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兄打來長途,說他有兩位朋友辦了一份雜志,請他約些名人寫點有關(guān)廉政建設(shè)的文章,并說張潔、葉楠、曉聲等都寫了。有了那些名家談廉政,我就沒有什么話說了,因為我肯定同意他們的意見。不過,由于我呆在遠離北京的“老少邊窮”地區(qū),倒經(jīng)常能接觸到許多最普通的老百姓,不知怎的,也許我是井底之蛙,一提起“中國國情”、“中國特色”,我首先想到的就是他們,仿佛他們比東南沿海及中原大城市的人更能代表“國情”和“特色”。這些人,我也不能說是“群眾”。因為如果我把他們稱為“群眾”,他們的看法就成了“群眾意見”。這太嚴重、太政治化,我這篇短文承擔不起。想來想去,只好把我接觸的這批人叫做“土著”。
中國“土著”對于廉政的看法,的確與報刊雜志上登的觀點很不相同,也頗有趣。據(jù)我聽來,大致可分為這樣幾類:
一類,只注重看領(lǐng)導(dǎo)人或官員的個人生活作風(fēng),所謂“生活作風(fēng)”,因為土著們本身的生活就極簡單,所以也僅僅是看吃、穿兩項罷了。比如,這個官員平時吃得很清淡,只愛吃家鄉(xiāng)飯,最大的奢侈不過是來碗紅燒肉,穿的衣裳打著補丁,生平不愛錢,甚至手連錢都不碰,那么,這位領(lǐng)導(dǎo)人或官員即使把這地方治理得民窮財盡,冤獄遍地,土著們評論起他來都會一致稱贊;不管他辦了多少壞事,糟蹋浪費了多少人力物力,土著也認為他是“好心辦了錯事”不但會原諒他,而且仍十分崇敬,離任時或逝世后,還會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地對他依依不舍,萬分杯念。在土著的心里,“廉”和“政”是分開的。
把“廉”和“政”分開的另一種土著心態(tài)卻恰恰相反,只看“政”不顧“廉”。有個土著曾跟我說:“媽的!只要這個官兒把咱們的生活搞好,把經(jīng)濟搞上去,他坐啥‘奔馳’,哪怕他坐‘桑塔納’呢(這個土著以為‘桑塔納’比‘奔馳’高貴)!他要高興,咱們還愿意用八抬轎子天天抬著他去上班。至于玩女人嘛,咱們縣上至少有二十萬女人,他一天玩一個,一年也才三百六十五個,夠他玩的!”我瞠目以對,不知再和他說什么,因為他的頭腦里恐怕還沒有現(xiàn)代政治中“廉政”這一概念。
頭腦里沒有“廉政”概念的土著非常普遍。辦點事要請客送禮,和結(jié)婚過年時要招待親朋好友一樣成了風(fēng)俗習(xí)慣,已經(jīng)深入到民間。假如我持反對態(tài)度,定會遭他們的白眼,我倒變成不懂人情世故的人了。而他們對收禮的官員,內(nèi)心里也絕沒有一點蔑視,認為收了禮就是“受賄”,不收禮就是“清廉”。只是在官員收了禮卻不辦事的情況下,土著們才有點抱怨。你如不信,可看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的某些節(jié)目與所謂“法制文學(xué)”的某些文章,很多制造假藥、銷售偽劣商品的人和販賣婦女兒童的人,當記者問起他們“知不知道這是犯法”,不是很多犯人都回答“不知道”么?問起受害者,受害者也不知道受了害可以到什么地方去申訴,好些人還根本不知道自己受了害。這不由得常使我感嘆,我們國家是最最重視“政治學(xué)習(xí)”的,四十多年來全國花在有組織的“政治學(xué)習(xí)”上的時間和金錢,肯定超過全球其他國家的總和,但我們“學(xué)”的東西跑到哪里去了呢?我們“學(xué)”的是什么東西呢?“學(xué)”來“學(xué)”去,結(jié)果是全國有近四分之一的文盲和更多的法盲及科盲。
什么叫廉政?“不知道!”
其實,官員收了禮,是愿意給你辦事,不收禮,便是不準備給你辦事的表示,已是人人心中有數(shù)的了。有人說這種歪風(fēng)邪氣是改革開放后搞市場經(jīng)濟才出現(xiàn)的??墒峭林鴤儾贿@么看。追根溯源,這種現(xiàn)象還是至今仍有人留戀的“文化大革命”的產(chǎn)物,是“有權(quán)不用過期作廢”的余韻。至于說是不是“量變發(fā)展到質(zhì)變”了呢?請聽土著們的比較:一個土著說,“物價漲了嘛!這會兒的一萬塊錢,也就相當那會兒的一百塊錢。再說,現(xiàn)在找個XXX來跟管事兒的睡,總比把自己的老婆送去好吧!”土著們并不認為目前更糟,現(xiàn)在比過去還是有進步的。
更有甚者,很多土著不信任清廉的官員,而對不怎么清廉的官員反而感到親切。譬如,西北某中等城市有位市委書記,在任七八年,沒給自己的親屬子女解決過戶口,安排過職務(wù),雖然政績平平,但清廉可說是清廉的。離休后,土著們評論起他來卻說:“他連自己的親屬子女都不顧,還會顧咱們老百姓嗎?!”不錯,“齊家治國平天下”,他連自己的家都沒有“齊”,遑論“治國”?還有的土著用官員是否收禮來衡量這官員是不是“跟群眾打成一片”,“對群眾的態(tài)度”。有篇小小說寫的就是這個內(nèi)容:有位清廉的官員上任后一本正經(jīng),下屬見了敬而遠之,弄得他也很苦惱,一次他生了病,人們紛紛提了禮物去看他,而他也照單全收,這才把關(guān)系搞好起來??吹綀蠹埳系悄衬彻賳T拒收賄賂,有的還有確切的數(shù)字——“拒收二十一次,共三萬七千二百元!”土著們就對此大有懷疑:“每次賄賂給他的錢他都先數(shù)了再還給行賄者?”“他怎么不把行賄者當場抓起來交給公檢法處理,以致人們一次次地向他行賄?”“這三萬多是他報的,還有沒報的呢?”等等。有個較為富裕的土著個體戶跟我聊天說:“我一聽見‘廉政’就害怕!”我奇怪地問,廉政對你只有好處,那是針對干部的又不是針對你的,你怕什么?他說:“干部不廉政,我花些錢還能辦成事,一廉政,干部不收禮了,可也不辦事了,對于咱們個體戶來說,真是得不償失。其實我要辦的事也都是在法律允許范圍內(nèi)的,又不是犯法的。我只求辦得快一點,順當一點而已?!薄皟珊ο鄼?quán)取其輕”,不清廉似乎倒能提高辦事政率,這種現(xiàn)象怎么解釋?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我自以為有點政治常識,也跑過外國,領(lǐng)略過些許現(xiàn)代國家的行政規(guī)范和風(fēng)土人情,但面對土著們這種深入骨髓的習(xí)慣,我也不知如何“教育”是好。有時想,這就是“中國特色”和“國情”吧,不如隨大流圖個順利,逆潮流而動必然四處碰壁;有時想,要在中國解決廉政問題及樹立廉政的觀念,恐怕還要從更深層處著手吧。
(摘自《中外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