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以后,耀州窯中心窯場從黃堡鎮(zhèn)轉(zhuǎn)移至陳爐鎮(zhèn),傳統(tǒng)青瓷燒造明顯衰退,轉(zhuǎn)燒以白地黑花瓷為代表的磁州窯類型產(chǎn)品。其產(chǎn)品造型樸拙,畫風(fēng)粗獷、灑脫,寫意性強(qiáng),黑白對比強(qiáng)烈。雖不能與宋代青瓷制品同日而語,但卻散發(fā)出濃厚的鄉(xiāng)土氣息,蘊涵著深厚的傳統(tǒng)審美情趣,其造型和裝飾藝術(shù)烙上了突出的地域性文化特征,深受民間喜愛。
明代是耀州窯白地黑花瓷的創(chuàng)燒期,亦是流行期和鼎盛期,主要產(chǎn)地在陳爐鎮(zhèn),黃堡和立地坡鎮(zhèn)有少量燒造。產(chǎn)品以日用生活器皿為主,以碗、盤、碟為大宗。此外還燒造一些高足杯、瓶、罐、盆、燭臺等。碗的造型前后期變化顯著,早期多見敞口、直口微收,斜腹較淺,圈足寬矮,器脛與足相接處平削或形成凹槽。稍后足變窄變高,并出現(xiàn)了臺形足,這種器足在磁州窯系其他窯口中很少見到,碗形向斂口、深圓腹過渡,并出現(xiàn)撇口、淺斜腹折收碗。盤由早期敞口、斜弧腹、寬矮圈足、挖足過肩,向中晚期的撇口、折腹、窄圈足過渡。高足杯由早期的敞口、淺弧腹、高足較矮,向撇口、直腹下弧收、足漸高轉(zhuǎn)變,并出現(xiàn)竹節(jié)形高足。玉壺春瓶多翻沿,喇叭形口,短頸,垂腹,圈足。罐有唇沿,鼓腹,圈足小罐和厚唇,豐肩,深斜腹大罐,最大徑明顯偏上,器口略大于器底。盆常見敞口,卷唇沿,弧腹,類似玉璧底的寬矮圈足和寬折沿,斜腹,隱圈足盆。碗、盤類器采用澀圈、砂底和乳點狀化妝土支釘支燒方法,立件器多采用套燒方法。乳點狀化妝土支燒法,明顯受到山西磁州窯系的影響。胎呈淺灰、灰白和土黃等色,胎質(zhì)較粗,多夾雜細(xì)小黑點。白釉早期泛青,中期泛黃,晚期泛灰,胎釉和化妝土均不及磁州窯白和細(xì)膩。
明代耀州窯白地黑花瓷采用的是釉下彩繪裝飾工藝,它是在施有白色化妝土的器胎上,以含鐵量較高的鐵礦石作原料,用毛筆繪花紋圖案,然后罩透明白釉,燒成后紋樣呈黑色或赭色(當(dāng)?shù)厮追Q鐵銹花)。
明代耀州窯白地黑花瓷器裝飾紋樣題材多來源于生活,畫匠筆下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果,一人一物除再現(xiàn)物象之美外,還借物抒情,折射出其精神世界的一面,反映了民間百姓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實乃樸素和諧之大美。
以下選擇部分代表性器物作一扼要介紹,與藏友和愛好者共賞。
白地黑花花卉紋碗(圖1)
高6.6 厘米,口徑16.8 厘米,底徑6.1 厘米。2002 年陳爐宋家崖出土,現(xiàn)藏耀州窯博物館。直口微收,斜弧腹,寬矮圈足,足底平削。施白釉,微泛青,釉下施化妝土。內(nèi)滿釉,外半釉,內(nèi)底刮澀圈,胎質(zhì)較粗,胎色淺灰。鐵料繪黑花,局部呈赭色。內(nèi)心繪弦紋,外腹部繪連續(xù)變形寫意花葉紋,花葉如鉤,花枝細(xì)長,以弦紋作邊飾。
白地黑花菊紋大碗(圖2)
高14.8 厘米,口徑18.9 厘米,底徑9.3 厘米。2002 年陳爐宋家崖出土,耀州窯博物館藏。斂口,深圓腹,臺形圈足。通體施白釉,泛乳黃色,釉下施化妝土,底足露胎,胎色灰白。鐵料繪黑花,局部呈赭色。器內(nèi)底心和內(nèi)口沿下繪弦紋,器外部繪寫意菊花、蕉葉等花卉紋,枝用筆較細(xì),葉、花瓣用筆較粗,蕉葉用細(xì)線勾畫輪廓,然后點畫葉脈。
白地黑花“壽”字碗(圖3)
高8.6 厘米,口徑15.1 厘米,底徑6.6 厘米。2002 年陳爐宋家崖出土,現(xiàn)藏耀州窯博物館。直口微斂,圓弧腹,臺形圈足。通體施白釉,微泛黃,釉下施化妝土,底足露胎,胎色灰白。鐵料繪黑花,局部呈赭色。內(nèi)底楷書“壽”字,字外飾弦紋,外腹主題紋飾繪寫意山水及云彩紋,主題紋飾上下各飾一組粗細(xì)不等的弦紋。
白地黑花菊紋盤(圖4)
高2.7 厘米,口徑15.5 厘米,底徑9 厘米。2002 年陳爐宋家崖出土,現(xiàn)藏耀州窯博物館。撇口,淺弧腹下折收,圈足。通體施化妝土,器內(nèi)及外沿施白釉,外沿以下施黑釉,足心局部施釉,足底刮釉露胎,胎色灰白。鐵料繪黑花,內(nèi)底繪折枝雙頭菊,花枝纖細(xì),花葉肥厚,花朵呈半菊,外飾一組粗細(xì)不等的弦紋和變形回紋。內(nèi)壁飾寫意變形花葉紋,以弦紋作邊飾。
白地黑花花卉紋高足杯(圖5)
高8.4 厘米,口徑8.3 厘米,底徑4.3 厘米。2003 年耀州窯博物館征集。撇口,斜直腹下圓弧收,喇叭形高圈足。器內(nèi)至器外腹部施白釉,釉下加施化妝土,腹下至足施黑釉,足底露胎,胎色灰白。外腹鐵料繪黑花寫意花卉紋,上下以雙弦紋線作邊飾。
白地黑花玉壺春瓶(圖6)
高25.7 厘米,口徑7.4 厘米,底徑7.9 厘米。1999 年耀州窯博物館征集。瓶撇口翻沿,束頸較短,溜肩,垂弧腹,圈足。器內(nèi)頸部至外腹上部施白釉,呈乳白色,白釉下施化妝土,腹下施黑釉至足,底足露胎,胎色土黃。鐵料繪黑花,口沿、頸、肩部飾寬帶弦紋,上腹部飾寫意花卉紋。
白地黑花魚藻紋盆(圖7)
高8.5 厘米,口徑28.6 厘米,底徑14.6 厘米。1985 年黃堡窯址出土,現(xiàn)藏耀州窯博物館。斂口,斜寬沿,唇上凸,淺斜腹,內(nèi)底坦,隱形圈足。器內(nèi)施白釉,釉下施化妝土,器外黑釉,底足露胎,胎色土黃。鐵料繪黑花,器內(nèi)底繪肥魚水藻紋,外飾一組弦紋,沿飾纏枝花卉紋,以弦紋作邊飾。
白地黑花虎鹿紋盆(圖8)
高12.4 厘米,口徑33 厘米,底徑21 厘米。2002 年陳爐宋家崖出土,現(xiàn)藏耀州窯博物館。敞口,厚唇沿,弧腹,平底,寬矮圈足。通體施白釉,釉下施化妝土,底足露胎,胎色灰白。鐵料繪黑花紋樣,內(nèi)底書一“福”字,外飾一組弦紋,內(nèi)沿繪六組花葉紋,均衡布局,沿下繪一組弦紋;外沿涂黑彩,外腹一側(cè)工筆線描回首張望的老虎,虎臥姿,長尾;另一側(cè)繪鹿紋,鹿呈奔走狀,之間繪蘆葦、花草紋。構(gòu)思巧妙,畫技精湛,線描功底深厚,注重捕捉動物瞬間姿態(tài)。畫意有“福祿同壽”之寓意。
白地黑花鳥樹紋盆(圖9)
底徑18.2 厘米,2005 年陳爐北頭出土,現(xiàn)藏耀州窯博物館。僅存盆底,隱形圈足。內(nèi)施白釉,呈乳白色,釉下施化妝土。外飾黑釉,足底刮釉露胎,胎色灰白。鐵料繪黑花,局部呈赭色。內(nèi)底繪雌雄二鳥立于彎曲的樹枝之上,雌鳥作啄食狀,雄鳥回首相望,空中一鳥僅見頭部,樹下繪山巒、花草。足底陰刻“二”字。
白地黑花雄雞紋雙耳大罐(圖10)
高38.7 厘米,口徑22.3 厘米,底徑13 厘米。2002 年陳爐宋家崖出土,耀州窯博物館藏。直口,厚唇,豐肩,雙耳,深弧腹下斜收,臺形圈足。器內(nèi)刷黑釉,呈醬褐色。器外施白釉未及底,釉面干澀,白釉下施化妝土,胎色淺灰泛黃。肩與上腹部以兩組開光裝飾,分別繪黑花雄雞啄蟲和寫意花卉紋。雄雞作行走啄蟲狀,尾翅張開,形態(tài)稚拙,雞上方繪如意形云朵,有“吉祥如意”之寓意。
白地黑花“孟宗哭竹”圖雙耳大罐(圖11)
高31.5厘米,口徑18.8厘米,底徑15.5厘米。2002年耀州窯博物館于西安征集。直口微收,短頸,豐肩,雙耳,深弧腹下斜收,臺形圈足。內(nèi)施黑釉,外飾白釉至上腹,白釉微泛黃,下腹以下施黑釉,口沿和足底露胎,胎色淺灰。肩與上腹部以兩組開光作裝飾,分別用黑花繪二十四孝之“孟宗哭竹”圖和寫意變形花卉紋等。圖中人物身著長袖袍服,頭戴官帽,帽翅較長,飄向身后下方,右手扶竹,左手隱于袖,作哭泣狀,前后空中各有一飛鳥,身后有一提籃,應(yīng)是用來盛放竹筍的。畫面生動,構(gòu)思巧妙,布局合理。此罐上所繪人物孟宗在《三國志·吳志·孫皓傳》有“右大司馬丁奉、司空孟仁卒”之記載,裴松之注《楚國先賢傳》曰:“宗(按:孟仁本名宗,因避孫權(quán)之孫皓字元宗之諱,改名孟仁)母嗜筍,冬節(jié)將至。時筍尚未生,宗入竹林哀嘆,而筍為之出,得以供母,皆以為至孝之所致感?!痹泳础抖男ⅰ份嬋氪耸?,故稱“哭竹生筍”,又稱“哭筍”、“孝筍”。孟宗哭竹孝母之事在民間廣為流傳,并被描繪到日用瓷器上,反映了古人對孝的推崇和贊頌。
白地黑花花卉紋缸(圖12)
高62厘米,口徑34厘米,底徑16厘米。西安市南郊曲江賓館工地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秦惠恭王夫人錢氏墓出土,現(xiàn)藏西安市文物保護(hù)考古所。直口,圓厚唇,深弧腹下斜收,平底。內(nèi)施黑褐釉,外飾白釉,較干澀,釉下施化妝土。口沿露胎,胎色灰白,質(zhì)地較粗。器內(nèi)上部拍印同心圓紋,器外上腹以兩組開光作裝飾,紋樣相同,黑花繪變形寫意花卉紋,上下以寬帶和弦紋線作邊飾。
從以上器物特征可看出,耀州窯工匠們在仿燒磁州窯白地黑花瓷過程中,在裝飾方面也傳承了當(dāng)?shù)匚幕瘋鹘y(tǒng),賦予器物以顯著的地域文化特征,也為明代耀州窯白地黑花瓷器的鑒定、斷代提供了重要依據(jù)。其裝飾藝術(shù)特征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
1 .多弦紋線裝飾。從器內(nèi)底至口沿、肩、腹、足等部位用弦紋線裝飾,這些或粗或細(xì),時分時合,數(shù)量不等的弦紋線,線條均勻有力,一氣呵成,輕盈灑脫,簡潔明快,使器物顯得富于變化,對主題紋飾起到了邊欄輔助調(diào)節(jié)的作用。
2.早期花葉如鉤,花枝細(xì)長,似連似斷,花葉顯瘦,運筆蒼勁有力,極富動感。構(gòu)圖多采用二方連續(xù)或回旋式適合紋樣。中晚期花葉變粗變長,鉤葉不明顯,出現(xiàn)了渦狀的卷枝紋和上下連續(xù)的“S”形塔狀紋飾,寫意性強(qiáng),同期磁州窯系其他窯口少見。
3.明代中后期開光裝飾較為盛行。常見圓形、幾何形、花葉形開光,多飾于碗外腹和罐、瓶、缸類器的肩、腹部。
4.兼工帶寫的繪畫技法。如花卉中的花朵,多采用工筆線描,枝葉則用大筆點畫,以凸顯主題。人物、動物、魚類較為工筆勾描,兼用點、涂寫技法,圖案更顯形象、生動。鳥類有的工描,注重細(xì)節(jié),有的寥寥數(shù)筆點畫,追求神似,以意韻勝。雄雞則大筆書寫,局部點,似初涉繪畫,顯得稚拙,極富生活情調(diào)。
(攝影:黃風(fēng)升)(責(zé)編:雨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