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人從香港給我?guī)Щ匾患赖耠p茄雙鼠小佩件(見圖1),老象牙質(zhì),長4.4厘米,厚1.4厘米,上寬2.9厘米,下寬2.7厘米。正面采用圓雕、透雕、浮雕、線雕等技法,雕刻一大一小兩個連枝的茄子,以及一大一小兩只老鼠。兩只小老鼠瞪著黑黑的眼珠,趴在茄子上,似乎在竊竊私語。小老鼠身上絨絨的細(xì)毛清晰可見,神態(tài)鮮活,極有動感。茄和鼠構(gòu)成的畫面,美不勝收。畫面告訴人們,這是“茄子”。茄是蔬菜,鼠是12生肖中的“子”。此雕件寓意多子多福,吉祥富貴。
佩左邊一個小茄子下方隱藏著銘文“吉龍”二字(見圖2),這可能是雕刻家的名款(查不到有關(guān)“吉龍”的資料)。佩背面呈弧形,老象牙的棕褐色可見,上端有鼻穿孔,是系佩繩用的(見圖3)。這件造型自然,形態(tài)生動,雕工精細(xì),色澤古雅的牙雕佩件,很有把玩價值。
我還收藏一方牙雕獅鈕印章(見圖4),通高4.2厘米,印臺高2.7厘米,寬2.2厘米,厚1.1厘米。獅鈕采用圓雕、透雕、淺浮雕等技法,把一只小獅子雕刻得活靈活現(xiàn)。印體牙質(zhì)深醬黃色,牙質(zhì)紋路清晰可辨(見圖5)。印一側(cè)面,微雕有南唐李后主(李煜)的《虞美人》詞:“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fēng)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見圖6)。從雕工精湛和陳舊包漿來看,應(yīng)是清代之物。
象牙制品在中國起源非常早,《史記·微子世家》記載:“紂始為象箸(用象牙制的筷子)”。這說明象牙制品在先秦就有。從考古可知,在商代,我國象牙雕制工藝已達(dá)到了很高水平。其造型古樸厚重,紋飾精美,具有同時代青銅器的藝術(shù)風(fēng)格。到明清時期,隨著竹、木雕刻藝術(shù)的高度發(fā)展,以象牙為材料的牙雕也相應(yīng)普遍流行起來。各種雕刻精良、富有藝術(shù)賞玩價值的小小牙雕工藝品大量制作出來。如筆筒、香筒、畫軸頭、筆管、牙牌、棋子以及文人案頭擺件等,都有牙雕精制品。清代一位鑒賞家說:“牙器雖以作工為貴,惜從來制之者均系匠人(舊時匠人地位低下),故世只重其器而不名其人焉!”也就是說,大多精美的牙雕,都沒有作者的落款。今天拿出我這兩件小小牙雕,和藏友共賞一下,一定有個好心情。
(責(zé)編:石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