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將是中國經濟最困難的一年,如何準確把握其中的核心因素,施之以對應的有效政策,對于保證我國經濟長期持續(xù)快速增長、促進社會和諧發(fā)展,具有重要作用。從當前通貨膨脹形勢,當前的貨幣政策、效果及其面臨的挑戰(zhàn)等方面,展開了討論。
關鍵詞:宏觀調控;通貨膨脹;貨幣政策
中圖分類號:F820.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8)13-0050-02
一、關于通貨膨脹的現狀與看法
弗里得曼說過:“通貨膨脹歸根結底是一種貨幣現象”。他認為, 在短期內貨幣增加既可以引起物價上漲,也可以引起產量增加,只是在長期內,貨幣增加才全部反映在物價上漲上。這也意味著短期內貨幣是非中性的,長期內貨幣是中性的。
李揚認為,針對中國目前的通貨膨脹,宏觀調控應當有一個科學的、統(tǒng)一的、穩(wěn)定的分析框架。即我們應當重申宏觀經濟平衡的基本恒等式——儲蓄=投資+凈出口。不同的研究者、不同的部門在探討宏觀調控這個問題的時候,概念并不統(tǒng)一。問題的關鍵在于,論及宏觀經濟平衡,我們必須認識到:投資只是社會總需求的一個部分;它是否適當,首先要看總供求是否平衡。換言之,關于投資率的高低問題,如果不在宏觀的總平衡框架中去分析,可能失之片面。與此相同的還有出口問題?,F在很多學者都說出口太多,順差太大,進而造成了外匯儲備增長過快[1]。這些都是確實的,但是,出口也只是總需求的一個部分,它是否適當,還是應當納入宏觀經濟總的平衡大框架中來分析,才能正確判斷。
2007年3月以來,受豬肉、食用油等食品漲價的影響,我國CPI漲幅連續(xù)9個月超過3% 的警戒線,其中有4個月超過6%,前11個月累計同比上漲4.6%。12月份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把防止經濟增長由偏快轉為過熱、防止價格由結構性上漲演變?yōu)槊黠@通貨膨脹作為當前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
從那時起,中國開始了從緊的宏觀政策,應該說相當“緊”的貨幣政策了,十次提高了準備金率,五次加息,今年又加了一次;然后又發(fā)了大量的央票,對沖了大量的基礎貨幣;接著又不斷地再提高匯率,在去年的第四季度又實行了對貸款的窗口指導,用額度的這種指導來調整整個貸款的增長。
到底是什么樣的一種情況使得我國政府如此大動干戈?要探尋實施從緊貨幣政策的“抓手”,恐怕就需要深入分析那些促使2008年貨幣政策從緊的因素。
首先,物價上漲。統(tǒng)計部門的物價數據顯示,此輪物價上漲,主要歸因于食品價格的飆升。對于這種來自實體領域和供給面的沖擊,既不能在貨幣面上找到原因,也很難從貨幣政策方面找到對策。畢竟對于豬肉,貨幣供應的增減、利率水平的高低,是很難影響到農民的養(yǎng)豬意愿和豬疾病的。其次,投資增長率持續(xù)高位。據研究顯示,就支持投資的儲蓄而言,居民儲蓄占比在下降,而企業(yè)儲蓄的占比和政府儲蓄則已提高到占總儲蓄相當大的程度。這使得社會投資離開了銀行體系而獲得了長期且穩(wěn)定的支持。從而欲通過管住“信貸閘門”來抑制高投資,已經逐漸失去了得以實施的基礎。再次,房地產價格的持續(xù)上漲。分析中國房價變動的因素便不難看到,存在重大缺陷的土地轉讓制度、不合理的房地產開發(fā)制度、扭曲的房地產市場的微觀結構等等,構成推動房價上漲的主要因素[3]。最后,股市“泡沫”。股票市場一向以相當夸張的漲跌運動來支持國民經濟發(fā)展的。2007的火紅與現在的大跌形成鮮明的對比。但是無論漲跌,證券市場對國民經濟的發(fā)展都有一定的放大及削弱的乘數效應。
雖然在人民幣升值、流動性過剩及天災的及以上所述的大背景下, 中國物價上漲的壓力將長期存在,但是這是所有國家在經濟高速發(fā)展中不可以避免的一種經濟現象。所以,至少在目前來看,中國并不存在大幅度上漲的條件和基礎,但是,中國也將不可避免地出現短期的全面通脹。主要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幾種情況:
1.從物價看, 雖然,目前存在全球性的“糧慌”,但是由于我國的糧食生產穩(wěn)定增長,可使糧食價格在未來保持基本穩(wěn)定,使肉、禽、蛋的生產成本保持基本穩(wěn)定, 畜牧業(yè)產品價格并沒有持續(xù)大幅度增加的成本動力。肉價上漲對物價的影響,短期內雖然比較突出,但并不具有長期的持續(xù)性,對物價總水平的影響也將遠遠不及糧價的上漲。但是,由于今年初的雨雪冰凍災害及“5·12”的四川大地震的影響,對今年的通貨膨脹形成一定的壓力,至少災后重建工作中,所需物品的物價只可能高漲,不可能再下降,同時給中國的GDP的增長率在短期產生巨大的影響,以致現在物價水平與2004年相比,存在太多的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有相當大的可能導致我國的通貨膨脹的形成。
2.從貨幣看, 按經濟學的一般定義,通貨膨脹是指流通中的貨幣量超過實際需要量所引起的物價上漲現象。物價上漲從本質上看是一種貨幣現象,而且貨幣供應過多對物價上漲的作用,具有明顯的“時滯性”。通過研究,我們發(fā)現 M1 對 CPI、尤其是 CPI 中食品價格的上漲具有相當高的先導指向性作用。從2004 年的 M1 與 CPI 及 CPI 中食品價格的相關系數作類似的推算,今年在9月出現 CPI 同比的高點的可能性最大。2007年的金融證券市場的過度火熱,也是通貨膨脹的一個重要因素,過于盲目性的投資不僅無益于GDP的增長反而起到負作用,金融市場的過熱起到了類似于銀行的乘數效應,使得經濟由偏快向過熱過渡,導致經濟結構的失衡,物價由結構性上漲轉向通貨膨脹。
3.從CPI及經濟結構上看,目前的CPI上漲仍屬于結構性上漲,但結構性上漲并非是否定物價上漲,同時還有著向全面性上漲的趨勢。在本質上,物價的結構性變化是市場經濟運行的必然規(guī)律。目前中國經濟正處于結構調整之中,在工業(yè)化和城鎮(zhèn)化加速進程中,價格的結構性變化應該是常態(tài),農產品等一些產品的價格仍會逐步上升。經濟結構失衡與經濟增長過快所導致物價結構上漲,必然會最終驅動全面物價上漲。
總而言之,目前中國物價只是結構性上漲,但是由上述原因綜合可推,我國將出現短期性的、全面性的通貨膨脹。
二、貨幣政策效果及其面臨的挑戰(zhàn)
上面筆者說過,針對當前的宏觀形勢,我國當局采取了一列的從緊的貨幣政策,到底這些政策效果如何呢?
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歷過多次通貨膨脹,分別發(fā)生在1980年(6.0)、1984—1985年(8.8)、1987—1989年(18.5)、1993—1995年(24.1) 及2004 年(3.9) [5]。產生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過程中的價格改革;二是由于經濟過熱、特別是投資過熱所帶來的過度需求。
2007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從緊貨幣政策還不存在二者之間的權衡,因為在當時“兩防”(防通脹、防過熱)實際上等于“一防”,防住了過熱,全面通貨膨脹也就不會爆發(fā)。經濟增長與通貨膨脹這兩個目標是一致的。但由于次貸危機的蔓延,對全球增長特別是美國增長的悲觀,全球性的“糧慌”,再加上中國自身的冰凍雪災天氣及四川大地震的影響,以及對奧運會后經濟可能下滑的擔心,在這些情況下,如何把握貨幣政策的從緊力度,成為考驗央行調控政策藝術的重要內容。
當前中國與美國處在完全不同的周期階段:中國經濟過熱,美國經濟偏冷;中國面臨流動性過多,美國面臨流動性不足;中國對通脹的擔心超過對經濟下滑的擔心,美國對經濟衰退的擔心超過對通脹的擔心。美聯(lián)儲不斷減息以防止經濟陷入衰退,人民銀行則通過加息來抑制過熱與通脹,在利率等價之下,這樣就導致中美“利率倒掛”,從而引致大量熱錢流入國內。在目前匯率彈性不足以及對沖不完全的制度下,會形成外匯占款的大量增加,加劇流動性過剩局面,從而推升通貨膨脹水平。
面對現階段極其復雜的中國經濟,同以前治理通貨膨脹時的貨幣政策調控效果相比,貨幣政策效果有日漸衰退之勢。其主要因素為:首先,當前的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及增長中出現的問題,是一系列高度復雜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改革的不斷深入、人口結構的變動、長期的高儲蓄、全球化的深入發(fā)展、世界經濟長周期的影響等等“風云際會”,綜合決定了中國經濟運行的當前態(tài)勢。面對這樣一些主要根源于實體經濟領域的長期因素,寄望于貨幣政策這種著眼于短期、且主要在短期內發(fā)揮作用的政策體系來產生重大影響,是不切實際的。其次,貨幣政策要發(fā)揮預期的作用,決定于同其他宏觀經濟政策的配合程度。在中國,舉凡財政政策、計劃政策、貿易政策、改革措施等等,都處于不斷調整過程之中。不配合、不協(xié)調的現象在所難免。最后,貨幣政策自身也需要改進[2]。隨著經濟的增長,隨著經濟對外開放程度不斷加深,金融市場滲透的領域逐步擴大,貨幣政策實施的環(huán)境發(fā)生了根本性變化,從而造成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發(fā)生了重大變化。這些變化,都使得我們目前以調控貨幣供應量為主的貨幣政策范式逐漸失去了有效發(fā)揮作用的條件,面臨著越來越大的挑戰(zhàn)。這種挑戰(zhàn)主要表現在如下三個方面[1]:一是貨幣供應量的“可測性”和“可控性”逐步降低。雖然央行在控制基礎貨幣供應方面日趨嫻熟且成效顯著,但貨幣供應量的計劃指標與實際達到的指標之間的差異有增大之勢。二是貨幣供應量與GDP以及物價水平走勢的“相關性”降低,以至于即便對貨幣供應量實施了有效控制亦難以實現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三是資本市場的開放度、服務對象應進一步調整。監(jiān)管當局應盡職盡責,發(fā)揮廣大企業(yè)、金融機構和居民的主觀能動性,著實依靠市場機制來發(fā)展[4]。同時,資本市場應當致力于服務實體經濟,增強金融貨幣政策等與實體經濟的關聯(lián)性。
參考文獻:
[1] 李揚.當前宏觀經濟調控的幾個問題[J].財經問題研究,2007,(9).
[2] 李揚.完善有效實施從緊貨幣政策的體制機制[J].中國金融,2008,(1).
[3] 陳彥斌.中國當前通貨膨脹形成原因經驗研究:2003-2007[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8,(2).
[4] 張曉晶.當前通貨膨脹形勢與貨幣政策的挑戰(zhàn)[J].中國金融,2008,(6).
[5] 劉自敏.我國歷次通貨膨脹的比較分析[J].董事會,2008,(1).
[責任編輯吳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