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了快兩年的Moto V6開始出現(xiàn)按鍵不靈敏的毛病,看上去命不久矣。雖然對它頗有些留戀,但也不得不提早物色下一支手機。不過看來看去,居然找不到能讓我下定決心砸錢的。倒不是我太挑剔,全因我是翻蓋機的死忠。這年頭,做得好并在中國賣的翻蓋機,還真是很少,整個市場都被“水果牌”和“諾記”帶壞了。唉~啥時候索愛把它們在日本賣的翻蓋機也賣到中國來就好了,夏普來也可以呀~
——區(qū)區(qū)
買DC簡單,去賣場找個看的順眼的付錢即可;用DC拍照也不難,只需將鏡頭對準人按下快門??少I到合適的DC、拍到漂亮的照片卻很難,有沒有辦法讓這一切變得更簡單?
了解DC
DC的成像原理
DC成像,其實就同畫畫差不多,鏡頭可以看成是畫者的眼睛,它將物體反射的光線收集起來,在腦海,也就是DC的感光傳感器(CCD或者CMOS)上面去形成圖像。如果畫者對腦海里的圖像滿意,則按下快門,也就是手操縱畫筆,通過獲得圖像的模擬信號、轉換成數(shù)字信號、壓縮處理圖像等一系列動作,將最終獲得的圖像儲存在畫布,也就是儲存卡中。
什么決定成像質量
相機的成像質量由什么決定的呢?還是同畫畫差不多,眼睛(鏡頭)、腦袋(CCD)和手(圖像處理系統(tǒng))決定了相機的成像質量。
焦距
焦距可以理解為眼睛所能看到視野范圍內最清晰的一點。相機鏡頭結構的實質就是一片凸透鏡。當然鏡頭更復雜,是由多層鏡片組成的凸透鏡,但我們只需將其看成是一個簡單的凸透鏡就夠了。凸透鏡軸心以外無論什么方向來的光線,在通過凸透鏡后。都會被折射,而交匯于一點,這些光線的交會點被稱為焦點。焦點到透鏡中心的距離,就稱為焦距。
位于焦點同一個平面上的點是照片中最清晰的,通常將能夠清晰成像位置上所有點組成的平面叫做焦平面。對于那些處在焦平面的物體,相機都能清晰的拍攝下來,而離焦平面前后越遠的景物,圖象就越模糊。新手拍攝照片常會出現(xiàn)背景清晰、主體模糊的現(xiàn)象,這就是對焦不準造成的。
焦距是固定的鏡頭,就是定焦鏡頭;焦距可以調節(jié)變化的鏡頭,就是變焦鏡頭,一般來說,DC都是使用變焦鏡頭的。相機焦距越短。相機拍攝的距離越近,但拍到的畫面就越大。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廣角效果”;焦距越長。說明相機能拍的越遠。但拍攝的畫面就越小,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長焦效果”。插句題外話,由于技術和成本的限制,“廣角”和“長焦”很難兼顧的,特別是在DC上更是如此,畢竟這類產(chǎn)品的售價通常不會很高,廠商在成本上會有所顧忌。
光圈、快門
獲得照片最重要的一步是感光傳感器將鏡頭收集到物體折射出來的光線轉換成電信號的影像,這一步就叫曝光。而曝光最重要的參數(shù)是快門速度和光圈。
快門速度代表光線通過鏡頭的時間,光圈代表光線通過鏡頭的口徑。每張照片成像需要的光有一個標準值。如果光線攝八多了,得到的相片太亮,也就是過曝了。如果光線攝入少了。得到的相片就會很暗。也就是欠曝。要想獲得過線正常的照片,就需要正確的快門與光圈的組合??扉T快時。光圈就要大些:快門慢時,光圈就要小些。
景深
光圈、快門、焦距這三個參數(shù)影響著相片的景深,景深實際是在所調焦點前后延伸出來的清晰成像范圍。實際上,在任何照片上只有正處于焦平面上的區(qū)域才是真正清晰的。然而,在人眼中,焦平面前后一定范圍內的物體也可能會顯得相當清晰。景深長表示這個清晰可見的區(qū)域范圍較廣,景深短就是焦點所處的主體清晰。但一離開焦平面區(qū)域就模糊。景深短可以突出要表現(xiàn)的主體而忽視雜亂的前景和背景,景深長則能夠展現(xiàn)整個物體的細節(jié)。
測光方式
每張照片成像需要的光有一個標準值,那么DC是怎么判斷出這個標準值的呢?簡單來說,DC內部附帶有一個正常光線的數(shù)值,照相時,DC實時收集現(xiàn)場光線,并對比附帶的那個標準數(shù)值。如果低于那個數(shù)值,說明此時光線偏暗。需要的曝光量就大,如果高于這個標準數(shù)值,說明光線偏亮,曝光量就必須偏少。DC實時收集現(xiàn)場光線的模式,就是測光方式。
常見的測光模式有平均測光、中央重點測光、點測光等。平均測光就是相機測光時取場景內所有區(qū)域光線的平均值,適合于被攝主體與背景亮度差別不大的情況,矩陣測光和評價測光都屬于平均測光。中央重點測光與平均測光一樣也考慮整個場景內所有區(qū)域光線,但照片正中央光線對測光結果影響最大,它是一種非??煽康臏y光方式,側重主體,又兼顧背景測光,幾乎在所有的拍攝題材中都適用。點測光是一種十分精確的測光模式,它只測畫面中極小的面積,而根本不考慮周邊環(huán)境亮度,可確保對某個“點”的曝光絕對準確,滿足攝影者的拍攝意圖。
白平衡
一般人認為物體顏色是不變的。其實并不正確,物體顏色會因光線顏色產(chǎn)生改變。我們之所以感受不到這種改變,但萬能的造物主賦予了人類神奇的眼睛,眼睛與大腦配合,能夠察覺到顏色的變化并很大程度上修正了光源引起的色彩改變。
DC就不同了,它的鏡頭沒有人眼那么神奇,并不能自動修正光線顏色,拍攝得到的照片就失真了。為了保證在不同顏色的光線下拍攝出來的照片同我們人眼實際感受到的顏色一樣,就必須通過內置的圖像處理引擎對輸出的信號進行一定的修正。這種修正就叫做白平衡功能。拍照時,針對不同的環(huán)境條件,設置對應的白平衡。就能排出顏色真實的照片。目前所有DC都具有白平衡功能。白平衡按鈕一般都標有“WB”的字樣。
DC選擇的誤區(qū)
像素越大越好
如果將照片放大100倍以上,就會發(fā)現(xiàn)照片是無數(shù)有色小點組成的,組成照片的每個點,就是這張照片的像素。而DC拍攝出照片的最大像素。就是這臺DC的實際像素,也就是說DC的感光傳感器(CCD或者CMOS)上有這么多個光電感應元件。DC感光傳感器上每個感光元件經(jīng)過感光、光電信號轉換、數(shù)模信號轉換等步驟以后。在輸出的照片上就形成一個點,這個點也就是構成數(shù)碼圖片的最小單位像素(Pixel)。像素越大,圖片的面積就越大。從這兒可以看到,像素只不過代表數(shù)碼相片可以達到的尺寸,同數(shù)碼相片的成像質量沒有關系。對我們常沖印的4R尺寸的相片來說,200萬像素的相機就足夠了,因此除了要打印大幅照片的廣告、裝飾等行業(yè)的用戶外,四百萬像素足夠滿足一般家庭用戶的需要。
還有一種觀點是像素越高照片會越細膩,理論上看這個觀點沒錯,但問題在于大部分相片都不會沖洗,而顯示器能夠顯示的質量是96DPI (“dot per inch”的縮寫,就是指在每英寸長度內的像素),就算是沖印,當前沖印設備的標準也只是300DPI。也就是說相機像素再高,除非沖印成大尺寸照片,否則根本不能在最終展示設備(顯示器或者相片)上看不出來。因此完全沒有任何實際意義。
另外,在感光傳感器面積一定的情況下,光電感應元件越多,每個光電感應元件之間的距離就越短,相互干擾就越嚴重,對成像質量的影響就越大,所以一般來說感光傳感器面積越大,相片的質量就越好。
液晶顯示屏越大越好大
液晶顯示屏越大,屏幕尺寸越大,看照片的效果越好,帶來的視覺沖擊就越震撼。但是,屏幕越大越好嗎?
顯示屏效果好,除了尺寸外,還有一個參數(shù)也很關鍵。那就是液晶屏的像素,所以,不能只看尺寸,而忽視像素這個參數(shù)。
另外,現(xiàn)在數(shù)碼相機面臨的一個問題是連續(xù)拍攝時間。由于相機的小型化發(fā)展,內置鋰電池的尺寸都不大,電量有限,而照片的像素越來越多,相機圖片處理系統(tǒng)工作量和耗電量也會相應增加,因此數(shù)碼相機持航時間大多都很短,屏幕越大意味著能耗越高,又加劇了續(xù)航時間的矛盾。所以,數(shù)碼相機的液晶顯示屏并非越大越好大。
功能一定要“大而全”
功能大而全的相機是比較好。這沒錯,可問題是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功能越大相機的價格就越貴。如果你是新手,那為什么要為自己用不到的功能而白白浪費這么多錢呢?
有些人就說了,我是新手沒錯,但我可以學啊,買個功能全的相機,等自己成為高手了也可以用。可關鍵是現(xiàn)在數(shù)碼相機更新?lián)Q代速度非???,等你成為高手了,你原來高價買來的相機也就一錢不值了,你還是要花錢更換更新的設備,何必!何苦。適合自己的相機,才是最值得購買的相機。
總結
磨刀不誤砍柴工,上述理論知識,對新人購買相機、玩好相機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好了,拿起你的相機,讓我們一起來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