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古代珍寶謎案,不光是為了研究中國珠寶史的重大問題,更重要的是為了解決中國古代史中數(shù)千年來一直困擾人們的關鍵問題。別小看了這些珍寶謎案中的珍寶,這些珍寶演繹了許許多多歷史上的重大事件?!按酵鳊X寒”這一成語,便是因為“垂棘”這一珍寶而起。《三國志·魏志》上說:“垂棘出晉,虞虢雙禽,和璧入秦,相如抗節(jié)?!睍x獻公用一塊“垂棘之璧”滅了當時的虞虢兩個諸侯國家。
上述這一歷史事件,清楚地記載在我國最早的一部編年史《左傳》上:“晉荀息請以屈產(chǎn)之乘,與垂棘之璧,假道于虞以伐虢。公(獻公)曰:是吾寶也?!贝辜?,古稱“晉之垂棘”,春秋時期著名的珍寶。垂棘是何種材質,至今尚無人作任何解釋。
我國地質學泰斗章鴻釗先生在其名著《石雅》一書中提到,古籍典冊之中“其名之僅存者,有如、砥厄、結綠、懸黎、垂棘之倫。”這些東西,兩千多年來,只知其名,不知其物。包括章鴻釗先生,對上述諸寶也從未加以論述過。現(xiàn)代也有些礦物學家,珠寶界精英從事“魯之、晉之垂棘、周之砥厄、梁之懸黎、宋之結綠”的研究。但是,終因資料不足,無從著手,無法破譯。
與“晉之垂棘”相關連的著作,只有《墨子》中記載有:“和氏之璧,隨侯之珠,三棘六異,此諸侯之良寶也?!焙褪现?,隨侯之珠,在歷史文獻中記述甚多,而今成為人們的熱門話題。惟獨“三棘六異”無人問津。這名稱不光怪異,而且在我國古籍中也僅出現(xiàn)過一次,可以說是一個孤例。“三棘六異”中的“棘”與“垂棘”中的“棘”字一樣,是否有什么關連?正如章鴻釗先生所說:“雖荒遠難稽,而遺文猶存。”“古有其名,寧無其物?!?/p>
“唇亡齒寒”的故事出現(xiàn)在魯僖公二至五年(公元前658-655年),《左傳》中記載要早于《墨子》。《墨子》中的“三棘六異”中的“一棘”是否就是“垂棘”。如果是“垂棘”,那么剩余“二棘”又在何處呢?除“垂棘”之外,古籍中找不到其余“二棘”的記述。
“垂棘”和“三棘六異”之中,重點便是這一“棘”字。有人認為“垂棘之璧”中的“垂棘”指的是地名。持這種觀點的人是根據(jù)上句“屈產(chǎn)之乘”中的“屈”是地名,而推斷“垂棘之璧”的“垂棘”也是地名。可是,至今也沒有人考證出春秋之時古晉之地有“垂”或“垂棘”的古地今在何處?“垂棘之璧”《左傳》中明確描述:“公(獻公)曰:是吾寶也?!惫省按辜倍謶笇毷Q。
“三棘六異”與隨和二寶不同,隨和二寶各是一顆寶石的專用名稱?!叭悺笔怯蓴?shù)字組成的,應是一類寶石中的不同種屬或不同色彩,它可能是三種不同形態(tài)或六種各異的顏色。也可能是數(shù)字,指確切的三或六,也可能是指不確定的多數(shù),如俗語中的“三頭六臂”、“五顏六色”。
地球上的礦物,古時候的人能找到的東西,現(xiàn)在的人肯定也能找得到。只不過古時候的人與現(xiàn)代人對物質的認知水平和觀點看法會有很大的差異。如何來了解這種差異,便是研究問題的關鍵所在,特別是寶玉石方面。
古時候的人認為是珍異的東西,現(xiàn)代人可能不會把它們都看成是珍貴的東西。因為古時候人們活動的范圍有限,生產(chǎn)技術十分落后,發(fā)現(xiàn)的東西也沒有現(xiàn)代人這么多?,F(xiàn)代人認為更珍貴的東西,古人由于加工技術有限,可能并不十分珍貴,如金剛石、紅寶石、藍寶石,因晶體太小,硬度太高,無法加工。把金剛石當作割玉的工具,做成“昆吾刀”;紅、藍寶石,視如“珠璣”。近代由于珠寶技術有了長足的發(fā)展,出現(xiàn)了“刻面寶石”才充分顯示出金剛石,紅、藍寶石的光學效應,突出它們的美麗色澤來。
寶石學本身就不是一種純科學的學科,它是由礦物學和美學緊密結合的一種邊緣學科。它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過程中,存在許許多多的變數(shù),它受社會因素、經(jīng)濟因素、人的感情因素的影響太多、太深。如田黃石是石,不是玉,更不是寶石。因受到乾隆皇帝的喜愛,再加上產(chǎn)量不多,如今田黃石比玉石、寶石還要珍貴。
現(xiàn)代科學,特別是現(xiàn)代寶玉石學的發(fā)展,對揭開古代珠寶謎案是有幫助的。但是,你完全用現(xiàn)代科學去解釋,探尋古代的東西是行不通的。因為現(xiàn)代人與古代人的思維認知水平不一樣,看法、想法、描述的方法也不一樣。必須在理解古人的基礎上,再用現(xiàn)代科學去破譯它。
古人不可能用現(xiàn)代人的理性去闡述事物,但是,古人的感性認知與現(xiàn)代人并無太多的差別,描述物體的形態(tài)、質地、色彩等等都不會有差錯。
只有本著上述原則,你才能破譯古人留下來的豐富遺產(chǎn),理解、識別古代珠寶謎案中的珍寶。根據(jù)上面這些原則:我們再來探究“垂棘”和“三棘六異”中的“棘”的含意。中國漢字是象形的、表意的、延續(xù)的。由于古人書寫不便,用字造詞都十分簡略。正因為簡略,而含意便相當?shù)木_。
據(jù)漢·許慎《說文解字》中對“棘”的解釋:“棘,小、叢生者、從并?!薄?,羊也,從重。”“ ,木芒也,形若刺。”(見《說文解字》143頁上,中華書局1963年版)。用現(xiàn)代白話:“棘”就是形態(tài)類似木芒一樣,比羊角要小的東西,叢生在一起的物體。
“棘”字就是從形態(tài)上描述出該件物體的精確形象。這種形象用現(xiàn)代寶石學中寶玉石礦物結晶學來研究:它完全符合水晶晶簇的形態(tài)?!凹敝傅木褪撬ЬТ?。那么“垂棘”的“垂”字、“三棘六異”的“三”字和“六異”的含意又如何呢?
從事過水晶開采的人都知道,水晶絕大多數(shù)是出產(chǎn)在水晶礦的晶洞中。百分之百的優(yōu)質光學水晶晶體是產(chǎn)于水晶晶洞的頂部,頂部的水晶比四周洞壁生長的水晶品質優(yōu)良,最差的是晶洞底部的水晶,晶體短,混濁的部分較多。筆者在上世紀80 年代初親身參加過水晶開采,當時在《礦產(chǎn)開展報》《中國地質報》《寶玉石信息》《中國寶玉石》《珠寶科技》等報刊雜志發(fā)表過有關水晶方面的論述文章。
從“垂棘”的研究,深知古人用字造詞的形象性和表達的準確性。兩個字既指出了水晶晶簇的形態(tài),又表明了晶簇在晶洞中生長的部位?!按埂笔侵阜轿欢裕淳Ф错敳看股乃ЬТ?。與之相對應的是晶洞四壁中所生長的水晶晶簇,我們暫稱為“壁棘”,晶洞底的也可稱為“底棘”。因為“壁棘”和“底棘”與“垂棘”相比,其品質較差,故古人只推崇“垂棘”為寶,而很少提及其余“二棘”。筆者認為《墨子》記載的“三棘六異”中的“三棘”,便是上面提到的“三棘”,“六異”便是指水晶中有六種色彩不同的顏色而言。水晶中有茶色水晶、紫色水晶、紅色水晶、黃色水晶、綠色水晶和無色水晶等多種顏色。
寶石學中,從所有的寶石礦物結晶晶體而言,唯有水晶這種東西從形態(tài)上,晶體的大小上,各種不同的色彩上,配稱“三棘六異”。寫到這里,有人會說筆者所言不對,水晶古稱:水玉、千年冰、頗黎、琉璃、火齊、水精等等名稱。是的,水晶在我國古代名稱甚多,古代寶石一名數(shù)物,一物數(shù)名者是常有的事。但是,在2600多年前的魯僖公時代,魯國史官寫《左傳》時,你說的那些“古稱”尚未出現(xiàn)。不信你去讀一讀章先生的《石雅》一書。正如章鴻釗先生在書中自敘中寫道:“故正名辯物,唯古為難,有名以類從而物以色別者,于是一名數(shù)物之例興焉。亦有同物異形,同名異譯,而一物數(shù)名之例又興焉?!薄吧w一物數(shù)名,古率如此,不第水精然也?!?/p>
另外,據(jù)《古礦錄》和現(xiàn)代《礦物學》中的資料:古晉地有水晶礦產(chǎn)。水晶在現(xiàn)代人看來,也許不怎么珍貴。但是,在2600多年前的春秋中晚期,既沒有玻璃,又少見大的透明礦物晶體,發(fā)現(xiàn)優(yōu)質的天然水晶,有棱有角,晶瑩通透的質地,自然會當作“良寶”。(責編:蔚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