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在書籍稀少,又缺乏流通機制、借閱機制和購銷機制的時代,很多書生為了讀一本書常常在雪天步行幾十公里去輕叩某個據(jù)說藏有該書的家庭的門,而開門的結(jié)果很可能是婉拒。不要責怪那個藏書人家,他們完全無法驗證來人的身份。極少數(shù)的書生找到了某個認識藏書人家的長者,帶著一封書信前去,有可能捧回一部分,但借閱的時間又限制得很死,書生一到家就立即鋪紙抄寫,廢寢忘食,終于抄成,然后又立即啟程去還書,因幾天的無眠而腳步蹣跚,常常摔倒在雪地上,甚至捧著那部分書活活凍死。
我國古代的書肆只有在一些都市里才能找到,在交通不便的情況下,絕大多數(shù)鄉(xiāng)間書生與書肆無緣。買書方便是近幾十年的事。因此,我們聽到了“開卷有益”這個成語。
二
我們的前輩不容易找到書,所謂“書香門第”往往也是幾箱子書而已,其中大多是線裝書,整個文字量遠沒有現(xiàn)在的幾箱子多。
我的祖輩也算讀書人,到了父輩,幾乎全部沉積在我伯伯余志云先生身上了,他中英文皆通,書法繪畫亦精,沒想到不到三十歲就因肺結(jié)核而去世。我爸爸說,伯伯的肺結(jié)核如果晚生幾年,就有藥治了,而且十分有效,但他沒有趕上。他這么一個博學才子留下兩箱書,我都仔細看了,甚至可以說,那是我童年時代天天都要翻弄下的寶庫?!妒酚洝贰ⅰ妒^記》、《芥子園畫譜》、《林語堂英漢大辭典》、高語罕編《世界文學名著選》和顏真卿、柳公權(quán)的諸多字帖。數(shù)量其實不多,卻都提挈了每一項知識的經(jīng)脈。我爸爸和叔叔在12.8日本人轟炸的災(zāi)難中帶著這兩箱子書從上海的這個區(qū)域逃到那個區(qū)域,比衣被糧食還要看重,最后又千辛萬苦地坐車、搭船、肩扛,逃到故鄉(xiāng)。日本人占領(lǐng)了故鄉(xiāng),家人無處逃難了,只能陪著這兩箱子書苦等著,等著抗戰(zhàn)勝利,然后,等著我出生。
三
等到我上學,想找一本課外讀物還是十分艱難。鎮(zhèn)上沒有書店,只有在舉行“城鄉(xiāng)物資交流會”(其實就是廟會)時,某個小攤子上有幾個很小的戲曲唱本在賣,很便宜,人民幣五分錢一本,但這很不適合小孩讀。小學有一個圖書館,有幾十本童話和民間故事,十分誘人。但幾十本書怎么能應(yīng)付得了幾百名學生呢?老師想出了一個好辦法,用一百字的毛筆小楷換一本書的資格。這就攔住了不少家務(wù)繁忙(喂羊、割草、帶領(lǐng)弟妹)的學生和頑皮貪玩的學生,也有一些學生嫌自己的字太難看,不敢拿出來換書。這樣一來,借書的壓力減少了,而書寫毛筆字的學生卻多了起來。我的毛筆字,就是在那時打下的根基。以書寫換閱讀,把語文課的兩個項目同時提高了,出這個主意的老師真是聰明。我正是用晨昏的筆墨,換取了享受《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伊索寓言》的權(quán)利。
直到今天,我讀任何一本書都非常恭敬,那是從小養(yǎng)成的習慣。
四
我在鄉(xiāng)下小學畢業(yè)后到上??贾袑W,在余姚火車站的月臺上見到一個人手提著一捆書,書脊上印著《水滸》和《三國演義》,便怦然心動。這兩部書的部分篇章在語文課上已經(jīng)讀過,家里有伯伯留下的《石頭記》,是線裝宣紙本。曾經(jīng)向同班同學陳鴻章借過《水滸傳》,也是線裝宣紙本,而且不全,散落在多個同學手里,拿到一冊就讀一冊?,F(xiàn)在看到現(xiàn)代印刷的干凈利落的本子,心想我要去考的中學的圖書館不知道有沒有。
到了上??忌狭酥袑W,圖書館確實不小,但每天借書都排長隊。當時的圖書館不開架,我們先要翻目錄,然后把要想借的書寫在紙上給管理員。十次有九次說,借出去了。排了那么長的隊總是空手而回,非常沮喪。
因此,我看上了社會上的圖書館。先到靜安區(qū)圖書館申請了一張借書證,但與中學圖書館一樣,目錄上的書都“借出去了”。我便到二樓翻閱雜志,終于在那里發(fā)現(xiàn)了天堂。雜志是不準借的,只能坐在那里看。我總是晚上才去,九點半關(guān)門后,步行回家。路上三十分鐘,回憶著剛才所看的雜志內(nèi)容,很快就到家了。
五
我還是想借閱一本本完整的書,而不是光看雜志,因此到處打聽,終于知道有一個“上海青年宮圖書館”,借書比較方便,就立即去申請了一張借書證。
青年宮在江西中路200號,快到外灘了。當時正值困難時期,每天餓著肚子。我在晚飯后要步行一個多小時才能到達青年宮,走到一半早就饑火燒腸,但我還要走完一條江寧路,折東走南京西路,等走完南京西路,穿過西藏路再走南京東路,在南京東路快走完的時候,在江西路折南,走一段,穿過九江路,才到青年宮,圖書館在三樓。我知道,當我走到,離圖書館關(guān)門已經(jīng)不到一小時了。青年圖書館也不容易把書借出,只能在那里看,但與靜安區(qū)圖書館不同,可以借出一本本書看,而不全是雜志了。不到一小時的時間,等到一本書借出,往往已耗掉一、二十分鐘,剩下半小時,能讀幾頁?但是,就是為了這幾頁,一個十三至十四歲的男孩子,每天忍著饑餓走一個多小時,看完再走一個多小時回家。
完全沒有為了考試,為了成名成家的目的。一步步,純粹為了書。這個情景,現(xiàn)在想來,還是自己為自己感動。
(地方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