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的根,埋藏在深深的地下,不住地汲取著營養(yǎng),維系著生命;游子的根,遺落在千里之外的故土,夜夜吟唱著回鄉(xiāng)的旋律。
那么,中國人的根,散失在了哪里?
大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總那么行色匆匆,沒有人注意角落里那個盲了雙眼的老人。我走到老人面前,蹲下身,在那個破碎的瓷碗里輕輕放下五元錢。老人覓到聲響,用他深沉而滄桑的聲調問:“善人想聽哪一出?。俊蔽乙徽讲判φf:“您收著吧,算是晚輩的一點心意?!钡先斯虉?zhí)地搖頭道:“俺不是來討飯的!俺是靠賣唱掙錢哩!俺不能白拿你的錢!”說罷,手執(zhí)二胡,悠然自在的唱出一曲《玉堂春》。
我怔著,這就是中國人的根!
鐘樓下,人們用敬仰的神情望著那彌漫著幾百幾千年歷史長詩的大鐘,那經歷了時間萬變卻依然巍然屹立的神鐘。晨鐘暮鼓,唐朝的輝煌歷歷在目:高祖南征北戰(zhàn)的驍勇,太宗善于納諫的寬博,玄宗夜夜笙歌的藝術的精華……那鐘,默默地守護著那屬于唐的詩篇,屬于中國的詩篇。走過鐘樓,不禁再次駐足回首。
我靜穆,這是中國人的根!
兵馬俑無言地立在坑內。有的張目嗔視,如同看見了那殘害百姓的叛軍;有的低眉垂袖,似乎看見了老母那不舍的眼神;有的眉開眼笑,也許在為能夠為民除害而自豪。巧奪天工的設計,精妙絕倫的雕琢。如一顆顆耀目璀璨的明星,嵌在歷史的天幕上;似一朵朵姹紫嫣紅的鮮花,綻放在濃墨重彩的中國畫卷上;像一只只光彩奪目的鳳凰,每一只翎羽都訴說著昨日的喜樂與憂傷。
我微笑,這便是中國人的根!
中國人的根,便是那一曲《玉堂春》的字正腔圓,便是那晨鐘暮鼓的莊嚴肅穆,便是那兵馬俑的氣勢恢弘。
而中國人的根,亦是那盲眼老人的自尊自愛,亦是那大鐘的深沉淳厚,亦是那鍛造兵馬俑的工匠的團結一心,亦是我四下找尋根基的堅韌與虔誠。
中國人的根,依附在歷史上,徘徊于文化間;
中國人的根,流露進言語里,刻印進人心中……
點評:文章層次分明,結構明晰。選材亦能突現主題,緊緊圍繞中華民族的“根”,依次寫了三個畫面,讀來情真意切。再加上小作者扎實而富含詩意的文筆,更給此文錦上添花。好文!
指導老師:每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