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perfect本來是不完美的意思,這個字老愛纏著珊珊。直到有一天,她發(fā)現Imperfect拆開就是I'm perfect(我是完美的)……
最近看了一本書《我·拋棄了的·女人》,這本書傳達最動人的信息是,愛不只是看到別人受苦而生的臨時性憐憫之心,不只是為悲傷者感傷,卻無任何作為,而是要付諸忍耐與努力的行為。我很同意這樣的說法。
珊珊今年26歲,我認識她27年,那是因為在民國69年的時候,她的母親“帶著”她來找我。她的家族有肢體方面的基因遺傳,大約有50%的可能會帶著這個基因。珊珊只有兩只手指,她有一個姊姊是“五只手指的”,從前的我會說姊姊是正常的,但是珊珊讓我學習到這樣的形容是不對的。一個人和其他人“不一樣”其實并不是“不正?!保斘覀冊谕閯e人或說別人不正常的時候,那其實傳達著歧視的意味。珊珊每一次提醒我的時候,我不但虛心接受而且覺得很慚愧,更覺得要學習的仍然很多。
“我的雙手雙腳都是兩只指(趾)頭,但這不是缺陷,只是不同特征。”珊珊說。珊珊在臺灣出生長大,中學畢業(yè)后赴美當交換學生,隨后進入芝加哥藝術學院從事藝術創(chuàng)作,取得藝術治療的碩士學位。
打從她出生開始,總有陌生人無禮地盯著她的身體看,無數次她在內心喊著:“為什么這個社會不喜歡像我們這樣的身體?為什么像我們這樣的小孩不能擁有應得的愛,甚至要被丟掉?”
后來她想起一位心理學教授說過:“不要只是看著眼前的問題,而要做些事情來幫助、解決問題。”于是她將心疼、怒氣、不滿和難過升華為一系列“我本完美”的藝術創(chuàng)作。
Imperfect本來是“不完美”的意思,這個字老愛纏著珊珊。直到有一天,她發(fā)現Imperfect拆開就是I’m perfect,那就是“我是完美的”!于是創(chuàng)作出一系列適合不同身體的人可以穿戴的物品。例如,她把五指手套剪下多余的指套,用手術線縫合,成為她專屬的第一雙手套;同時,她設計一款“美麗無畏”的夾腳拖鞋。她要讓所有肢體與眾不同的人們知道,有不同的肢體很好!不用以其他人的形狀和長相做標準,不用再躲藏,我們可以做自己!我們已經很完整。
過去,我們的醫(yī)學知識教育我們,大拇指很重要,它代表50%的手部功能,讓我們擁有鉗型抓握的能力。這讓很多醫(yī)師先入為主地認為“缺指”者須給手術矯正比較好,可以跟“正常”人一樣。如果我們是本來有的,卻失去了,那才叫做失能。但是對珊珊來說,她的二指(趾)可以拿剪刀、用筷子,她走得很好還可以跑跑跳跳。她沒有不夠!這二指(趾)就是百分之百的完美。
珊珊的故事給我很大的啟發(fā)。她的努力與忍耐正是愛的展現,她傳達的信息要讓我們的社會學習如何去愛、去尊重各種不同的存在,不以自我的主觀界定正常或不正常,并在做選擇的時候能夠看見更多元的可能性。
(選自《汪洋波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