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地震災區(qū)災后重建階段,要更加重視信息公開透明,把握好信息公開工作中的幾個問題,確保重建工作有力有序有效進行。
[關鍵詞]災后重建; 信息公開
[中圖分類號]D632,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1962(2008)21—0019—02
“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作為重大突發(fā)性公共事件,在給人民生命財產造成特大損失、人們心理造成巨大創(chuàng)傷的同時,又給年輕的人民共和國創(chuàng)造了巨大的精神財富。其中,信息前所未有的及時迅速、公開透明,形成了舉國上下抗震救災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的良好局面,從而開創(chuàng)了新中國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成功范例。
現在地震災區(qū)已經全面進入到災后重建階段。筆者認為,在災后重建階段,要更加重視信息公開透明,確保重建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展開。
一、災后重建仍然需要信息公開
首先,災后重建的一整套科學規(guī)劃需要信息公開。救災要急重建要緩,這是國際上災后重建的重要成功經驗。大災之后有海量信息需要搜集整理,諸如地質地貌、基礎設施、人口、住房、就業(yè)、經濟文化等等重要數據都需要一一清楚??茖W規(guī)劃要考慮的要素極多,特別是方方面面的利益訴求,會十分集中地表現出來。因此要讓各種意見充分而公開地得以表達,專家的不同意見和災民的不同訴求都應得到充分的尊重,必須倚重信息公開渠道。國家的總體規(guī)劃通過公開征求意見,開了一個好頭。在這個總規(guī)劃之下,還將有一系列規(guī)劃陸續(xù)出臺。要更加注重對與人民利益更直接相關規(guī)劃的信息公開。目前,在災區(qū)的一些地方,規(guī)劃急于求成、忽視房屋受損群眾的利益、欲借受災之機壓低城市改造成本等情況已有顯現。為了保證災后重建規(guī)劃的權威性,保證它的社會認同進而不被朝令夕改,得到有力遵循。那么,所有信息必須公開而且是通過大眾媒體加以公開是必經的環(huán)節(jié)。
其次,重建心靈家園需要信息公開。受災群眾的心理治療和重建信心是一項重要任務。政府的善意和民間的呼聲要取得共鳴,需要搭建多種信息溝通的平臺。要讓災民在全程參與災后重建計劃過程中自由表達意見、樹立創(chuàng)業(yè)信心。媒體應真實反映他們的艱辛與奮爭,真實表達他們的訴求,繼續(xù)爭取社會的同情和理解,而不僅僅是描繪美好未來,給他們以華而不實的虛幻。
再次,災后重建全過程需要信息公開。根據規(guī)劃,災后重建大致需用三年左右時間完成“家家有房住、戶戶有就業(yè)、人人有保障、設施有提高、經濟有發(fā)展、生態(tài)有改善的新家園”的目標,基本生活條件和經濟發(fā)展水平達到或超過災前水平。這是一個必須經過艱苦努力才能實現的宏大目標。有力、有序、有效進行災后重建是需要全過程信息公開的。通過信息公開,行使公民的基本權利,將有助于培養(yǎng)災民的自主、自強意識,增強社會凝聚力。
最后,災后重建中的輿論監(jiān)督需要信息公開。信息公開是現代政治文明的表現,政府信息公開透明有百利而無一害??拐鹁葹闹幸粭l重要的成功經驗,就是物資資金的監(jiān)督非常到位。這之中,除了紀檢監(jiān)察組織的適時跟進外,信息的公開透明和媒體的全程跟蹤,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相信人們對記者招待會上關于救災帳篷流向市面的追詢還記憶猶新,試想,以這樣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方式,去追討災后重建上萬億的巨額資金的每一筆使用情況,人們還會不放心資金的可能會被貪污或浪費嗎?可惜,從目前的情況看,資金、物資,乃至大大小小的工程,又回復到災前封閉半封閉的狀態(tài),這不能不使人深感憂慮。
二、信息公開有助于災后重建
第一,信息公開有助于受災群眾樹立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自主、自立、自強是現代社會公民的基質,災后重建首先是災區(qū)人民自己的事情。但在單通道傳播的語境下,常見的宣傳所顯露的宏大敘事總使老百姓覺得政府無所不能,動人的期許后果很容易是中國災民處處依靠政府的常見心態(tài)。允許媒體實事求是地進行災區(qū)報道,把事實的真相告訴人們,讓人們誠服于事實,辨明事理、明確是非。在知情權的行使中樹立起主人翁責任感,從而做到自主、自立、自強,是群眾進行自我教育的好辦法。歷史證明,信息屏蔽與臣民的依賴順從、不負責任是一枚硬幣的兩面。信息公開可以幫助災區(qū)群眾成為災后重建的主體,有利于災后重建的偉力在民間孕育和激發(fā),保障災后重建有力、有序、有效地進行。信息公開失去的只是某些官員虛偽的面子,而獲得的是人民群眾的主體力量。
第二,信息公開有助于舉全國之力支援災后重建。汶川地震的災后重建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的援建工程,資金總需求約為一萬億。我們很難想象,巨額的資金籌集離開了信息公開將會怎么進行。僅說援建方出資出力出智慧的巨大投入,那都是當地人民的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凝結,他們有權知道這些本該施用于他們的財富在災區(qū)是怎么去使用的?使用的效果到底怎么樣?信息公開會有助于財富的創(chuàng)造者看到他所希望的情形在災區(qū)逐步呈現。信息公開做好了,是對援建方人民的慰藉,也將進一步增強他們的支援的力量和信心。
第三,信息公開有助于回饋國際社會的普遍關注。汶川地震震驚世界,為此我們得到了國際社會普遍的同情關心與人道主義的救援。但也總有一些對中國持有偏見的西方媒體,趁著機會說三道四。抗震救災如此,災后重建也不例外。災后重建信息公開,一方面仍然是我們回饋國際社會普遍關注的好方式;另一方面也是我們回答西方不懷好意人士的有力武器。汶川地震災后重建舉世矚目,其中市場機制的首次運用,對口支援更是具有中國特色。信息公開已使抗震救災的生動事實向世界昭示,當今中國以生命價值為國家最高價值;災后重建信息公開也必將說明,增進人民的福祉是人民中國的最終依歸。
三、災后重建信息公開應把握好的幾個問題
一要著眼于災區(qū)的社會穩(wěn)定,做到幫忙不添亂,營造災后重建的好環(huán)境。社會轉型本來各種矛盾就較多,突遇大災平添新的矛盾更使一些問題變得復雜尖銳。信息公開要著眼于引導疏通、緩解矛盾。如校舍坍塌的問責一度成為十分尖銳敏感的問題,采取一概封殺或純粹的曝光,事實證明并未有效化解矛盾,反而引起各種猜測與積怨。有效的方法是寓疏導于信息公開之中,組織各方面專家公開討論,陳訴在這個長長的錯綜復雜因果鏈中,我們目前僅能就有證據的貪污受賄或玩忽職守進行追責。要相信在信息公開的引導中絕大多數災民的理性會占據上風。所以,問題的關鍵在于怎么科學的公開信息,鼓勵向前看,亡羊補牢。而那種瞞而不報杜絕反思的辦法,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政府無公信。在這種情況下即使進行一定的經濟補償,往往也得不償失,維護穩(wěn)定的成本很高。
二要著眼于平復災民的心理創(chuàng)傷,做到人性關懷,著力培育正常的社會心態(tài)。心理重建、重拾信心是災后重建的首要任務。要認識到短期的心理輔導干預盡管必須,但畢竟只是暫時的。信息公開要正視災民心理機制脆弱,比較容易受刺激的特點,媒體不能過多地讓他們沉湎于災前生活的回顧,放大眼前的困難,要人情人理地看到美好的未來。當然許多話題要讓他們自身去加以討論。如在某種單通道宣傳語境下,面對困難,一些人存在等、靠、要無所作為的依賴傾向,甚至有人還誤解社會的愛心,存在受災即是功臣的錯誤感覺,向援助方提出不合理要求等等。我們的信息公開要采取他們比較容易接受的方式,承認災后重建的主體地位,恢復常態(tài)心理,以平常之心創(chuàng)造新的生活。
三要著眼于突出民生為本。有喜多報、有憂也報,做到政府透明。發(fā)揮好媒體的多重功能。災后重建工作千頭萬緒,恢復民生最為重要。受災群眾的衣食住行,就業(yè)、就學、就醫(yī)乃至社會保障,從災民特別是農民的相對剝奪性需求到發(fā)展期望性需求來看,這都是他們最關心最迫切需要逐步解決的。信息公開的這方面內容是他們的關注點,要實時把取得的每一個重建成果公之于眾,讓災民和全社會都受到鼓舞、分享喜悅;同時也應該把遇到的暫時困難如實公開,理解政府也有的苦衷,尋找解決困難的辦法,提高戰(zhàn)勝困難的勇氣。同時還要廣開言路,讓他們在媒體上公開表達訴求,增強愛心幫扶的針對性等等。
綜上所述,災后重建與信息公開都是富有挑戰(zhàn)性的課題。面對災區(qū)重建美好家園的目標,筆者希望,政府、媒體和民眾都能有這樣的共識:獲致這一目標,有許多因素需要借助,而輿論和包括信息公開在內的“軟實力”同資金物力等“硬實力”一樣,都是不可或缺的。
(作者單位:成都日報)
責任編輯 史小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