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山至寶”的銅山,指的是日本國東北部北海道附近的一座盛產(chǎn)銅礦的山,在日本江戶時代稱羽后國秋田藩阿仁銅山,在阿仁銅山就地設(shè)造幣廠,這和我國漢代即山鑄錢一樣。阿仁銅山造幣廠規(guī)模龐大,它不但鑄造大批量的“寬永通寶”、“文久永寶”等錢,廣泛流通日本各地,還鑄造過僅限地區(qū)流通的錢幣,“銅山至寶”就是其中之一。
“銅山至寶”是江戶時代的地方幣,鑄于文久二年(1862年),翌年在銅山境內(nèi)流通,有五十、當(dāng)百兩種,形狀是長方形,四角切小角,中有圓孔,圖1 是當(dāng)百母錢,圖2 是當(dāng)百流通錢,圖3 是五十流通錢。在流通錢框外右上角打有“秋”字極印,意即秋田藩鑄造。兩側(cè)邊沿上有“久”字陰文極印,意即文久二年鑄造。
“銅山至寶”銅含量是百分之八十,鉛含量百分之二十。它的折換是“銅山至寶”一枚折合“寬永通寶”二十枚,“寬永通寶”一枚當(dāng)四文用,所以銅山當(dāng)百一枚折寬永錢八十文流通。
阿仁銅山在鑄造“銅山至寶”的同時,還鑄有“銅山通寶”背“久二”方孔圓錢(圖4),很少見,有說是屬試鑄性質(zhì),唯近年在當(dāng)?shù)卦鐾吝^殘半方孔銅錢,缺上半“銅”字,說明這種方孔錢曾流通過。當(dāng)時還鑄造過兩種造型奇特的銅錢,今作一簡介:
(一)秋田鍔錢或稱秋田鐔錢(圖5):鍔是刀刃,鐔是手柄與刀相連的托,鍔與鐔相比較,鐔更為貼切,秋田藩藩主佐竹義堯侯隨身佩帶的大刀,是根據(jù)刀鐔的印模而鑄成的錢幣,故成長條狀穿孔,圖案一面為雌雄對鳳,另一面為八卦圖,形狀別致,以一當(dāng)百文使用。
(二)秋田波錢(圖6):銅色深赤,圓形,面作七組共二十一波,背光幕,打有“秋”字極印,意即秋田藩所造的地方幣,以一當(dāng)八十文使用。
《收藏界》2007年第12期,載有袁華惠寫的《日本“銅山至寶”錢莊錢》,從照片上分析,是一枚偽品,粗筆呆滯的錢文,缺筆短劃嚴(yán)重,“銅”字末筆缺鉤,“至”字第三筆缺點,另面“當(dāng)”字書寫潦草,看上去像“宮”字,“田”字寫成小圓圈,容納不了“十”字,否則成為黑疙瘩,書法布局大有問題,豈不成了文字游戲!尤其是把“久二”的“久”字缺一撇一橫拐而成“人二”,久二是日本文久二年,“人二”則講不通,鑄幣本是嚴(yán)肅的事情,怎會是這樣!
“銅山至寶”還有個俗名,叫角切錢,那就是錢的四邊角均切一小角,另外,發(fā)行時錢邊鈐有“秋”字極印,假錢沒有這些特征,如此說來,偽造者沒有見過秋田真錢,只是隨心所欲濫造而已。
袁華惠在文中說“銅山至寶”與“盛岡銅山”為“同時同地的鑄品”,事實并非如此,“銅山至寶”如前所述是秋田藩阿仁銅山的地方幣,“盛岡銅山”是盛岡藩尾去澤山的地方幣,二錢不是同地區(qū)的貨幣。
袁文先是將“銅山至寶”的鑄地搞錯,而后又對偽錢的“人二”作了一番漫無邊際的解說,無非是想得出是一枚錢莊錢的結(jié)論,其實日本國哪會有錢莊鑄錢的實例?連中國也沒有,這真是無稽之談。
凡一切事物,要先弄清事實真相再作結(jié)論,研究錢幣也是如此,要反復(fù)思考、查找資料、深入研究、大家討論再下結(jié)論。更不要憑空想象或推理想當(dāng)然,要實事求是,對讀者負(fù)責(zé),且勿浮躁。
本文主要參考文獻(xiàn):①小川浩:《日本古貨幣變遷史》
②郡司勇夫:《日本貨幣圖鑒》
③《秋田藩鑄造東北·北海道的貨幣》(責(zé)編:丁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