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島是我國的第一大島,是我國臺灣省的所在地,在我國沿海大陸架上,隔臺灣海峽和福建省相望。臺灣島自古以來為中國的領(lǐng)土,古稱夷洲,隋稱流求。南宋時,澎湖已隸屬福建路晉江縣,元、明設(shè)巡檢司于澎湖。明天啟四年(1624年)和六年,荷蘭和西班牙殖民者分別侵入臺灣。明末,鄭成功驅(qū)逐侵略者,收復(fù)臺灣。清置臺灣府,屬福建省。光緒十三年(1887年)改行省。光緒二十一年為日本侵占,1945年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歸還中國。
臺灣鑄造銀幣由來以久,清道光年間,臺灣官府就鑄有臺灣“壽星銀餅”(老公餅,老公銀);咸豐年問,臺灣官府又鑄有“如意銀餅”、“筆寶銀餅”;光緒十九年(1893年),臺灣兵工廠開鑄了“光緒元寶”;光緒十九至二十年臺灣兵工廠鑄出了臺省制造“光緒元寶”。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臺灣省發(fā)行了伍角面值的臺灣省地圖銀幣。
一個省把自己的地形圖鑄上銀幣,是十分罕見的,也許是開創(chuàng)了我國銀幣鑄造史的先河。
臺灣省地圖銀幣重5.4克,直徑23.8毫米。正面鑄有孫中山先生側(cè)面頭像,上寫有“中華民國三十八年”,邊飾滾麥穗花紋,背面是臺灣島地圖和面值“伍角”的字樣,圖上“臺灣省”三字清晰奪目,背景為大海波紋,邊飾和正面同為滾麥穗花紋。此幣銀色柔和悅目,制作精致,觀賞性強(qiáng),是一枚上好銀幣。此幣于1949年上半年蔣介石敗退臺灣之前發(fā)行。
有位收藏朋友曾在某報上著文說:“‘中國政府’逃往臺灣后,于當(dāng)年6月進(jìn)行幣制改革,鑄造和發(fā)行新臺幣,以1:40000回收臺幣,尤其是鑄有‘臺灣省’標(biāo)示地方字樣的貨幣,更是明令禁止流通,致使拙藏這類臺灣省幣使用不足一年就退出流通領(lǐng)域。”但此說和柳忠良先生編著的《中國流通硬幣》(北京出版社出版,2000年1月第一版)一書中介紹的有矛盾。該書介紹,1955年(民國四十四年)發(fā)行壹角面值臺灣省地圖鋁幣;1950年(民國三十九年)發(fā)行貳角面值臺灣省地圖鋁幣;1954年(民國四十三年)發(fā)行伍角面值臺灣省地圖黃銅硬幣。所以究竟是何時停止流通使用臺灣省地圖銀幣的,尚未看到正確資料介紹。
民國三十八年臺灣省地圖銀幣突出了臺灣省人民一個中國的原則立場,見證了這一段歷史,無疑有其獨(dú)特的收藏價值。
(責(zé)編:丁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