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連式榜樣——人物篇
普通式精彩:工廠瀕臨破產(chǎn),不足800人的廠虧損高達1437萬元,各種債務高達2444萬元。自1998年6月上任后,他大力推進企業(yè)勞動、人事和分配改革,2001年扭轉工廠連續(xù)六年虧損的局面。2006年,他破空軍裝備部評為先進個人,2008年,更是光榮地獲得了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他,就是空軍5718工廠的廠長盧振南。
危難時刻擔使命
5718工廠始建于1970年5月,先后成功大修了各型飛機近千架,為我軍裝備修理力量建設做出過積極貢獻。隨著形勢的變化和裝備修理的飛躍發(fā)展,老舊裝備逐漸退出歷史的舞臺。1997年12月,隨著最后一架修理好的飛機轉場部隊,5718廠從此徹底失去了賴以生存的指令性計劃任務。一個昔日裝備修理系統(tǒng)的寵兒面臨著生與死的巨大抉擇……
1998年6月28日,這是一個對于盧振南個人和5718廠來說都有著特殊意義的日子。這天,上級一紙任命他為廠長的“委任狀”,將他推到了“風口浪尖”。全廠幾百號人眼巴巴地看著這位新上任的廠長,盧振南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
此時,擺在盧振南面前的是一種怎么樣的攤子呢?由多名國家注冊會計師給出的前任廠長離任審計報告這么寫道:“截至1998年6月,累計賬面虧損1182.74萬元,待處理流動資產(chǎn)凈損失248.09萬元,待處理固定資產(chǎn)損失7.12萬元?!鄙a(chǎn)線空轉,發(fā)不出工資,幾百人等著吃飯;企業(yè)管理混亂,負債累累;職工人心渙散,人才流失嚴重……
上任后第3天,盧振南就帶領幾位車間主任和技術人員,背著方便面,擠上硬座火車,到上海東方航空公司“找米下鍋”。盧振南面對東航老總,坦誠談到了企業(yè)目前的困難,并且把自己的管理理念和下一步打算和盤托出。結果很出人意外,東航把5架民用運五飛機修理任務交給了工廠,而且破天荒先支付了修理費用,一下子解決了工廠的燃眉之急。
從上海回到桂林,盧振南與黨委班子認真分析了工廠現(xiàn)狀,提出抓住將航空修理這一傳統(tǒng)優(yōu)勢項目作為企業(yè)脫困的動力引擎。盧振南帶領技術人員多次到軍隊航空使用單位和地方航空公司調研,摸清了航修市場的需求,認準了發(fā)展目標?;I措24萬元建立了某型飛機起落架修理線,逐步擴展了修理領域。同時,相繼開發(fā)了飛機部、附件修理業(yè)務?00多項,使航空修理能力邁出了可喜的第一步,也重新為5718工廠找到了自信。
正如人的發(fā)展是一個自我揚棄的過程,企業(yè)也不例外。盧振南在保留優(yōu)勢增長點的同時,果斷撤并了占用資金多、資源消耗大、發(fā)展后勁弱的項目。他還重新調整經(jīng)營管理模式,把工廠器材處、機動處、車隊、基建處、醫(yī)院、招待所等后勤單位推向市場。
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措施效果顯著。1999年底,工廠虧損309萬元,2000年虧損105萬元,2001年實現(xiàn)贏利405萬元。飽嘗艱辛的工廠在良性發(fā)展軌道上大步前進。
人事制度改革
企業(yè)總算是救活了,但還沒等盧振南緩口氣,新的使命不期而至。
2002年12月1日,這是一個令所有5718人記憶猶新的日子。上級宣布業(yè)務領導關系和修理任務轉換,也就是從這天起,5718廠艱苦的付出贏得了發(fā)展機遇的“青睞”。
盧振南明白,要抓住機遇,實現(xiàn)企業(yè)的長期發(fā)展,必須增強企業(yè)的核心競爭力——人才建設。他和黨委班子,制定出臺了《干部使用和考核管理辦法》。在全廠推行中層干部競爭上崗和聘用制度。先后調整、選配中層以上干部80人次。通過調整、選拔、鍛煉、提高,奠定了工廠生存發(fā)展的組織基礎。
一位長期擔任領導工作的同志,到基層單位后,在50名職工參加的民主測評中,只得到了4張基本認可票,被免職為一般業(yè)務員。而一名年僅24歲的技術員被調整為中層干部,一名33歲的機關干部被提拔為工廠領導。
作為工廠,職工群眾是最廣闊的發(fā)展土壤。由于以前在計劃經(jīng)濟條件下,一些職工養(yǎng)成了“等靠要”的思想,責任心下降,作風懶散。盧振南在上任初的全廠職工代表大會上,宣布將推進職工下崗分流、實施再就業(yè)工程。包括他愛人在內的203名職工離開了工作崗位。這一改革舉措對職工觀念產(chǎn)生了巨大的沖擊,一舉打破了“鐵飯碗”,其中156名職工通過公開招聘、競爭,重新上崗,安排25名職工廠內退養(yǎng),22名職工勞動合同期滿后離開了工廠,全部予以了妥善安置。對上崗職工,加大職業(yè)培訓力度,逐步實現(xiàn)職工隊伍知識技能大轉型。
在人才使用上,盧振南根據(jù)人才不為我所有但為我所用的思路,工廠聘請廠外專家,培養(yǎng)骨干,打造了一支“不在花名冊的職工隊伍”,構建了一個“沒有圍墻的工廠”。加強技術力量建設,建立技術合作機制,著力提高修理能力建設,自籌資金提前開始配套工程建設。
據(jù)統(tǒng)計,9年來工廠共制定各種管理制度84項,建立并完善了比價采購、公開拍賣、工程招標、人員招聘等管理程序。制度最大的受益者是普通職工,最大的受約束者是他自己,弱化了領導權力,杜絕了不正之風,職工的利益從源頭上得到了維護。
讓彈藥修理成為新的增長點
30多年來,5718廠一直是主修戰(zhàn)機,2004年4月20日,總部正式確立該廠為某新型彈藥修理基地。為實現(xiàn)全面保障某新型彈藥的修理,盧振南帶領一班人進行了艱苦的探索。剛開始,連廠長盧振南也沒見到真正的新型彈藥,更別說修理了。隔行如隔山。從修戰(zhàn)機到改修彈藥,誰心里都沒底。
但在軍工戰(zhàn)線干了近30年的盧振南眼光可沒這么低,他看到的是軍事斗爭嚴峻的形勢,看到的是上級機關和部隊同志巴望著自己的眼睛。2004年6月1日,在上級組織的一次會議上,盧振南頂著壓力,堅定地表態(tài):“我們堅決完成任務,盡快形成修理保障能力。”
當上這個“彈藥司令”不久,盧振南就與“死神”打了一次交道。要修理彈藥,首先要了解其內部結構。2004年7月2日,在上級機關的同意下,工廠對首枚某型彈藥進行分解。盧振南把方圓數(shù)百米的無關人員和裝備全部進行清場,自己坐鎮(zhèn)指揮。在專家組的指導下,工廠技術人員一點一點地進行拆分。
“當時感覺世界好像停止了運動,廠房靜無聲息,大家屏住呼吸,地上掉一根針,都聽得見?!北R振南回憶說。拆分在緊張有序地深入。分解最難的是尾艙,其內有點火裝置和數(shù)十公斤的高強度炸藥,稍有不慎,就可能觸發(fā),瞬間導致戰(zhàn)斗部爆炸,后果不堪設想。8個多小時后,分解終于成功。上級機關領導—直守在電話機旁等消息,當聽到平安分離的消息后,也長舒一口氣。
修彈藥光憑有一身膽氣不夠,還得靠技術“說話”。盧振南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提出了“一引二培三借用”的思路,“引”就是大量引進彈藥修理技術人才,工廠先后招聘了400多名專業(yè)技術人員;“培”就是開展轉型培訓,工廠組織了近百期培訓班;“借”就是借整合社會資源為我所用。
2005年5月18日,距離某新型彈藥建線生產(chǎn)不到一年時間,該廠將成功修復的彈藥交付部隊,這標志著該廠形成了某新型彈藥的修理保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