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省舞陽縣一幢臨街的二層小樓里,筆者見到了103歲的牛愛琴。老人1905年農歷正月初八生于河南省舞鋼市武功鄉(xiāng),14歲就當了童養(yǎng)媳,伺候失明的婆婆、套磨、做飯、縫補拆洗、干農活,大半輩子吃糠咽菜,即便如此,老人如今仍然腰不彎、背不駝、眼神好,自己還能上下二樓。
別看牛愛琴沒讀過書,可她知“順其天命”,還成了她的口頭語。無論發(fā)生什么事情,老太太都想得開、撐得住。上個世紀70年代,不到一年的光景,牛愛琴的丈夫、公公和不到32歲的兒子相繼病故。鄉(xiāng)鄰們擔心牛愛琴會傷心過度,可已70歲的牛愛琴說:“順其天命吧,我不礙事,車到山前必有路。”困難時期,為了充饑,玉米芯也要碾末烙成餅,一家人吃一頓飯吐一堆渣,牛愛琴卻風趣地說:“咱家生活不賴吧,看看吐出的‘骨頭’,就知道沒少吃肉?!?979年,她到二女兒家居住,因為她愛說愛笑愛夸人、說話幽默,一家人都愿意和她住在一起,一到晚上,曾外孫子、曾外孫女們爭著和她睡一個被窩。老太太一輩子沒和別人紅過臉、吵過嘴、記過仇,總是和和氣氣。
牛愛琴最愛給子孫們講勞動光榮的故事,《朱德的扁擔》她最喜歡講;“小車不倒只管推”她一天念叨好幾遍。她閑不住,自己能干的活絕不讓別人代勞,鋪床疊被、泡腳剪甲、梳頭洗臉都是自己干,就連內衣襪子也堅持自己洗。平日里,家人做飯時她幫著擇菜,鄰居晾曬包谷她幫著剝皮,在她98歲那年的麥收時,她還回到農村老家?guī)兔ψ鲲垺?/p>
牛愛琴一輩子沒上大飯店吃過飯,在家里也從不開口點菜,不挑食不貪食。不過家人總是征求老人意見。老人愛吃豆腐腦,每星期至少吃兩次;她不喝茶水,特別愛吃辣椒,一年四季頓頓不離,青椒、紅椒、油炸、清炒都可以,越辣越好。中醫(yī)認為辛辣食物既能促進血液循環(huán),又能增進腦細胞活性,還有助延緩衰老,舒緩多種疾病。老人起居也十分有規(guī)律,冬春兩季,晚上8點就泡腳,早晨8點就起床;夏秋兩季晚睡一個小時,中午再補一個盹兒,她一天要睡11個小時。
牛愛琴愛看熱鬧,以助人為樂。她現(xiàn)住鬧市區(qū),只要天氣好她就拿著棉布墊子,到廣場上轉悠,與過路的人聊聊天,看看跳秧歌。她家西鄰是家醫(yī)院,隔不了幾天,她就要去醫(yī)院看看住院病人,讓他們缺什么就說,一旦有需要她就回家去拿。她對子孫說,病人既痛苦又困難,能幫一把就幫一把。她有一手做雞蛋糕的手藝,就常常做些蛋糕送到醫(yī)院給病人們吃,有一病人家屬實在過意不去,就拿出10元錢作補償,被她婉言謝絕。有位老人常在醫(yī)院門口賣鞋墊,一到中午,牛愛琴就催著女兒送碗飯過去。女兒告訴筆者,子孫們給她的錢,大部分都讓老人用于憐貧惜老了。
牛愛琴說自己長壽,除了爹媽給的好身子板,還得益于子孫孝順。她生育了3個子女,現(xiàn)有后輩37人,對她都非常孝順,1996年,外孫女自愿提前退休照顧91歲的姥姥。平時誰回家都要先和老人聊一會兒天,說說稀罕事逗老人高興。晚上看電視,大家也隨著老人的喜好,老人喜歡看戲曲,每個星期的《梨園春》場場不落,為了讓老人高興,女兒特意買了30多張戲曲光盤,放給老人看。牛愛琴在90歲后,在女兒的陪同下,還先后去了西安、廣州、武漢、長沙和韶山旅游觀光。牛愛琴說著一邊拿出照片給筆者看,一邊說:“這輩子真不虧,汽車、火車、輪船我都坐過,毛主席的家鄉(xiāng)我也去過?!?/p>
(責編:孫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