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癡讀《中國人的德行》一書,作者是美國作家阿瑟·史密斯。對于此書,魯迅先生曾力薦“立此存照”;也有學者如是評價:“我讀到這本書,心里長久地被刺激著,覺得被一種異樣的利器,挑透了自己的隱痛。那是怎樣刻骨難忘的感受!”當然,也正是由于當年史密斯的奔走呼吁以及《中國人的德行》出版,才感動了美國總統(tǒng)羅斯福以及國會議員們的“惻隱之心”,將庚款退還中國,創(chuàng)辦了清華大學。
在這本書中,我認為最耐讀的是《面子》那篇文章,雖然僅有1400多字,是全書中最短的一章,對我們民族的“病根”之一可謂鞭撻入里,入木三分,讓每一個有自尊的中國人臉紅,甚至憤怒!比如:“對中國人來說,永遠不是事實問題,而總是形式問題”,“中國人作為一個種族,具有強烈的做戲的本能”等。
中國人愛要面子,已植根于整個民族之心,根深葉茂,滲透到社會的角角落落,從遙遠的歷史,到文明發(fā)達的今天,從官場到市井,到處都是大舞臺:從懵懂孩童,到青年,到老年,幾乎人人都是天才演員?;实?,最忌諱的是觸了“龍顏”。當官的,要是不喊他“大人”、“老爺”或者局長、處長甚至小股長等級別稱謂的,他們會很生氣,假如在名字排序或者安排會議、吃飯座位時,稍有紕漏,都會招惹他們勃然大怒,甚至會歇斯底里上綱上線地叫喊:這不是稱呼、排序問題,而是嚴重的政治問題。因為要面子,所以中國認識問題,辦事情,看重的是形式問題,而不是事實問題。譬如一個下屬指出領導寫錯了一個字,領導會認為下屬與他過不去,故意讓他丟面子出丑,于是記恨于心。
中國人喜要面子,激發(fā)、煉就了國人做戲的本能。類似歷史典故還不少,如“包青天”力陳正義,“棍打龍袍”;曹操以身作則,“割發(fā)代首”;劉備愛將如子,怒摔阿斗等,哪個不是赤裸裸的為面子而做戲?歷史上,像魏忠賢等善于逢場作戲,見風使舵的奸佞小人數(shù)不勝數(shù),像魏征、房玄齡這樣敢于諫言的官員卻寥若晨星。屈原投江,比干剖心,晁錯被斬,鄒陽入獄,蘇東坡遭貶,王安石罷相蓋因為不會做戲、性情過于率真而招惹禍端。即使在今天,敢于、樂于不做戲的人又有幾何?
中國人要面子,好做戲,是幾百年甚至幾千年煉就的,已形成民族的一種心理,一種品行!這個陋習不擯棄,我們當然活得虛偽、勞累,關鍵是,工作上的,尤其是官場的要面子、好做戲,卻會阻礙社會的文明、民主與法制進程、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
揭批國人的“瘡疤”,不是自我羞辱,而是為了尋找推進我們民族前進的助推器。魯迅說得好:“多有不自滿的人的種族,永遠前進,永遠有希望。多有只知責人不知責己反省的種族,禍哉禍哉!”
(摘自《雜文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