的住所也分別遭到搜查。
2007年,英特爾投資25億美元在大連興建12英寸廠、有望采用90納米或65納米技術的消息,極大地刺激了臺灣省的代工業(yè)者。近日又有消息稱,臺企向內地出口半導體設備的控制,從9月份開始可能會允許臺企在內地直接設立12英寸半導體工廠。這對臺灣省的代工大廠來說,無疑是個“循規(guī)蹈矩”做大生意的利好消息。
此外,由臺灣推動的兩岸產業(yè)“搭橋項目”將于年底正式啟動,希望通過兩岸的互訪,探討雙方合作研發(fā)或生產的可能性,并搭建起產業(yè)聯盟平臺。預計第一個合作領域是中草藥,明年將陸續(xù)推進太陽光電、汽車電子、航天、信息科技等產業(yè)的交流。
對于這些變化,以及可預見的兩岸直通、直郵、金融開放等交流環(huán)境的日益寬松,臺灣省當地有媒體樂觀地預計,將帶動新一波臺商投資內地潮。
投資新變化
2007年,臺灣省當地的電機電子工業(yè)同業(yè)公會發(fā)表了《2008年中國大陸地區(qū)投資環(huán)境與風險調查》,指出今年首次出現對內地投資力度下降,且投資風險度上升的現象,也首次出現越南的某些城市進入臺商未來布局10大熱門地區(qū)的現象。不過,從事高科技產業(yè)的臺商想要布局的前10大城市仍然都在內地,依次是蘇州、昆山、寧波、上海、廈門、北京、無錫、南京、深圳。
其實,這正是臺企布局內地所面臨的新問題。在更低勞動力成本和更好的優(yōu)惠政策吸引下,臺企入內地的落腳點正在從早期的珠三角、長三角逐漸向環(huán)渤海地區(qū)轉移,并逐漸從東部沿海地區(qū)向中西部地區(qū)轉移,這意味著內地的臺企也面臨轉型。那么,在制造業(yè)逃離內地的趨勢下,臺企該如何投資內地呢?
歷史上看,臺灣省與內地經濟的互補性非常強。臺灣省經濟上世紀60年代就成功轉型為出口導向的勞動密集型經濟; 70年代,向資本密集型經濟轉變; 80年代,得益于電腦及周邊設備等技術密集型產業(yè)的大力發(fā)展,臺灣省成為電子島、科技島,出現了“臺灣一地震,整個世界的電腦產業(yè)都要受影響”的說法; 90年代,IT、半導體、光電產業(yè)等知識密集型產業(yè)發(fā)展迅猛,臺灣省上市公司中的一半都是高科技產業(yè)。
相比之下,內地直到前兩年才逐漸告別勞動密集型產業(yè),這種經濟發(fā)展階段的不同帶來了兩岸經濟的強互補性。如今,投資內地的臺企也從傳統(tǒng)的制鞋、制衣等勞力密集型企業(yè),逐漸向高技術產業(yè)轉移,在價值鏈上,內地和臺灣省已經連接到一起。以半導體為例,雖然目前投資內地的還是末端的封裝、測試等技術含量不高的環(huán)節(jié),未來,卻有向上游走的可能。
2007年宣布斥資近50億美元在越南興建兩大高科技園區(qū)的鴻海集團,并沒有放棄對內地的投資。不過,鴻海集團董事長郭臺銘表示,鴻海正逐步調整對內地的投資策略,其中內陸地區(qū)將以低成本產品為主,而沿海地區(qū)則會逐漸調整成以高科技產品為主。
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經濟室副主任朱磊預測,臺商赴內地投資的意愿依然很強,但是層次上還會進一步發(fā)展。今年以來,臺企對內地市場的重視程度和投資擴大的趨勢有增無減。
5月29日,威盛將自己全新Nano處理器的首發(fā)儀式放在了北京。威盛總經理陳文琦表示,這是威盛首次在內地首發(fā)具有高度戰(zhàn)略意義的產品,也充分顯示了威盛對于內地市場發(fā)展的信心以及對于內地市場的重視。
加碼投資內地,仍然是一些IT企業(yè)的主題詞。今年6月,耗資3.5億元的連鎖IT賣場百腦匯廈門店開幕,這是臺灣藍天電腦自1998年在內地投資百腦匯以來的第14家門店,預計今年底分店總數將達17家,明年還將新開8家分店。
全球最大的半導體封裝測試企業(yè)日月光半導體制造股份有限公司,今年以來已經兩次增資其位于上海的封測廠,第一筆是3000萬美元,另一筆是9000萬美元。日月光有關負責人曾表示,內地布局效應將在2008年起顯現。預計日月光集團今年3.5億美元的資本支出中,約四成將投往內地。
正如臺灣省中華征信所總經理張大為預期的,下一階段臺資入內地的重點領域,將是半導體相關的IC設計、晶圓代工、高階封裝測試及液晶面板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