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天白,上海作家協(xié)會專業(yè)作家、作協(xié)理事,曾任萌芽雜志社編輯、副主編,《滬港經(jīng)濟》雜志總編輯、《上海證券報》文學工作室主任。著有多部長篇小說,其長篇小說《大上海沉沒》被稱為“八十年代的新《子夜》”,獲建國以來四十年優(yōu)秀小說獎,被譯成德、日等多種文字。然而,對于他來說,最好的作品卻是自己的兒子。
俞天白的育子觀是:以博愛為立身之本,以能夠堅持獨立思考為榮,以保持知識分子的獨立人格以及嚴謹、科學的治學精神為美德。憑著這種觀念,他和在德求學14年的兒子俞可一起成長,14年中,父子兩人的通信竟達2000余封,共約140萬字。
俞可在父親的教育下,在異國他鄉(xiāng)逐漸成長,獲教育學碩士、哲學博士學位,被授予“2002年度德意志學術交流中心獎”。他現(xiàn)在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博士后。
幫助兒子盡快適應環(huán)境
1991年,21歲的俞可初出國門。這之后漫長的14年里,他與父母雖然天各一方,但卻沒有因為時空的阻隔而疏離,在電話和網(wǎng)絡迅速發(fā)展的現(xiàn)代社會,他和父親依靠傳統(tǒng)的書信往來一起成長。
兒子剛去德國時,俞天白給他寄去了很多關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資料,比如“天干地支”的資料,再比如本世紀各個年度的屬相表,為的是讓兒子置身于對中國陌生而好奇的德國人中時,可以充分展示中國文化的魅力,以便能更快地被陌生環(huán)境所接納。俞可在父親的指點下,經(jīng)常給自己的德國同學、同事講述中國的文化、民俗以及新近發(fā)生的事情。果然,俞可周圍的德國人對中國十二生肖和屬相表表現(xiàn)出了濃厚的興趣,從而開始主動接近這個年輕的中國小伙,俞可孤單的異國生活也因此有了豐富的色彩。他寫信給父親說:“一位職員對我說,他們都因為我能夠在這兒工作而感到高興。因為我不但幫了他們很多忙,還給他們帶來了快樂。說幫忙,是指我工作努力;說快樂,是因為我經(jīng)常給他們講中國,同事們紛紛要求復印我?guī)Ыo他們的屬相表?!庇峥蛇€告訴父親,同事生日,他送了同事一塊“一帆風順”的掛毯,還在同事家吃了午飯,玩了游戲機。而在另一個同事家里,老先生給俞可修理了自行車,還請俞可和他們一家共進晚餐。讀到兒子的這些文字,俞天白仿佛看見了遠在他鄉(xiāng)的兒子正朝他綻開笑臉,他感到無比快慰。
告訴兒子最緊要的是培養(yǎng)人格魅力
紐約大學校長杰夫#8226;凱#8226;尼爾曾這樣評價俞天白:“許多中國父母過分強調(diào)學術上的成就,而漠視了孩子們品德上的熏陶。但俞先生是個例外,在中國,他是一個偉大而且有遠見的父親?!钡拇_,俞天白在學業(yè)上對兒子的要求并不高,只是在治學精神上要求兒子嚴謹,但是卻多次跟他強調(diào):“一定要在自己形象上下功夫,讓你本身——主要是指人格、智慧煥發(fā)出魅力來,這才是最牢靠的?!?/p>
俞可剛融入異國的新環(huán)境時,沾沾自喜,甚至跟父親說德國的環(huán)境如何輕松自由,俞天白卻未雨綢繆,再三囑咐兒子要懂得:“人生在世,要么處處如履薄冰,要么少與人接觸。但少與人接觸,是消極的,你應該學會在復雜的環(huán)境里游泳,哪怕嗆幾口水。最不應該的是忘乎所以,放松了對自己的要求,認為‘他們都這樣’而給自己留下后患?!彼浅绤柕叵騼鹤又赋?,他之所以能夠這么快融入新環(huán)境,不過是沾了外國人對中國充滿神秘感和新鮮感的光,并不是自身有什么魅力。所以,要想長久立足,一定要培養(yǎng)自己的人格魅力。
引導兒子建立靈活的多向思維
在父親的教導下,俞可真實地融入了德國的陌生環(huán)境中,也因為融入,俞可和父親逐漸在一些觀念上發(fā)生了沖突,這不是單純的父子沖突,而是不同的民族精神的沖突。在這個問題上,俞天白并沒有簡單地要求兒子服從,而是從小事出發(fā),教育兒子要學會在不同的文化環(huán)境中靈活適應。
這種沖突首先表現(xiàn)在學術爭辯上,俞可因為和當老師的二姨夫以及他的學生們發(fā)生學術爭執(zhí)而感到非常郁悶。他耳濡目染了德國學界的種種學術觀點,因此對二姨夫及他的學生們的“大路”觀點頗不看好。在親友乃至父親面前,他極力推崇西方人文精神,排斥中國的學術教育。俞天白對兒子的這種偏頗,并沒有一棒子打死,而是用簡單的小事說服兒子進行思維方式的調(diào)整。
俞天白引用的小事很有趣,俞可的舅舅赴德國期間,和俞可相處過一段時間,一次,舅舅要買生菜煮面吃,俞可極力阻撓,說生菜只能生著吃,不能煮著吃。就為生菜究竟是生吃還是煮著吃,俞可和舅舅竟然發(fā)生了爭執(zhí)。俞天白就這件事情說起,教育俞可不能用單一的線性思維看世界,而要靈活變通地看這個世界。他還就俞可的想法進行了深入分析,之所以兒子會這樣較真,主要是受了德國人嚴謹認真的民族精神感染,德國人做事總是一是一,二是二,俞可的較真在德國可能會得到廣泛地認可,可落入一般中國人的眼里,就會被當作古板甚至古怪。所以,一定要在承認多變的現(xiàn)實的基礎上求真務實,要改單一的思維方式為靈活多變的多向思維。
通過俞天白的多次勸導和多方面的說理,俞可逐漸完善了自己的思維方式,這也為他日后進入多元的社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真正寶貴的是父子一同成長
俞可對德國的新鮮感逐漸退卻,又在打工的過程中遭遇到冷遇和不公,他因此開始懷疑自己出國學習是否真的有益人生。面對兒子的困惑,俞天白也感到迷茫,也不知所措,但他知道,如果父親都不能夠堅定不移地支持兒子走下去,那么還有誰能夠幫助兒子?于是,他鼓起勁來和兒子一起探討、了解和適應國外的學習環(huán)境和生存環(huán)境,共同面對困難與挫折,最終走出迷失,迎來了希望的曙光。支撐著俞天白和俞可的,不僅僅是父子之間的愛,還有自強不息、堅持不懈的精神。
最終,俞天白和俞可都成長起來了——他們學會了交流,學會了關注,學會了感悟,學會了等待,也學會了享受成長的喜怒哀樂,更學會了在書信中聆聽彼此的心聲。對于俞可來說父親不僅僅是父親,更是老師、朋友,父子倆堅守著同一個信念,一起走上了各自的人生頂峰。對于俞可來說,頂峰就是學業(yè)的成功,事業(yè)的成就,對于父親俞天白來說,最終的成功就是向社會交出最好的作品:兒子俞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