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集藏的銅元中,有一枚鑄有三面旗的銅元。該銅元錢面內(nèi)圈鈐上下右左對讀式“中華元寶”四個字,外圈上鈐“福建銅幣廠造”,下鈐“每枚當(dāng)錢十文”的面值字,左右各有一個相同的五角花星。背面中央鑄當(dāng)時的中華民國國旗即五色旗、國民黨黨旗和18 星軍旗,外圍上下分鈐英文地名、幣名及面值。該枚錢重7.2 克,直徑28毫米,厚1.7 毫米,紅銅質(zhì)。
據(jù)相關(guān)資料記載,辛亥革命后,福建省革命黨人宣布推翻帝制,擁護共和,成立了福建省軍政府。為了穩(wěn)定金融,福建省軍政府堅持不發(fā)行紙幣,但為了便利商貿(mào),率先鑄造發(fā)行了新式銅元。為使民國銅元與清代銅元有明顯的區(qū)別特征,幣正面把清末時鑄“光緒元寶”改鑄“中華元寶”,幣背面不用清代時龍的圖案,改鑄上民國初期時的這三面主要旗幟。在民國時期的銅元中,有相當(dāng)一部分鑄有旗幟圖案,但都是一面旗或兩面旗,鑄三面旗的銅元僅見此一種。本人查閱了上海市錢幣學(xué)會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年出版的《錢幣學(xué)綱要》一書第256 中的一段記述:“福建省在民國初期鑄行中華元寶銅元錢,背面為國民黨黨旗、五色國旗、18 星軍旗,這三面旗交叉圖案。此圖案僅見于此,為紅銅質(zhì),鑄量也不大?!备=ㄊ≡谕瑫r期還鑄有上述同式樣三面旗的銀角子,但這屬銀軟幣,不在銅元之列。所以福建省鑄“中華元寶”銅元是唯一的一枚鑄有三面旗的銅元,又是在民國時唯一鑄“元寶”兩字的銅元,充分反映了新舊社會變革交替的痕跡。
編者:此幣正面鑄造圖文皆反,是否試樣?請方家賜教。
(責(zé)編:丁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