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第29屆奧運會在中國北京舉辦,社會各界都為此積極準備。古人云“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籌備奧運會也影響到京郊的盧溝橋的改造,甚至牽扯出一位已經(jīng)塵封很久的“盧溝橋事變”的人物。
作為北京燕京八景之一的盧溝橋,要從上游引水,恢復“盧溝曉月”的呼聲很高。清朝皇帝乾隆曾到過盧溝橋,并寫過感懷的詩篇,并題“盧溝曉月”,立碑于橋頭。因為種種原因,歷史上常常泛濫的永定河已經(jīng)變成了一條季節(jié)性河流,盧溝橋下已經(jīng)接近30多年沒有水了,自然景觀中的“盧溝曉月”早不在了。
盧溝橋下要流水,就要淹沒一個英雄人物的靈柩,這個英雄人物就是1937年在盧溝橋同侵華日軍血戰(zhàn)并且負傷的金振中。所以,盧溝橋管理委員會通知金振中家屬在放水之前移靈。如今,金振中先生的靈柩已經(jīng)安放在與乾隆皇帝題詞“盧溝曉月”咫尺之遙的蒼松翠柏之中了。
金振中是原29軍37師110旅219團3營營長,河南固始縣人。1924年,投軍于馮玉祥部隊。1933年參加喜峰口戰(zhàn)役,因作戰(zhàn)勇敢受到師長馮治安的獎勵。1936年春,奉命接替宛平城和盧溝橋防務。為激勵官兵守土抗敵之志,要求全營官兵吃飯前、睡覺前都要高喊“寧為戰(zhàn)死鬼,不作亡國奴”的二十九軍口號。在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fā)時,他是保衛(wèi)盧溝橋的直接指揮官,自7月8日晨至11日,他指揮三營全體官兵前后擊退日軍5次進攻。在7月12日的激戰(zhàn)中負重傷,左腿下肢被手榴彈炸斷,且有一顆子彈由他左耳旁貫進,右耳下穿出,當即送保定醫(yī)院救治。關于金振中受傷情況及盧溝橋激戰(zhàn)經(jīng)過,當晚即在全國廣播,第二天全國各大報紙均進行了介紹,并刊登了金振中負傷的照片。傷愈后,他重返前線又參加了漢口大會戰(zhàn)。
1949年春,金振中回原籍參加生產(chǎn),“文革”中曾受到不公正待遇。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黨給他落實了政策。1980年11月,金振中被安置在固始縣文化館任行政干部。1985年3月1日,因病逝世,終年83歲,固始縣的人民懷著對抗日英雄崇敬的心情,有一千多人冒雨自發(fā)地來參加金振中的追悼會。金振中遺囑要求將骨灰撒在盧溝橋畔,經(jīng)北京市領導批準,于1985年8月14日,在盧溝橋舉行了金振中骨灰安葬儀式。出席金振中骨灰安葬儀式的有北京市委統(tǒng)戰(zhàn)部、市政協(xié)等領導同志,北京市各民主黨派負責人以及原29軍將領的部分親屬等。盧溝橋文物所所長郭景興致悼詞,然后將骨灰安葬在盧溝橋橋洞下。消息在各大媒體報道后,反響很大。2005年6月,一些民間愛國人士曾出資為金振中立碑,并悄悄立在了埋葬金振中骨灰的地方。
800歲的盧溝橋像一位鶴發(fā)童顏的老人,每日目睹世界萬物在滄海桑田中的變化和變遷。1937年的“盧溝橋事變”只是盧溝橋歷史的一小部分。這一小小的部分都沾滿人民的鮮血、汗水、艱辛、努力和奮斗。如今漫步在盧溝橋上,已經(jīng)絲毫嗅不到任何相關戰(zhàn)爭的氣息,愛好和平的人們正在努力書寫著歷史的新篇章。
(責編:孫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