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謀的名字在中國幾乎家喻戶曉,2008年由他任總導演的奧運會開閉幕式不僅令國人嘆服,也讓外國人感受到中國文化的瑰麗壯觀本刊編輯整理了近期國內多家媒體對張藝謀有關奧運開閉幕式的采訪和評論,以探尋其傳播“中國故事”理念的點滴蹤跡。
從2008年8月8日到9月17日,奧運會、殘奧會開閉幕式為全世界人民奉獻了四場視覺上的饕餮盛宴??倢а輳埶囍\認為這四場開閉幕式在奧林匹克歷史上創(chuàng)造了新的“藝術語言”,通過這種語言,向世界娓娓道出了“中國故事”。
使用人類共通文化符號
奧運會的開幕式以29個大腳印開始,并且以畫軸貫穿儀式全過程,而殘奧會閉幕式則是以“一封信”展開主題。巨大的腳印、優(yōu)美的畫軸以及在當今信息時代手機短信和電子郵件中常見的信封圖案,這些為世界各國人民所熟知的具有象征意義的文化符號,把中國的歷史,地球的美麗和對未來的渴望等信息成功地傳遞給奧運開閉幕式的觀眾。在以往的大型活動中,這種關注人類、關注文化內涵的理念并不多見。
具有這樣文化符號的細節(jié)有很多,例如殘奧會閉幕式上“鳥巢”上空有60多萬片“紅葉”飄落,營造了“紅葉漫天”的情境,體現了人、生命、自然和諧共生的含義。此外,中秋剛過,閉幕式上出現一輪“明月”,這樣的符號是選在閉幕式快結束的時候出現,體現離情相思,也與“信”的主題結合在一起。
和平鴿是全世界認同的體現和平理念的文化符號,但自1988年首爾(漢城)奧運會開幕式上放飛的鴿子有不少被主火炬火焰燒死后,國際奧委會決定不再放飛真正的鴿子,而改用其它藝術表現形式替代。自此以后的各屆奧運會開幕式放飛和平鴿,成了藝術家們展示才華的一大亮點。給人印象最深的是悉尼奧運會時,一張碩大的白布在運動員頭頂手手傳遞,燈光在上面投射出一個個飛翔的鴿子,充滿詩意,傳遞著全人類追求和平的共同心聲。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對放飛和平鴿的環(huán)節(jié)也精心策劃,在各種創(chuàng)意方案中刪繁就簡,最后的方案令人難忘:100位身著素裝的少女在放飛和平鴿的音樂聲中,和著歌曲的節(jié)奏,交叉著雙臂,揮動雙手,像鴿子一樣舞動著翅膀。1萬多名現場的運動員,以及體育場內9萬多名現場觀眾一起舞動雙臂……每一個人,都發(fā)自內心地舉起手,放飛自己心中的和平鴿。這是奧林匹克歷史上最簡單、最獨特、參與人數最多的一次和平鴿放飛活動。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在開幕式前知道這一方案后表示十分欣賞這個創(chuàng)意,他還提前預練了這個動作。
用世界語言講述中國人情感
使用一種中國人、外國人都能看得懂的方式講述一個特別美麗的中國故事,這是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得以成功的最關鍵因素之一。當場地那幅巨大長卷在厚重的古琴聲中神奇出現、神奇打開的一刻,全場觀眾為之震撼。這幅147米長、27米寬的巨大LED屏幕,是展現中國五千年歷史的長卷,開幕式的演出從此開始。“太古遺音”、四大發(fā)明、漢字和戲曲、絲綢之路。中國燦爛的文化神奇地展示。這樣的展示寫意、浪漫,同時又很具體,四大發(fā)明等符號穿插其間,讓人能夠直觀地領略中國文明的精華。
張藝謀說,他并不奢望一個外國人看一場50多分鐘的文藝表演就能立即了解多少文化信息。但是在展現中國文明的博大精深時,表現方式上不能自說自話,“別人完全沒有感覺也不行”。所以要讓外國人懂,即便是不能全部看懂,“讓人家看熱鬧,也要感受到美,感受夢幻、浪漫和激情”。換位思考,中國觀眾在觀看一臺外國的大型文藝表演時,能夠感受到“美”,感受到這個國家人民的浪漫氣質也就夠了。“因為文化的東西是潛移默化的,只要他今天晚上(感覺到)中國人能夠制造美,中國人很棒,中國人表現了夢幻和浪漫、激情,中國人表現了他們對于奧林匹克精神的贊頌,就可以了”。
在整場文藝演出過程中,觀眾可以看到開幕式團隊希望用情來打動人,用中國人民的熱情和純樸來歡迎全世界的客人、贊頌奧林匹克的偉大。這樣的愿望在下篇《輝煌時代》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在整個下篇的演出中,除了“星光鳥巢”之外,幾乎看不到關于現代中國的任何符號。張藝謀在開幕式結束后的新聞發(fā)布會上說,這是因為現在的世界成為一個整體,人們的追求,人們的生活方式,人們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幾乎是相同的。
張藝謀在做客官方網站訪談時對此進行了進一步的闡釋。他說,在整個開幕式的過程中,需要尋找一種最本質、最直接的方式表達,所謂的本質就是全人類共同的追求。開幕式出現的幾千張全世界兒童的笑臉,這種最直接、最簡單的方式,能夠讓人一眼就能看懂我們想要傳達的信息:孩子代表未來。
另外,站在全人類的高度闡述中國人民美好憧憬的就是從頭到尾圍繞畫卷所做的全世界最大的行為藝術作品,“一點不夸張,只有奧運會可以使204個國家的運動員在一起完成一個作品”。張藝謀所說的這幅作品就是從演出一開始就在逐漸形成的那幅“山川圖”。這幅圖畫簡單、明了,就是山川、大地、太陽和孩子畫的笑臉,這個行為,包括繪畫的過程和運動員用足跡最終完成這幅畫作的過程,都在直觀地傳遞“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主題口號的色彩。
調和中國元素與世界文化口味
在奧運會的開閉幕式過程中,觀眾能看到外國人喜聞樂見的中國功夫、京劇等藝術形式,這些節(jié)目的采用充分考慮到外國人對中國傳統(tǒng)的喜好。另外,圣火點燃的方式是開幕式的一大亮點,而且充分考慮到外國人的感受,圣火點燃沒有使用外國人看不懂的“鉆木取火”和“鳳凰涅槃”等方式。以往全球傳遞與點燃圣火是分開表現的。北京奧運會開幕式是第一次直觀地把全球傳遞跟點燃圣火連在一起,在一個時間段完成,長畫卷打開展示了全球傳遞的盛況,把北京跟雅典連在一起,全世界的傳遞首尾相接,出發(fā)點和到達點連在一起,全世界是一個圓,是一個不分你我的圓。當李寧到達主火炬塔跟前時,好像全世界都停了下來,專注地觀看李寧點燃圣火。這個設計把傳遞火炬真正地融入到最后一棒,從雅典女祭司那里開始傳遞,李寧是最后一棒,這個過程真正地在視覺上呈現出來。
全球傳遞是記錄的影像,但它是一種精神。張藝謀說:“我就覺得那時候李寧代表了人類,而人類是‘夸父’,如果是這樣的話,這是非常直觀的,根本不用解釋,沒有抽象性聯想,準看誰都懂,這是人類的圣火在最后點燃,這時候絕對不能光想到民族和民族文化的象征符號。”他認為那個時候的象征性和藝術性等等,都超越了民族文化符號本身,那是一個全球性的參與而且是第一次直觀地加以展現,5歲、8歲的孩子都可以看懂。
張藝謀在整個開閉幕式導演過程中,征求了很多外國人的意見。例如他發(fā)現有的外國人特別喜歡“活字?!惫?jié)目的謝幕,BOB一開始聽他說的“活字?!惫?jié)目謝幕是5秒鐘,BOB的公司總裁、NBC總裁都跟他說,“不行,這個得10秒,15秒,太可愛了,一開始我們都認為是機器。”人從字模下面一出來,外國人驚呼:“啊!”他們都覺得特別好,后來張藝謀為此給擊缶也增加了一個謝幕,外國人也特別喜歡。本來擊缶結束以后,最后是關燈,場上全部都是紅鼓槌,最后“梆”的一聲就非常利落地收場。下一場演出就開始。后來也是外國轉播公司給張藝謀出主意說,你們擊缶的謝幕太可愛了,他們打得真好,真整齊。張導演還向他們咨詢謝幕采用什么方法好,他們說就用四面歡呼,要亂一點,要熱情。結果第一次用這種方式謝幕,外國人就非常高興,覺得這樣“中國式的機械化”和西方提倡的人性化兩方面都具備了。
張藝謀認為像開閉幕式的表演質量,如擊缶、活字模等表演的質量,西方國家很難達到如此精準,但是我們機械化和人性化兩手都要硬,兩手放在一起做一個非常好的搭配才有好的現場感,兩手擱在一起,又要相得益彰,這是挺難的事情。如果我們能在讓外國人既看到他們獨有的東西又看到我們這個古老的東方國家獨有的東西,在他們看到1+1之后,就產生了一個放大感,這樣才會有真正嘆為觀止的感覺。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喻國明評價說,在我們中國可能有一些人對中國元素非常清楚,中國的韻味,但是可能缺少世界級的眼光,或者說是把它切入到世界的這種接軌當中的一種敏感和狀態(tài)。在中國也不乏有些對世界了解的非常清楚的,但是這兩項結合得好的我覺得張藝謀是一個很突出的代表。用中國元素來跟世界的這種文化口味來接軌,這是張藝謀以及他領導團隊的一個很強的優(yōu)勢,因此他在開閉幕式里邊所表達出來的中國元素,我覺得是讓全世界人不但看懂了,看的很振奮,看的很有印象,所以羅格才說中國的這屆奧運會是一個無與倫比,甚至說是最高級的一個形容詞來形容北京奧運會,而這樣一個形容詞里邊可能開閉幕式還占有相當的分量。
責編:賀瀟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