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一節(jié)典型的初中物理教學實踐課的教學過程為例,談信息技術與初中物理學科如何從教學方法、教學內(nèi)容、教學形式、學習環(huán)境等方面進行整合。
關鍵詞:信息技術;環(huán)境;資源;融入;課程整合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6148(2008)9(S)-0021-2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指在學科教學過程中把信息技術、信息資源和課程有機結合,構建有效的教學方式,促進教學的最優(yōu)化。即將信息技術作為工具、環(huán)境和資源融入到具體學科教學的各個層面中,包括教學準備、課堂教學過程和教學評價等,最終促進學生的有效學習。
下面通過簡要介紹《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這一節(jié)教學實踐課,談談信息技術與初中物理教學整合的方法。
1 教學設計(部分)
1.1 教學設計思路
教師制作《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的專題學習網(wǎng)站。學生利用網(wǎng)絡進行自主探究和學習,在專題網(wǎng)站上查閱、收集資料,利用留言板等對所要學習的內(nèi)容進行知識和情感的自主建構。在教學中,學生通過專題網(wǎng)站的自主學習、協(xié)作探究、討論交流、自我評價來掌握所要學習的知識。
1.2 教學活動過程
教學過程可分為以下幾個步驟:引言(創(chuàng)設情景,學生質疑),任務(歸納問題,確定主體),過程(自主學習,協(xié)作探究),討論(討論交流,獲取知識),評價(互相評價,體驗成功),結論(深化主題,拓展延伸)。
引言:觀看用虛擬現(xiàn)實VRML技術制作的飛機三維動畫,感受一下三維動畫和立體聲音的效果,進而提出問題:為什么飛機可以在天空飛翔?然后讓學生做“漏斗”吹球,球不掉的小實驗。事先讓同學猜想,球會不會被吹走,球會不會掉下來,然后實驗。實驗現(xiàn)象與學生猜想可能不一致,激發(fā)學生的疑惑和強烈的好奇心。
利用網(wǎng)絡進行科學探究活動:首先提出問題,流體壓強與流速有什么關系?讓學生猜想,設計實驗并進行實驗,分析現(xiàn)象和得出結論,最后每小組在留言板上寫出實驗現(xiàn)象,并發(fā)表一下看法,進行交流與評估。
利用多媒體分析一些日常的現(xiàn)象:
①硬幣“跳高”(觀看視頻分析)。
②紙條一端貼近下嘴唇,用力向紙條上方吹氣,觀察現(xiàn)象。
疑問:飛機升力的產(chǎn)生是否也是這樣?(觀看視頻分析)
生活應用:
①在火車站或地鐵站的站臺上,離站臺邊緣1m左右的地方標有一條安全線,乘客必須站在安全線以外的地方候車,這是為什么?
②其它例子: 足球場上的“香蕉球”,乒乓球板上的“上旋球”和“下旋球”,帆船前行的原理等等。(觀看視頻,使用網(wǎng)絡搜索現(xiàn)象和原因)
2 教學反思
在新課改的大環(huán)境下,作為初中物理教師必須進一步從自己學科的角度來研究如何使用信息技術來幫助自己的教學,把信息技術有機地融入到初中物理學科教學中——就像使用黑板、粉筆、紙和筆一樣自然、流暢,才能更好地適應信息時代的要求。那么,該如何實現(xiàn)信息技術與初中物理教學的整合呢?
2.1 教學方法的整合。發(fā)揮信息技術直觀、形象、新穎的優(yōu)勢,激發(fā)學生探索興趣。
信息技術在文字、圖像、圖形、聲音、視頻圖像、動畫等教學信息的展示上,以其形象逼真、新穎別致、跨越時空限制的巨大優(yōu)勢,對學習者的各種感官提供了多角度、全方位的強烈刺激。如課前展示用虛擬現(xiàn)實VRML技術制作的飛機三維動畫,感受一下三維動畫和立體聲音的效果,進而提出問題:為什么飛機可以在天空飛翔?激起學生的求知欲,順勢導入新課。
2.2 教學內(nèi)容的整合。發(fā)揮信息技術大信息量、開放、交互的優(yōu)勢,培養(yǎng)學生探究精神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讓學習者通過已有的經(jīng)驗、知識結構對新知識進行主動建構,而不是被動接受。信息技術支持下的教與學能更好地完成學生的自主探究。在問題和任務驅動下,在強烈好奇心的伴隨下,學生可以通過網(wǎng)絡自主選擇參考資源,通過實驗探究,完成一定的學習任務,在獲得學習成就的同時,進一步激發(fā)學習興趣,產(chǎn)生新疑問,從而培養(yǎng)了學生的探究精神。本節(jié)課在觀看動畫的基礎上,產(chǎn)生問題,讓學生進行猜想,并通過網(wǎng)絡,了解相關知識,進行試驗探究,最后得出結論。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充分發(fā)揮了自主性,逐步體驗到探究過程,從而完整地構建了知識結構。
2.3 教學形式的整合。信息技術的應用,擴大了學生的興趣幅度,激發(fā)了學生的參與欲望
心理研究表明:初中階段學生思維正處于從具體形象的思維方式向抽象的邏輯方式過渡,但其大部分仍是具體形象思維。這就決定了初中階段學生的興趣點落在形象事物上。信息技術的應用,使概括的語言具體化,間接的問題直接化,抽象的文字形象化,符合學生的興趣要求。比如通過觀看飛機視頻、吹硬幣視頻、足球視頻、汽車、站臺、帆船等圖片,為學生由形象思維轉向抽象思維架起了橋梁。整個教學過程以學生參與為主,通過媒體演示解決教學重點、難點,收到了較好效果。
信息技術與物理學科教學的整合,是提高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之一。但是,就教師而言,這種整合的研究還處于探索階段,還有較多的困難需要克服,還有不少問題需要解決。首先,教師的教育理念更新的同時,在教學中也應注意與傳統(tǒng)教學手段(如實驗)的結合探究。第二,部分教師可能業(yè)務水平難以達到教學對計算機和網(wǎng)絡應用水平的要求。第三,如何保證課堂教學組織的有序性,如何提高學生瀏覽網(wǎng)站搜集信息的效率和有效性也是需要研究和解決的問題。
參考文獻:
[1]全國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水平考試(NTET)說明.
[2]全日制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實驗稿).
[3]何克抗.縱論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教育技術通訊,2002,(10).
[4]張月蘭.初中物理課程與信息技術整合實踐與體會,教育與信息化,2004,(8).
[5]鄭紀元.信息技術帶來物理課的愉快之旅,中國電化教育,2004,(1).
(欄目編輯黃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