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四川、江蘇、云南、重慶、吉林等地在官員選任上進行了“公推公選”、“公推直選”、“兩推一選”等改革試點。2008年初春的中國,人們從更具競爭的選拔方式、更大規(guī)模的選拔數(shù)量、更加重要的選拔崗位中,可以明顯感受到官員選任中的民主氣息隨之更濃。
從電視PK的“擂臺”勝出,到走馬上任江蘇省南京市藥監(jiān)局局長,胡萬進的崗位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這位原南京市衛(wèi)生局副局長的成功晉級也被外界標記為承載著特殊的意義:作為非中共人士,胡萬進是通過公推公選、差額票決方式產生的南京歷史上首個市政府組成部門正職。
如今,與胡萬進一道經過電視直播答辯PK競爭的其他3位新任局長,也都已經在各自崗位上開始履新。如果視線再往遠處延伸,不久前北京市朝陽區(qū)發(fā)布公告,面向全市大規(guī)模公開選拔22名副處級領導干部,也吸引了數(shù)百名才俊報名“比武”;而3月18日,廣西拿出48個廳、處級領導職位和國有企業(yè)經營管理者職位,面向全國公開選拔,則讓各地英才為之心動……
2008年初春的中國,人們從更具競爭的選拔方式、更大規(guī)模的選拔數(shù)量、更加重要的選拔崗位中,可以明顯感受到官員選任中的民主氣息隨之更濃。
“英雄帖”吸引大批人才
前不久,云南省昆明市面向全國發(fā)出公告:公開選拔100名30歲以下的優(yōu)秀人才到縣(市)區(qū)或開發(fā)區(qū)、市屬相關部門擔任助理職務,并作為縣級后備干部培養(yǎng)鍛煉?!坝⑿厶币话l(fā),吸引了1308人前來筆試,參考人數(shù)與實際選拔人數(shù)比例達13∶1,其中包括58名“海歸”人士。
最近一段時間,各地公開選拔官員的消息接連不斷。在選拔的具體制度設計與實踐操作上,各地各有特點。今年2月,南京市正式啟動對新一屆市政府全部47名組成人員的“公推公選”工作,首次采取電視和網絡視頻直播的方式,公開推選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市藥監(jiān)局、市旅游局和市級機關管理局4個局長人選。約有20多萬人收看了這場直播。此舉在很多人看來,“在公開和透明上具備了開創(chuàng)性意義”。
四川達州市面向社會進行公開選拔領導干部有一條“鐵律”——“資格審查+筆試+面試+心理素質測試+試用期+考核+予以正式任職”。達州市委常委、組織部長楊天宗說,僅靠考試還不能完全識別人才,還得給予一定時間試用并全面考核,這樣選拔出來的干部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公選”,“就是要用那些站起能說、坐下能寫、彎腰能干,能開拓創(chuàng)新、能組織協(xié)調、能獨當一面,實績突出,群眾公認的領導干部?!睘榱舜_保公選工作公開、公平、公正,特別在答辯環(huán)節(jié)中,達州采取“大評委”的方式,至少由50名來自不同領域的同志組成一個評委組,紀檢部門全程監(jiān)督,保證工作環(huán)節(jié)的公正性。
“公選”走群眾路線
2002年中央頒布的《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明確規(guī)定,公開選拔、競爭上崗主要適用于選拔任用地方黨委、政府工作部門的領導成員或者其人選,黨政機關內設機構的領導成員或者其人選,以及其他適于公開選拔、競爭上崗的領導職務。公開選拔面向社會進行,而競爭上崗在本單位或者本系統(tǒng)內部進行。
中央及各地在選人用人上進一步擴大民主、引進競爭的機制,獲得了社會的廣泛贊同。如今,公開選拔、競爭上崗已成為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全國各省區(qū)市和中央國家機關廣泛推行。目前,公開選拔的干部在同期新提拔干部中所占比例逐步提高,選拔職位中重要部門和正職領導職位也逐步增加。統(tǒng)計資料顯示,2003年到2006年,全國共公開選拔黨政領導干部1.5萬余人,其中廳局級390余人,縣處級3800余人;通過競爭上崗擔任領導職務的干部共20余萬人,其中廳局級500多人,縣處級2.8萬人。
如何更民主科學地改進選拔方式也在積極的探索之中。有的地方探索廳處級聯(lián)考、分類選拔的方式改進和完善公開選拔工作,即省(區(qū)、市)、市(地)聯(lián)合公選廳、處級領導干部,統(tǒng)一發(fā)布信息、統(tǒng)一組織報名、統(tǒng)一考試閱卷,統(tǒng)一公布結果,規(guī)范了操作,整合了資源,降低了成本。還有些單位實行了“缺位必競”,有的實行跨部門競爭上崗,促進了黨政機關之間的干部交流和人才資源的優(yōu)化配置。
競爭選官仍需探索
“競爭帶來活力,競爭激發(fā)動力?!鄙轿魇∥N?、組織部長任澤民表示,提高選人用人公信度,就是要打破論資排輩、平衡照顧的傳統(tǒng)觀念。山西出臺實施了《山西省公開選拔黨政領導干部工作辦法》,明確提出今后每年新提拔的副廳級領導干部,公開選拔的都要占到1/3以上。
“公選逗硬又科學,公選出來的領導干部說得起硬扎話,大家心服口服!”四川渠縣中學高級教師周文德對“公選”的效果直豎大拇指。
人們注意到,隨著2004年《公開選拔黨政領導干部工作暫行規(guī)定》、《黨政機關競爭上崗工作暫行規(guī)定》等“5+1”法規(guī)性文件出臺,黨政干部選拔任用制度的改革成果和實踐經驗被及時用制度鞏固下來。這也成為近年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一個鮮明特點。
事實上,除了“公選”、“競崗”之外,近年來各地接連推出一系列進一步擴大民主、引進競爭機制的新舉措:
——民主推薦、民主測評成為干部選拔任用的必經程序和基礎環(huán)節(jié),考察預告、任職前公示、試用期和黨的地方委員會全體會議無記名投票表決重要干部等制度全面推行。
——在地方領導班子換屆中,對新一屆領導班子人選進行全額定向民主推薦,對擬提拔人選在會議投票推薦的基礎上還進行了差額二次推薦,實行了差額考察。
……
競爭性官員選任方式從試點到推廣,從鄉(xiāng)鎮(zhèn)層級擴大到縣市層級,從部分干部職位擴大到地方政府的全部組成人員,從在一定范圍內公開選拔擴大到電視、網絡“直播競選”……這一鏡頭生動見證了我國官員選任方式更加民主的堅實步伐。
“任何制度都有一個完善的過程,競爭性擇優(yōu)選任官員方式仍處在探索過程中?!敝醒朦h校教授張榮臣表示,實踐中,公選職位的“熱”與“冷”,參選“門檻”的“高”與“低”,考試中的“分”與“能”,考察結果的“真”與“假”等問題,也需要進一步研究解決。
南京市委常委、組織部長王奇表示,電視直播演講答辯是一個亮點,今后要完善競爭方式,演講主題要更加突出工作中的熱點、難點和老百姓關心的問題;公推公選解決干部怎么“上”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加強干部履職后的考核監(jiān)督;對競職承諾進行跟蹤考核,完善配套措施,督促干部不僅會說,還要會做,還要做得更好。
(摘自《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