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其實并不浪漫。
曾經(jīng)到過一個跳樓者的現(xiàn)場。從我站的地方看過去,正好可以看到她依然完好的一邊側(cè)臉,她俯臥著,就像地面上粘著的一只被雨水打濕了翅膀的蝴蝶。不過這只是極個別的仁慈的個案,通常情況下,墜樓的人往往衣服爆裂,骨骼以不可思議的方式折斷,戳出皮肉,人體破碎如一個散了架的玩具。
中國人對橫死者的態(tài)度是隱諱而潦草的。出事地點沒有鮮花,只有一大桶冰冷的水,竹掃帚“刮啦刮啦”,一個生命就此完結(jié)。血污一日淡似一日,太陽照常升起,仿佛什么事都未曾發(fā)生。
臨終搶救的病人,心臟電擊,氣管切開,直至臉上表情一松,病痛不再能肆虐。血液停止流動數(shù)小時后,死者的臉色會轉(zhuǎn)為青白,令一般人感到寒冷、不適。因此可供瞻仰的遺容,必是抹過油彩的,閃著蠟樣的光澤,陡然與人世生出隔膜與距離感,讓活著的人,懂得放下。
董橋先生有一段文字,寫他租住倫敦的一幢舊樓,在一個風雨連綿的夜里打掃房子,因為疲累,蒙頭就睡。不料半夜夢見父親坐在空蕩蕩的客廳里,面露慍色,說后面臥室的床單未曾鋪好,如何睡覺。他驚醒,聽到窗外的風聲雨聲,想到父親去世后幾次托夢給親友,說要跟他“出外”,心里一陣悲哀,趕緊披衣,冒著滿屋子的寒氣到后邊的臥室給父親鋪床。“雨點打在玻璃上,像夜歸人敲門的聲音”。
(選自《新民晚報》2008年1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