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過年,食有魚#65377;“魚”“余”諧音,吃了魚還“食有余”,討個吉利;但也有整條魚放在餐桌上,大家對它不動箸,這叫“年年有余”#65377;
在上海做客,跟人去菜場,一條街滿是食物,不虞匱乏的喜樂油然而生#65377;
小販都是個體戶,鋪子里則是“文明單位”,只見河水不犯井水,店里店外都是好吃的人與可吃的東西#65377;
日本的市場講究色彩的排比,有藝術(shù)感,中國還是以實用為主#65377;上海人好像講究些,菜販也干凈伶俐#65377;尤其賣魚的地方,像個小水族館,游的魚#65380;爬的鱉#65380;夾人的蟹#65380;蛇似的鱔魚……天天都有,而且生猛#65377;
有的個體戶用只搪瓷臉盆,盛著兩條不知名的魚,也在那兒賣著#65377;看了喜歡,想到童年,忘了是做飯用的#65377;
美國人把鲇魚叫做貓魚,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那兩根胡須的關(guān)系#65377;鲇魚無鱗,皮油膩如泥鰍#65377;我在書上讀過,有兩種雄貓魚為了繁殖下一代,會把魚卵含在口中兩個月#65377;這兩個月它不吃不喝,犧牲到底#65377;
香港作家西西的小說《母魚》,曾經(jīng)深深感動我#65377;她用魚與人對比,寫一個十七歲少女未婚懷孕的故事#65377;在她筆下,魚類的愛是不會蒙羞的,少女的愛卻擔(dān)負(fù)著風(fēng)險#65377;
絕食把卵含在口中,要冒風(fēng)險;在魚世界里,愛與蒙羞卻不必扯上關(guān)系#65377;這是魚的幸運#65377;■
(四川丁強選自《羊城晚報》2008年2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