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災難使數(shù)十萬計的生命從美好的人世間消失;三聚氰胺一個本該很專業(yè)的名詞,也瞬間為世人熟知……原本不應該發(fā)生的事情是那樣真切地發(fā)生了,并讓國人為之深深地傷痛。
9月,短短幾日,山西省省長孟學農引咎辭職;石家莊市相關責任人因“三鹿奶粉事件”被免職;深圳幾名官員因“9·20”特大火災被免職;質檢總局局長李長江辭職。
我們能夠明顯感覺到,官員問責的速度得以加快,力度也得以加大,原來是“猶抱琵琶半遮面”,現(xiàn)在是太刀闊斧、雷厲風行。
這是一種可喜的進步,彰顯出中國政府整飭吏治的決心,也在傳達這樣一種訊息:中國政府走向民本政府、服務型政府,已經(jīng)是一種不可逆轉的趨勢。
近年,我國的執(zhí)政理念在悄然發(fā)生著變化,政府越來越關注民生、尊重民意,注重以人為本。從2003年非典時期開始,官員問責制走進了公眾視野。
中國人民都很熟悉這樣兩句話“正確的政治路線確定之后,干部就是決定的因素”。毫無疑問,中央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是正確的。那么,出事不出事,干好還是干壞,關鍵在人——在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官。因為,官有權,官管民。做決定、辦大事,是要靠權力的,是有權力的人才能實現(xiàn)的。
但權力和責任是對應的,有一分權力就需承擔起一分責任。當官必須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要有使命感、責任心,還得有才干,戴上“烏紗帽”,就要對人民負責。
在2008年度的一系列人禍事件中,中央果斷實施的官員問責,充分體現(xiàn)了我們的中央政府在關注民生方面不再只是停留在理論上和文件中,而是正在一步步地走向實際,這其實就是對民生的最大的尊重。
這給了我們一種信心。有一位朋友在博客中說:“最近發(fā)生的事情讓我堅信我們的國家是有前途的,同時我對民族的熱愛之情也越加深厚?!倍@種對國家的信心也就證明了政府公信力的存在。擁有它,百姓信任政府,政府維護百姓,這樣的民族也必定充滿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