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08年第29屆奧運會落下帷幕后,我國的體育官員對我國運動員在比賽中的表現(xiàn)做了非常中肯的評價:有突破,有憂思;有優(yōu)勢項目,在一些項目上也還存在不少的問題。
為什么我國運動員在某些項目上(如乒乓球)能長期保持優(yōu)勢,而在另一些項目上(如足球)卻難以取得突破呢?科學研究表明,這除了與運動員是否具備拼搏精神、教練訓練的方式是否科學等因素有關以外,人種的不同也會造成某方面的能力不同,體育成績也就有很大的差異。
白種人的祖先生活在寒冷的高緯度地區(qū),他們天生身高力大,因而在田徑、球類、游泳和力量型項目上占據(jù)著天然的優(yōu)勢。有人對第25屆奧運會獲得獎牌的運動員做過分析:亞洲運動員獲得獎牌的比例只有16%,遠遠低于歐洲的54%和美洲的20%。而亞洲地域遼闊,人口眾多,將近30億,約占世界人口的50%。歐美加起來也不過10億人口,但是只占全球人口20%的卻拿走了獎牌的74%。
黃種人無論男女,身高、體重等諸多指標都落后于美國人,但在坐高和頭寬方面又高于美國人。這些都極大地限制了中國人在內(nèi)的黃種人,在速度、彈跳、田徑、大球等方面的比賽中取勝;但同時也成就了他們,在靈巧、平衡或柔摔等一些“短、平、快”項目上提供了優(yōu)勢。所以,我國運動員在足球、籃球、排球等三大球和跑、跳、投等田徑項目上趕超世界一流水平的難度的確不小,而在乒乓球、羽毛球、體操等項目上大放異彩,并不是一件難事。
事實上,從1984年至今,中國一直是亞洲國家獲得奧運金牌最多的國家。我國的優(yōu)勢項目是乒乓球、體操、跳水等,這些項目對體能要求不高,而對智能、技巧性要求很高,對抗性也比較小。雖然,我國在舉重項目上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績,但是畢竟沒有歐洲運動員體大力壯,所以只能在輕量級項目上發(fā)揮優(yōu)勢。
黑種人的皮膚汗腺比白種人要多,皮膚致冷更快,他們的熱調(diào)節(jié)功能比白種人更完善,恢復正常體溫更快。黑種人每分鐘的汗流量大,因而在短跑中耗氧不多。同時,他們的腳底屈肌的強度是白種人的3—4倍。所以在短跑項目上,黑人運動員往往是所向披靡。
當然,黑種人在一些項目上也劣勢頗多。比如游泳,由于黑種人的肌肉結(jié)構(gòu)特點——密度較大,不易解決在水中的漂浮問題,在游泳項目上很難有建樹。再如舉重,由于黑種人四肢修長,手持重物舉過頭頂增大了做功的距離,吃虧不少。黑人擅長拳擊卻不參加摔跤比賽也是這個原因,因為他們身體修長而重心偏高,極容易被摔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