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放大了恐懼
三鹿嬰兒奶粉事件發(fā)生后,有人就不喝國產奶了,還有的老人也排隊去查腎功能。心理學教授劉翔平博士從心理科學的角度提示:
三鹿嬰兒奶粉事件發(fā)生后,我周圍就有朋友說,千萬不要喝奶了,國產牛奶好不了哪兒去。還有身邊的老人說,嬰兒喝奶粉得腎病了,老人一定也跑不了,他們紛紛去醫(yī)院排隊檢查腎功能。為什么現代社會的人們如此脆弱,經受不住負面信息而易情緒惶恐?
首要原因就是信息時代的信息爆炸?,F代社會,網絡和各類媒體時刻傳播著信息,某一個小小的事件會頃刻傳遍整個世界,人們比任何時候都依賴網絡和信息。不少人整天上網,瀏覽網絡成為生活的主要內容,整日接觸一些負面信息,人的注意力就會集中于負面信息上,無法轉移,情緒自然會受到極大影響。
其次,人們對負面信息,往往比對正面信息具有優(yōu)先的選擇。通常人性的一個特點,是更關注有威脅或危險的信息,因為這類信息對于生存具有重要的適應意義。
第三,社會心理學的傳言放大效應。這個效應是說當一個傳言產生后,經過無數人的傳播就會走樣。人,們關注三鹿嬰兒奶粉事件,也是關注自身的食品安全,如能把注意力放在了解食品安全知識上,則更能幫助自己。
最后,就是信息的不對稱。由于個體生存能力較弱,在強大的社會組織面前,其制造信息和證明信息的真假能力方面處于劣勢,所以經常以懷疑的態(tài)度來接受信息,可懷疑又得不到證實,因而會產生更大的焦慮,注意力會更加關注負面信息的真實與否。
為此,我們要吸取一些社會事件發(fā)生后人們過度反應的教訓,及時發(fā)現媒體面對負面信息可能產生的情緒盲目和信息恐懼,提高公眾的理性看問題的能力,提升群體心理的成熟度,一般從兩個方面做起:
信息公開與透明,及時公示不合格食品的信息。人們只有在信息不透明時才焦慮,質疑,不安,甚至后怕。
還要適當提供合格食品的正面信息。給人以明確的消費導向,讓正面的、積極的信息占據主導地位。
恐懼事件并不可怕,真正令人恐懼的是恐懼本身,人們對恐懼事件的態(tài)度才是更加重要的。通過此次三鹿奶粉事件,政府提升實事求是應對危機的能力,公眾學會對食品安全信息的處理,并由此克服預期性恐懼,建構和諧社會的理想就會向現實邁進一步。
自己撓癢
當今有句流行語:“高職不如高薪,高薪不如高壽,高壽不如高興?!笨捎姓l又樂意痛苦呢?不過,人總會有高興的時候,也會有痛苦的時候。
有來訪者問弘一大師:“何時是你最高興的時候?”
回答:“每當我有所新獲?!?/p>
來訪者又問:“那么,什么是你感到最痛苦的?”
回答:“一無所得?!?/p>
再問:“你又是如何對待高興與痛苦的呢?”
回答:“高興時,我會節(jié)制自我;痛苦時,自己撓癢自己笑?!?/p>
來訪者不解。
弘一大師解釋道:“高興與痛苦,人皆有之。在高興的時候,能心平氣和地欣賞它;而在痛苦的時候,又能平平靜靜地回味它。我不認為高興與痛苦有什么不同。其實,它們都是一樣的。人生只要三步:看山感嘆,望水嘆息;心高氣傲,抱怨命運;到最后終于茅塞頓開,回歸自然。人,由于沒有開悟,許多痛苦由此產生。一旦了解了生命的意義,事物就沒有了太多的區(qū)別。因為,高興與痛苦都是生命的組成部分。寬窄都是路,前后皆為空。只有一部分一部分地加起來,那才叫人生,那才叫生命?!?/p>
自己撓癢自己笑,是一種豁達的態(tài)度。人生中有很多矛盾和痛苦,而痛苦過后或許會是另一片天空。酸甜苦辣、人生百態(tài),各種味道加在一起才是完整的人生。
阿森尼的喜悅
一位愁容滿面的中年男人來到心理醫(yī)生的辦公室。他向醫(yī)生訴說道:“我每天早出晚歸,拼命工作,希望能夠掙到足夠的錢,讓我和家人過上富足幸福的生活。然而,每當我下班路過繁華鬧市,望著一家緊挨一家的商店,看著琳瑯滿目、新穎精致的件件商品,一種莫名其妙的挫敗感就會向我襲來。我知道,任憑我怎樣勤奮努力,那么多的美妙商品我也只能望而興嘆?!?/p>
心理醫(yī)生微笑著對男人說:“你先聽我講一個故事:在公元五世紀,有一個叫阿森尼的埃及人,決心要過一種簡樸的生活,他拋棄了當時埃及人普遍擁有的各種生活物品,只攜帶幾樣生活必需品,只身來到了沙漠中,開始了他理想中的簡樸生活。
“阿森尼在沙漠中平靜地生活著。每當生活必需品快要用完的時候,他便返回城里的家中,補充所需物品。家人們留意到,每一次阿森尼回家時,他都要到城里唯一的集市逛上大半天,盡管每次他都空手而歸,但臉上卻布滿了喜悅。家人好奇地問他其中的緣由,他微笑著回答道:‘集市上的物品可真夠豐富的,少說也有上百樣吧。每當我看到這世上居然還有這么多我并不需要的東西時,我的心中就不由得充滿了喜悅?!?/p>
故事講完后,心理醫(yī)生注意到中年男人的臉色漸漸有些好轉,便接著對男人說:“相對于商品匱乏的五世紀,我們今天可謂處在商品泛濫的時代。我這里有一份資料:20年前,一家標準超市所擁有的商品項目大約為9000項,而現在卻達到了3萬項!倘若阿森尼能夠活到現在,真不知道他該是何等喜悅!我們當然不必像阿森尼那樣去過苦行僧式的生活,但這林林總總的3萬種物品又有多少是真正屬于我們正常生活所必需的呢?你即使無法像阿森尼那樣因為世上有那么多自己根本不需要的物品而心懷喜悅,但也完全沒必要因為無力購買那么多不需要的物品而自尋煩惱!”
焦慮癥分層次有時限
提起“焦慮”,你一定不會感到陌生。焦慮是種本能,如今,讓人焦慮的事越來越多,焦慮也日益得到心理學界的重視。
杞人是焦慮癥患者
杞人憂天的故事,大家都聽說過:故事的主人公憂心忡忡,他一會擔心天塌下來,一會又擔心地陷下去。雖然當時沒有“焦慮”這個詞,但他這種“無事愁”的表現,其實,就是一種典型的焦慮癥狀。
焦慮情緒有4個層次
我們不妨注意一下,是否有過這樣的體驗:參加演講比賽,不敢看觀眾,手心出汗、四肢發(fā)冷、心跳加速;準備向心愛的人表白,卻滿臉通紅、語無倫次……這些都是焦慮典型癥狀。
而生活中,焦慮并不總是這么極端。事實上,焦慮情緒分為4個層次,一是身體緊張,常覺得自己無法放松,如全身緊張、眉頭緊鎖等。二是自主神經系統(tǒng)反應強烈,如易出汗、眩暈、呼吸急促、大小便頻繁等。三是對未來產生無名的擔心,如擔心工作、親人和健康。四是對周圍環(huán)境的微妙變化和別人的言行都充滿警覺。
焦慮情緒持續(xù)6個月為焦慮癥
其實,以上的焦慮情緒是每個人都會體驗到的情感狀態(tài)。只要我們認為將有不好的事發(fā)生,就會感到焦慮。如一輛車沖著某個人疾馳而來,緊張和害怕恰恰能讓他及時躲避。因此,短暫適當的焦慮能讓人積極應對應激,擺脫困境。通常隨著環(huán)境改變,焦慮也就隨之緩解。一旦焦慮癥狀持續(xù)超過6個月,影響到正常的生活,導致社會功能減退,就是“焦慮癥”了。
對焦慮癥,采取的治療方法主要有兩個,其一為心理治療,如認知行為治療、肌肉漸進放松、想象放松、內觀訓練和冥想等。其二為藥物治療,常用藥物是苯二氮卓類、丁螺環(huán)酮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