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后進國家來講,如何向榜樣學習,是個非常重要的事情,也是一個容易被誤導的事情
近代以來,中國作為一個后進國家,就處于一個持續(xù)不斷的“找榜樣”的過程中。越是往前追溯,我們就越會發(fā)現(xiàn),中國“找榜樣”受到了歷史、傳統(tǒng)等諸多方面的限制,它又是一個自上而下的過程。榜樣選好了,大家就照著這個榜樣做事,實際上這會導致一些非常嚴重的后果,雖然當時選榜樣的時候,用心往往是好的。
從中國最早決定要維新開始,就始終對于選什么樣的榜樣有著很沉重的負擔。在這一點上,日本和中國非常不一樣。日本在歷史上從來沒有像中國一樣成為大文明的中心。從一開始啟蒙的時候,日本就有很清楚的樣板,就是當時的唐朝。選這個樣板,日本一點也沒有選錯,因為當時的技術條件使日本不可能看到地球上的第二個文明中心,希臘和羅馬。等到西風東漸的時候,英國海軍不遠萬里跑到東亞來,一下子把清朝這個龐大的帝國打敗了。對于日本來講,它沒有任何負擔,重新選擇樣板也沒有任何痛苦,所以馬上就“脫亞入歐”,拋棄中國的老樣板,學習西歐新樣板。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日本敗給了美國,它又第三次選擇了新的樣板。日本整個歷史上最重大的三次轉變可以歸功于它選對了樣板,轉變的時候也沒有感情上的負擔。但中國不一樣,中國在被英國打敗前,從來沒有考慮過還有其他的樣板。從鴉片戰(zhàn)爭開始,中國才開始找樣板,但中國找樣板不像日本一樣干凈利落,從心理上拋不開歷史負擔,這也造成了中國往往不清楚應該向樣板學什么。
鴉片戰(zhàn)爭以后,中國也試圖以英國為樣板。
但我們派的人是學人家的“兵”,學人家的“兵”為什么強,而日本派的人是學人家的制度,比如國民教育、郵局、銀行、交通,這些都是國家工業(yè)化過程中的基本建設。他說“兵乃末也”,我們把本末搞顛倒了。這是中國一個很慘痛的教訓。當時俾斯麥也曾評論說,日本到歐洲來學習的人都是問我們“怎么做”,但大清王朝派到歐洲來的人都是一家一家地買東西,買炮彈、買船,比較價格,看哪家更便宜。俾斯麥因此得出結論,僅僅從這一點看,人們就可以預知,再過幾十年,日本將是亞洲的首強。可見,對于后進國家來講,找什么樣的榜樣,如何向榜樣學習,是個非常重要的事情,也是一個容易被誤導的事情。
我們不能把學習榜樣這件大事變成單線思維,排他性的,如果這樣,時間越長危害越大,就越得不償失
中國轉向學美國,是從改革開放之初就開始的。鄧小平之所以把對美國開放看作是中國對外開放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因為看到了中美關系的重要性,看到了美國當時在全球格局中的地位。此外,還有一個事實值得一提:華人天生適合做市場經濟,二戰(zhàn)結束以后,所有和美國結盟的華人社會都發(fā)展起來了,比如新加坡、臺灣、香港。因此,從改革開放開始,中國從上到下都把美國看作主要的樣板,我們對這個樣板的積極作用必須承認。
但是,在改革開放中,越來越多的人體會到,中國若把學習的來源過多鎖定在美國身上是不合適的。
在美國政治學中有一個概念,就是“美國例外”。因為在全世界主要國家中,很少有像美國那樣發(fā)展起來的國家,它的發(fā)展條件不具有普遍性。這體現(xiàn)在三點上:第一,當初歐洲的移民離開母國,一定是選擇到地廣人稀的地方去,這就決定了美國人均資源的優(yōu)勢。第二,在美洲大陸,當歐洲移民到來時,這里并沒有什么歷朝歷代固結下來的沉重遺產(印第安人很快被抹掉了)。在很多國家,歷史遺產往往是阻礙變革和進步的障礙,這一代人要變革,還要考慮上一代,上上一代。這也是為什么當年魯迅會說:在中國,你就是在房子上開一個窗戶,大家都不會允許。第三,當歐洲移民來到美洲大陸時,他們的母國就是當時世界上最發(fā)達的國家,因此他們帶來的也是世界上最先進的經驗和技術。
中國在這幾個方面與美國存在基本的不同。因此,中國的發(fā)展要尋找榜樣,一定要是多元的榜樣。即便我們第一個找的榜樣是正確的,也不能把學習的榜樣變成單一的、排他的,如果這樣,時間越長危害就越大,就越得不償失。在50年代初,我們自上而下地學習蘇聯(lián),這其中并不是沒有合理因素,但一旦走向極端,完全照搬蘇聯(lián)模式,負面影響就大大超過了受益,我們費了很大力氣后才扭轉過來。今年是改革開放30周年,我們千萬不能忘記這個教訓。
歐洲有些地方比我們的人口密度還要大,但是它們能把自己的家園建設得使你有天人合一的感覺,這就值得我們研究和借鑒
美國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最強大的也一定是最吸引人注意的。美國的強大不僅表現(xiàn)在軍事力量上,還表現(xiàn)在它的大眾文化上。大眾文化和精英文化的根本區(qū)別就是,精英文化無論多么優(yōu)秀,影響的人總是不多,但大眾文化易于被人理解和模仿,影響面則要大得多,可以是幾億人,甚至是幾十億人。比美國文化更精英的文化有很多,但美國文化的影響力卻無人能及。正因為這樣,如今在中國無論是學者、官員還是老百姓,一說起國外如何如何,就總會先想到美國。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更需要保持頭腦的清醒。即使美國是世界第一大國,其他國家也有很多好經驗。剛剛提到,中國的人口密度和美國無法相比。但在歐洲,人口密度最高的國家之一是荷蘭,每平方公里超過340人,還有英國、比利時和盧森堡,這些地方人口密集,但是它們能把自己的家園建設得使你開車、步行的時候感覺到天人合一,這就值得我們研究和借鑒。
任何國家都不能成為中國唯一的榜樣
中國學習的榜樣必須是多元的,至少可以從一些方面改變我們對美國榜樣的過度傾斜。日本當初向歐洲學習,就建立在清晰的判斷之上,比如,日本的海軍效仿的是英國,陸軍學的卻是德國;大學教育效仿的是英國,而中小學教育則向法國學習。這種對學習榜樣的判斷和取舍是很聰明的做法,值得我們學習。在取舍的過程中,學界和傳媒尤其要起到好的引導作用。
美國在某些方面值得中國學習,但不應是中國唯一的榜樣,事實上,任何國家都不能成為中國唯一的榜樣。中國太大了,這就決定了中國和任何國家都可以找到相似性和不相似性。在一定的階段,我們有優(yōu)先學習的對象,但我們不能把其他的對象從視野里排除掉,一旦錯誤發(fā)生,扭轉的代價是很高的。(摘自《環(huán)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