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學新課程標準》指出:在科學教育過程中,應重視科學課程本身所蘊含的德育要素,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以及科學思想、科學精神的教育,與其他課程及各教育環(huán)節(jié)一起,共同為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奠定基礎。
中國科學院院士楊叔子提出:“人文為科學導向,科學為人文奠基。”科學文化中含有人文文化,人文文化中含有科學文化??茖W教育與人文教育的脫離將帶來的弊端是:科學技術將不是造福人類而是帶來危害;科學發(fā)展將不是有利于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發(fā)展,而是造成新的矛盾和沖突;脫離人文精神的科學教育不利于高素質人的培養(yǎng);會出現(xiàn)有知識而無文化的現(xiàn)象??茖W文化與人文文化交融,將有利于形成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的關系。
詩詞是一種主情的文學體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練,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用豐富的想象、富有節(jié)奏感、韻律美的語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來抒發(fā)思想情感。詩歌是有節(jié)奏、有韻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種語言藝術形式。應用在科學教學上,能很好地提高學生素質,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體現(xiàn)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的交融。
詩詞在科學教學中有以下幾個方面的應用。
1 引入課題
引入課題的作用在于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引起學生的興趣,明確學習目的、要求,為學好新知識創(chuàng)造良好的前提。
有效地引入新課,是課堂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新課的開始,教師用貼切而精煉的語言,正確、巧妙地引入新課,可以激發(fā)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引起他們的濃厚興趣。興趣是認識某種事物或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和動力則進行教育的有利因互,對鼓舞學生獲得知識、發(fā)展智能都是有用的。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望,能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情緒,產生堅韌的毅力,表現(xiàn)出高昂的探索精神,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學生如果有了求知欲望和學習興趣,便會產生一種廢寢忘食的學習積極性和百折不撓的意志力。
在空氣的教學中,用蘇軾的《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币胝n題,說明由于我們長期處于空氣中,而感覺不到空氣的存在。讓學生愉快而主動地探究空氣證明存在的方法,為接下去的教學活動做好充分的準備。
在關于地球形狀的教學中,用李白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币胝n題,讓學生思考,為什么會有“孤帆遠影碧空盡”?
2 創(chuàng)設情境
新課程從以人為本、回歸生活、注重發(fā)展的教育理念出發(fā),大大豐富了情境的內涵,并對情境創(chuàng)設提出了新要求,情境創(chuàng)設因此成為了新課程改革在課堂教學領域內的一個熱門話題。
德國一位學者有過一個精辟的比喻:將15克鹽放在你的面前,你無論如何也難以下咽。但將15克鹽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湯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時,將15克鹽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識,猶如湯之于鹽。鹽需溶入湯中,才能被吸收;知識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顯示出活力和美感。
教學情境是誘導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最好誘因,生動的教學情境可以引起學生的親切感和新鮮感,調動學生大腦皮層的優(yōu)勢興奮中心。
知識本身具有豐富生動的實際內容,而表征它的語言文字(包括符號圖表)則是抽象和簡約的,學生所學的正是語言文字所匯集成的書本知識即教材。這就要求學生不論學習什么知識,都要透過語言文字、符號圖表把它們所代表的實際事物想清楚,以至想“活”起來,從而真正把兩者統(tǒng)一起來。從教育心理學角度講,這樣的學習就是有意義的學習。
杜牧的《盆池》“鑿破蒼苔地,偷他一片天。白云生鏡里,明月落階前?!币郧宓撇璧奈淖譅I構出一種淡泊雅靜之境(李金坤,鑿池偷天 妙賞自然,《文史知識》,2008.3)。既形象又生動地勾畫出了由于光的反射和平面鏡成像所幽淡境界,這里如果再配上豐子愷的漫畫,相信會讓學生對這首詩和相關的科學知識都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3 命題的素材
人文性指命題必須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在整體構思與題目難度、題型的設計上要面向全體學生,設身處地為學生著想,給學生(特別是學習困難生)以人文關懷,在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上設計題目,內容的選取、語言的闡述要適合學生生理、心理特點,貼近其實際水平,考慮其思維方式,留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有利于他們正常發(fā)揮水平,使他們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人文性的另一層含義是必須結合社會生活中人文性的題材編擬試題,試題應來自學生所能理解的生活現(xiàn)實,以及學生所具有的科學現(xiàn)實和其它的學科現(xiàn)實,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發(fā)揮試題的教育功能和人文價值。和諧性指作為成品的中考試卷,必須結構合理,表達簡明,設問精巧,邏輯關系嚴密,知識結構與能力結構把握準確,題目內部關系和諧,總體上充滿和諧美。
如:考查月相知識時,用歐陽修的《生查子》“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考查能量轉化時,用盧綸的《塞下曲》“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棱中?!?/p>
4 加強記憶、幫助理解
毛澤東的《送瘟神》一詩中的“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可以幫助學生回憶地球自轉的周期和赤道的周長。
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可以讓幫助學生理解因為高山上的氣溫較山腳低所以桃花比山腳的開得晚。
參考文獻:
[1]《初中科學新課程標準》
[2]趙銳.物理教學中的人文素質教育.《物理教學探討》.2007年第21期
[3]余文森.為什么要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中國教育報》.2006年12月15日第6版
[4]湯文卿.新課程下的中考命題的理念與原則.http://www.jsshmz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