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瓶最早出現在宋代,是一種儲酒、儲水的用具。“梅瓶”這一稱謂,直到清末《陶雅》一書中才出現。關于它的得名《飲流齋說瓷》中解釋為:“梅瓶,口小而頸短,肩極寬博,至脛稍狹折,于足則微豐??趶街H與梅之瘦骨相稱,故名梅瓶也?!笨梢?,到了清代,梅瓶不再是實用為主的酒具,已演變?yōu)閱渭兊年愒O品,被作插花之用。今天向大家介紹幾件耀州窯宋代梅瓶,它們都是當時實用的酒具。
上海博物館收藏了一件耀州窯宋代青釉刻花牡丹紋梅瓶(圖1),通高48.4厘米,口徑7.5 厘米,底徑11 厘米。小口,短頸,圓肩,長弧腹,下腹斜收。瓶身比例勻稱,修長挺拔。通體施青釉。頸下、肩下、腹下分別有兩道旋紋,將肩、腹和脛部分成三個裝飾區(qū)域。肩部刻二方連續(xù)的纏枝牡丹紋,腹部也以四方連續(xù)纏枝牡丹紋為裝飾,枝葉左右、上下起伏纏繞,花朵飽滿,枝葉綿長,構圖嚴整又富于變化。脛部刻仰蓮瓣紋。這件梅瓶體高、容量大,口小,是當時存放酒所使用的器具。梅瓶的小口是為了避免盛裝的水、酒濺出,并且利于封存,減少酒的揮發(fā)。
陜西耀縣(今銅川市耀州區(qū))出土有一件青釉刻花瓶(圖2),現藏于耀州窯博物館。瓶通高30.5 厘米,口徑5.5 厘米,底徑8.8 厘米。小口,圓唇,卷沿,短頸,折肩,長腹稍鼓,隱圈足。胎為白色,質細膩、堅致。通體施青釉,色調青綠,釉面有開片,釉面光亮。瓶身裝飾分三個層次,肩部與下腹刻雙層尖狀覆仰蓮瓣紋,腹部主體紋飾為刻花纏枝牡丹紋,以盛開的牡丹花作橫縱向纏枝的四方連續(xù)圖案,纏枝蜿蜒曲折,線條活潑流暢。這件刻花瓶的器型與舊時人們洗衣服所用的棒槌比較相像,通常也稱為棒槌瓶。器型雖然比常見的梅瓶小,容量較少,但也是用以存儲酒類的器具。所不同的是,這種造型的梅瓶因為體型較小使用起來比大梅瓶更方便,也可能是進行二次分裝時使用的。
耀州窯博物館收藏了一件窯址發(fā)掘出土的宋代青釉刻花嬰戲葡萄紋瓶(圖3),通高42 厘米,口徑11厘米,最大腹徑24.6厘米,底徑13厘米。瓶圓凸唇,廣口,短頸上細下粗。斜折肩,肩及上腹隆起,下腹緩收,隱圈足。釉色翠青,玻璃質感強?;姨ィ|略粗。瓶肩部刻兩只鳳凰銜葵花,紋飾環(huán)繞肩部一周。腹部刻嬰戲葡萄紋,兩條葡萄藤在瓶腹呈“∽”形起伏纏繞。枝葉當中均勻分布著四個嬉戲的兒童,高低錯落,他們當中一個攀援、一個穩(wěn)坐、一個回眸、一個扳枝,神態(tài)活潑可愛。這幾個兒童都帶著項圈、手鐲,腳穿布襪,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整個圖案疏密有致,布局合理,主體突出,形象生動。下腹部刻有仰蓮瓣。這是一件耀州窯現存少有的大件器物,瓶口較大,不同于一般梅瓶,應該是由小口梅瓶改進而來的。這件器物的高度降低了,容量也相對減少,口部與底部尺寸增大,放置起來比傳統(tǒng)梅瓶更為穩(wěn)當,適合放在酒家的柜臺上或是家中的廚房里,可以用酒提子直接打酒出來,更加方便。也許這種梅瓶是為了方便酤酒而專門燒制的。這種大口梅瓶在黃堡耀州窯遺址中曾出土過多件。
黃堡耀州窯遺址中還出土過一種器型很小的梅瓶,如圖4。這件梅瓶高12.2 厘米,口徑3.6 厘米,足徑4.1厘米,現藏于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圓唇,侈口,口較大,矮頸較直,斜折肩,紡錘形長腹,矮圈足外撇?;姨?,多氣泡,質堅。青綠釉,色深沉,釉面勻凈,玻璃質感強,釉層多氣泡,光潤明亮,施釉至足,足心有釉。肩部有一周凸棱,腹部的主體紋飾是二方連續(xù)的纏枝菊紋,花朵飽滿,生機盎然。主體圖案下刻葉紋用以烘托主體紋飾,腹下刻一周仰蓮瓣。瓶的局部有粘疤。雖然這種酒具器型很小,口較大,但我們依然能夠看出它也是一種由傳統(tǒng)梅瓶演變而來的器型。在這種梅瓶中裝酒放在餐桌上,人們用它直接向杯中、碗中斟酒,傾倒時不會灑漏。它容量小、重量輕,造型小巧精致,放在桌上比較文雅,微鼓的瓶腹也更便于用手把握。
以上介紹的幾件梅瓶中有三件與常見梅瓶造型不同,并且它們之間也有明顯的區(qū)別。主要原因是它們各自有不同的用途,有用來存儲的大梅瓶,有可以用來存儲或分裝的棒槌瓶,也有專門用作酤酒的大口梅瓶,還有放在餐桌上直接斟酒的小梅瓶。各種不同的造型是根據人們在生活中的不同需要而產生的,同時也滿足了使用者不同的審美觀,是人們對美的不斷追求的體現。
這幾件梅瓶均采用了刻花的裝飾手法,也都施青釉,具有典型的耀州窯特征。耀州窯的刻花刀鋒犀利灑脫,線條流暢,生動活潑,被譽為“中國北方刻花青瓷之冠”。所采用的刻花方法是“直刀刻、旁刀剔”,刻制紋飾圖案時,首先用直刀刻出紋飾的輪廓線,再用斜刀在輪廓線旁剔出一個坡面,紋飾中的每一處線條都是兩刀刻成的。這些器物在施釉燒成時表面的青釉熔融,在刻花的凹槽處形成積釉,使凹槽處釉層厚,顏色較深,于是圖案輪廓線外便形成了一個“黑面”,使紋飾圖案更為突出,從而在器物表面呈現出強烈的立體感和層次感。
耀州窯的青釉是玻璃質感很強的透明釉,普遍為青中泛黃的橄欖色。這種晶瑩、清澈的釉色覆蓋在胎體的刻花上,不僅能夠使釉下的紋飾清晰明了地顯現出來,而且形成了深淺不同的色階,兩者互相融合,相得益彰,造就了耀州窯聞名于世的刻花青瓷。
耀州窯的梅瓶器形精巧,紋飾優(yōu)美,釉色典雅,雖然在古時是十分普遍的日用器皿,但是在今天,它們已經成為了蘊含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古典美的藝術品。
(攝影:黃風升)(責編:雨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