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的北京西山腳下,濃蔭成林的北京老年醫(yī)院里靜謐祥和。這里收住的四川災民大多已經痊愈,很多人已經動身返回了家鄉(xiāng)。他們走了,但是錦旗還掛在病房的墻上。而且,印在醫(yī)護人員腦海中的那一張張?zhí)N含著悲傷和茫然的慈祥面容仍然讓人心中牽掛。
在80名傷員中有近半數為50歲以上的老年人,其中年齡最大的82歲。災區(qū)老人剛入住時,普遍顯得痛苦、緊張、焦慮,有的甚至出現過激反應。對此,醫(yī)院專門配備心理康復師對老人們進行心理調節(jié),還與老人們座談,了解他們的想法,并安排社會志愿者及家屬與之進行溝通、互動。在一些患者的身心狀況允許的條件下,院方還安排他們到北京奧運場館和周邊景點參觀,一是讓他們散散心,另外也讓他們看看外面的環(huán)境,讓老人們的心緒得到一定的調整。
三病房的何大媽心情一直十分低落,害怕坐直和平臥,細心的護士發(fā)現這一情況后,及時和安定醫(yī)院的心理醫(yī)生進行了聯系??珊未髬屢恢本芙^和心理醫(yī)生交談。一天,何大媽從康復中心回到病房時,突然淚流滿面。護士長立刻對她進行安撫,何大媽用含含糊糊的聲音說,自己想兒子。護士長急中生智用輪椅把何大媽推到了護辦室,打開電腦,陪她一起看電腦中的羌族照片,還通過她的親屬把她已離開人世的兒子的照片找來掃描到電腦里。何大媽看著熟悉的風景照片,情緒才慢慢地平靜,開始給護士們講解羌族文化。這時,心理醫(yī)生悄悄地坐到了她的身邊,與她交談,給她撫慰。經過心理輔導后,何大媽心情好了很多,她還主動要了本子說給兒子寫信。
馬婆婆在地震中失去了所有的親人,護士們格外關心照顧她,隨時詢問她有什么需要,主動為她洗頭,細致地為她提供生活上的幫助。每個巡視到她病房的護士都會與她聊上幾句,鼓勵她戰(zhàn)勝疾病,忘掉悲痛,以愉快的心情迎接新生活。護士長還每天安排專人推她外出散步,馬婆婆感激地說:“雖然我遭遇了不幸,但你們對我簡直太好了,我要堅強地活下去,報答這里的醫(yī)護人員對我無微不至的照顧?!?/p>
80歲的蒲大爺腦部受傷,在醫(yī)院進行了頭皮清創(chuàng)縫合術。手術后的他身體不好、心理非常脆弱,這時候志愿者來到他的身邊,翻身、喂飯、聊天、讀報紙,蒲大爺臉上漸漸出現了笑容,其中一個穿綠衣服的小姑娘更讓他好似看到自己的孫女。蒲大爺的病情轉好,而這位志愿者已經離開了病房,連名字都沒有留下。蒲大爺在離開北京的時候,要拿出自己僅有的500元錢,買些錦旗獎狀送給幫助過他的人們。志愿者們知道后,又提出免費幫忙,連日做出7個手工相框,送給病區(qū)護士、后勤工作人員,送給為蒲大爺做手術的天壇醫(yī)院的王忠誠院士和大夫們。在一個相框中,蒲大爺這樣寫道:“熱淚盈眶上京都,有去難回腦心空。醫(yī)科真有回生術,含笑回歸蜀江油?!?/p>
北京老年醫(yī)院的工作人員說,這些飽嘗生活酸甜苦辣的災區(qū)老年人受到的驚嚇,也許不似無知的孩子們那樣強烈,但剎那間失去親人的痛楚、喪失依靠后的無助和重新壓上肩頭的生活重擔,對他們身心的沖擊則是更長遠、更刻骨銘心的。和兒童相比,老年人對災難更難以忘懷,也更敏感、固執(zhí),接受心理救助的難度也更大。災區(qū)老人雖然得到了很好安置,但要撫平他們的心靈創(chuàng)傷,讓他們真正能夠“安享”晚年,仍然需要相當長的時間。但是盡管如此,中華民族幾千年積淀下來的無畏和堅韌,仍頑強地在老年人的血液中流淌,接過責任,愈挫愈堅,他們仍然樂觀積極地奔向家園。
我們深深祝福這些失去親人和家園的老人,在今后的日子里能快樂安康;也期盼全社會能進一步關注這些失去家園和親人的老人們,幫助他們能夠真正安享幸福的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