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蒙初的《拍案驚奇》中有一個故事叫《轉運漢巧遇洞庭紅》,說的是商人文若虛經(jīng)商破產(chǎn),無奈之下帶著只值一兩多銀子的“洞庭紅”橘子跟著別人去了海外,不料在外國這些橘子竟然賣了八百兩銀子?;貒局?,文若虛又在一座荒島上發(fā)現(xiàn)一個鼉龍殼,運回老家賣了五萬兩銀子……破產(chǎn)商人文若虛就這樣短短幾個月成了福建的巨富——如果當時有福布斯排行榜,估計他老人家也一定能進入百強了。
《拍案驚奇》這類文學作品的目標讀者是普通市民階層,按現(xiàn)在流行的劃分標準就是“非高尚人士”。雖然登不了大雅之堂,可是這類作品對社會生活的影響力往往大大超過唐詩宋詞,至今依然深刻地影響著許多老百姓的致富心理。
一兩多銀子變成八百兩,這已經(jīng)夠讓人向往了,而白白撿到一個鼉龍殼,一下子賺了五萬兩?選這種得來全不費工夫的運氣簡直讓人神往。作為消遣,茶余飯后看看這些傳奇故事,掩卷做做白日夢,把自己與書中角色替換一下到夢境里過把癮,這也不失為調理身心的一種養(yǎng)生之道。可是國人一向喜歡用口述的形式傳播此類致富傳奇,大多數(shù)市民階層老百姓又沒有讀書的習慣,傳著傳著這類故事中的主人公就成了傳播者“認識”的某某熟人,“傳奇”便演變成了“紀實”,可以供人做致富參考了。
時至今日,“傳奇”這種形式不再受年輕讀者的喜愛,取而代之的是一大批“紀實”雜志充斥市場。不久前,外甥給我看一篇好文章,文章中的主人公文化不高,給人當保姆。在工作中她掌握了一門絕活,可以聽懂臨終老人含糊不清的遺言,結果月薪一下子漲到了六千……這絕活夠難的。且不說掌握各種方言已屬不易,老人們各自的文化水平、語言習慣也千差萬別,沒有和他們長期接觸,你怎么能一一了解他們的手勢、表情、嘟嚷代表什么意思?外甥對這樣的紀實是喜聞樂見的,因為他本人高考沒考上大學,這兩年求職一直不順。這種文章給他一些心理支撐固然是件好事。不過希望他不要心血來潮,也去苦攻什么“臨終語”。筆者有一位寫紀實的朋友苦于題材難找,無奈之下在家構思了一篇“致富人物紀實”,為了體現(xiàn)真實性,讓他一個朋友扮演文章里的男強人。有了“當事人”的證明材料,此文換得了雜志社的幾千元稿酬。不過他那個朋友卻苦了,深更半夜總有人打電話來問致富經(jīng),甚至有人已經(jīng)變賣了家里的房子準備投資那項子虛烏有的事業(yè)……
浮躁的社會致富心態(tài),迎合這種浮躁制作出一些“夢產(chǎn)品”倒是一條致富捷徑,只是苦了那些癡心的“夢中人”。二十至三十歲是大多數(shù)國人一生中最富理想的時期,許多人潛意識里把自己預封為將來的百萬富翁、千萬富翁。不過到了三十歲以后,很多人卻驟然頹廢起來,覺得自己這輩子不會有太大出息了。夢越縹緲,夢醒后無路可走的打擊越強烈。夢本身無錯,有夢才有追求。假如這夢做得離現(xiàn)實近一些。有可能夠得著,大可以做上一生,讓它不斷引導你走向夢境中美好的所在?!?/p>
(陳俊凱薦自《雜文選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