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15年,李淵奉命追討群盜。對于普通的盜寇,如毋端兒、敬盤陀等,都能很快剿滅,毫不費力;對于北方突厥,因其有鐵騎,民眾善于騎射,卻是大傷腦筋,多次交戰(zhàn),敗多勝少。突厥兵橫行無忌,李淵對其恨之入骨。
公元616年,李淵被任命為太原留守。突厥動用數(shù)萬兵馬,輪番攻擊太原城池,李淵遣部將王康達率千余人出戰(zhàn),幾乎全軍覆沒。后來,巧用疑兵之計,勉強嚇跑突厥兵??蓯旱氖牵I寇劉武周突然攻進汾陽宮(隋煬帝的離宮之一),掠取婦女,獻給突厥。突厥即封劉武周為定楊可汗。在突厥的庇護下,郭子和、恭舉等紛紛起兵鬧事,李淵被搞得焦頭爛額,隨時都有被隋煬帝以失職為借口殺頭的危險。
大家以為李淵肯定懷著刻骨仇恨,想與突厥決一死戰(zhàn),不料,李淵派遣謀士劉文靜出使突厥,屈節(jié)稱臣,愿把“子女玉帛”獻給始畢可汗。
這種屈節(jié)稱臣行為,就連李淵的兒子都深感恥辱。李世民當上皇帝后,仍耿耿于懷:“突厥強梁,太上皇(即李淵)……稱臣……朕未嘗不痛心疾首?!?/p>
原來,李淵有自己的盤算,分析天下大勢,斷然決定起兵反隋,最終成大氣候。他的策略是,那時,太原雖是一個軍事要塞,并非理想的根據(jù)地,必須占據(jù)關(guān)中,才能謀取天下。
進取關(guān)中,太原又是李唐大軍萬萬不可丟失的大后方,用什么辦法才能保住太原,讓大軍西進沒有后顧之憂呢?
當時,李淵手下兵將不過幾萬,即使全部屯守太原,應(yīng)付突厥的攻擊追剿四方盜寇,也是捉襟見肘?,F(xiàn)在要進軍關(guān)中,兵少將缺,更加難以應(yīng)付。唯一的辦法是采取和親政策,向突厥示弱,使其得到好處。
所以,李淵不惜屈節(jié)稱臣,親寫手書道:“欲大舉義兵遠迎主上,復(fù)與貴國和親,如文帝時故例。大汗肯為發(fā)兵相應(yīng),助我南行,幸勿侵暴百姓。若但欲和親,坐受金帛,亦唯大汗是命?!?/p>
他與突厥議定,共定京師,土地歸李淵,子女玉帛統(tǒng)統(tǒng)屬于突厥。
唯利是圖的始畢可汗,果然與李淵修好。李淵從太原進入長安,只留下第三子李元吉率少數(shù)人馬留守太原,從未受到突厥的攻擊。依附突厥的劉武周等,也大為收斂。于是,李元吉可以從太原源源不斷地為前線輸送兵馬糧草。
公元619年,劉武周攻克晉陽。此時,李淵早已在關(guān)中建立唐王期,擁有幅員遼闊的根據(jù)地,李淵派李世民出馬,毫不費力地收復(fù)了太原。
由于李淵示弱,唐軍得到突厥不少資助。一路上,始畢可汗送給李淵不少馬匹及士兵,李淵借機購來大批馬匹,擁有一支戰(zhàn)斗力極強的騎兵,因為漢人素懼突厥騎兵英勇善戰(zhàn),軍中有突厥騎兵,唐軍增加不少聲勢。
在當時,李淵示弱讓步的行為,不失為明智的策略,使弱小的李家保住了后方根據(jù)地,又順利地打進關(guān)中。再把眼光放遠一點,后來,突厥不得不向強大的唐朝乞和稱臣,突厥可汗還在李淵的使喚下,翩翩起舞哩。■
(南陽薦自《特別關(guān)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