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是2008年5月15日,汶川地震后的第三天,我經西安轉車,回校參加畢業(yè)論文答辯。那時候地震給人們心靈造成的陰影,在我所見到的每個陌生人臉上都留下了凝重而清晰的印痕。在臥鋪車廂的某個角落,我聽到兩個人一直在壓低聲音討論傷亡數字,并對傷亡總數進行著令人心悸的預測。而我對面的下鋪一直在看《參考消息》,每一條關于地震的消息都占據著頭版的重要位置。十點熄燈之后,他給自己的女兒打了一個簡短的電話,言語輕柔,充滿疼惜。有人曾說,經歷過這次地震,我們每個活著的人都是幸存者。我們應當更加明白生的不易,以及對愛的珍惜。
到西安后,才知道,當日的車票已經全部售完,連售票廳外都擠滿了厚厚的人群。站前廣場上到處都是行色匆匆的面孔,每個人都像在進行著一場逃亡。我去西安汽車站買了當天上午去西寧的車票,離發(fā)車只有半小時,便急急忙忙通過檢票口進了站,卻怎么也找不到發(fā)往西寧的班車。車站內匯聚著大群大群要前往四川方向的人,不少人顯得焦躁不安,一邊排隊,一邊與車站管理人員進行著大聲的爭執(zhí)。而事實上,去往四川方向的班車幾乎每兩分鐘就發(fā)出一班。
本來10:45的車,一直等到11:00,還不見班車的影子。我也開始有點焦躁,問了很多車站管理人員,一開始他們說車還沒來,后來又告訴我車已經走了。正在我氣急敗壞之時,有人舉著牌子跑了過來,告訴我外面堵車,班車根本進不來,讓我跟他去外面上車。
一行七八個人,擠在一輛破舊的面包車上,前往城市另一端的一個車站。他們幾個大都是去蘭州的,其中一個女孩剛從綿陽回來,一路上成為大家詢問的焦點。她告訴我們,地震發(fā)生的時候她正在公交車上,車身突然左右搖晃,像大浪席卷下的船只,當時的情形,不能用驚心動魄來簡單概括?,F在他們學校已經提前放假,她要回她在蘭州的家。
11:30,我們來到那個偏僻破舊的車站,那輛去往西寧的班車正在站內靜靜等待,還有幾個乘客沒有來,顯然我們還要繼續(xù)等。在車站小賣部的蔭涼下,一群人又開始了關于地震的討論。一個車站女工作人員向我們滔滔不絕地講述著西安受震后的各種事件,并用手指著車站對面高高的城墻,那上面有一道深深的裂痕,看上去讓人觸目驚心。
將近中午一點,班車終于緩緩離開西安。一路走走停停,始終在執(zhí)著地尋找加油站,但是所有的加油站都沒有油。在車上,大家的談話始終沒有繞開地震這個話題,每個人都試圖故作輕松,但是每個人心頭都有一種揮之不去的沉重。下午三點左右,麥堅發(fā)短信說雜志社要組織大家捐款,問我捐多少。我說隨便吧,你先幫我墊上。而事實上,我心中深深地知道,捐款其實是一種愛莫能助的做法。面對災難帶給他們心靈上巨大的悲痛,我們不能擦干他們臉上的淚水,甚至不能直接給予他們安慰,我們也只能通過遙遠的捐助,寬慰自己,祝福別人。
直到晚上八點,汽車進入了甘肅境內,才找到一個可以加油的加油站。從公路到加油站短短的距離,排了將近一個小時的隊。路上曾不斷看到前往災區(qū)的車輛,車身上掛著鮮紅的橫幅,那種匆忙和緊迫,感覺像在經歷一場戰(zhàn)爭。
晚上十點,汽車在一個不知名的小鎮(zhèn)停下,大家下車吃飯。我中午幾乎沒有吃東西,直到現在,餓得肚子已經麻木,一碗面吃得相當慘烈。吃完飯往家里打了個電話,告訴爸媽我一切安好,讓他們安心休息。
夜深了,汽車依舊在黑暗中的路途上不倦地行駛著。本來說晚上12點左右就能到蘭州,之后又說是兩點,最后又說可能會是早晨五點,似乎漫長無期。一直躺在車廂里隨著汽車上下顛簸,最初感覺腰酸背痛,到后來就幾乎沒有了知覺。車窗外一直都是起伏的群山,深邃的剪影投映在深藍色的夜空中,上方是一彎冷冷的殘月,讓人感覺沉重寧靜,如同那通向無窮遠處的厚重土地??墒?,正是這厚重的、寧靜的、讓我們百般依賴的土地,卻給我們帶來了無盡的苦難和疼痛。大地——母親,這曾是我們打過無數次的比喻,而此時此刻,我寧愿相信它是沒有生命的,我寧愿相信之前發(fā)生的一切都不是它有意的。我寧愿相信,它也與我們一樣痛苦。我寧愿相信,它身上的每一道裂口,都是一道深深的傷痕,經歷過這次地震,它和我們一樣傷痕累累。我們不應怨天尤人,而是要學會堅強和勇敢,學會寬容和珍惜。
早晨五點,汽車到達蘭州,停在蘭州飯店前的路口。街道空曠,晨光熹微,這座城市是如此之靜,如此平和,讓人心生安詳。我相信在經歷過地震之后的那些歲月中,我們面對過去現在與未來,都會多出這樣一份平和,這樣一份珍視。
八點剛過,汽車終于抵達終點西寧。15分鐘后,我來到了學校,與前來接我的朋友深情擁抱。這次艱難的抵達,注定是我一生中絕無僅有的一次。20多個小時的跋涉,與地震災區(qū)擦肩而過,讓我深切感受到了行進的艱難,以及平安寧靜的珍貴。再想想那些前往災區(qū)救援的人,他們又將面臨怎樣的艱險,真是令人由衷地敬佩。
5月19日,全國哀悼日的第一天。14:28,城市上空響起了防空警報,我們在宿舍的每個人都深深地靜默,沒有人說一句話,在沒有旁觀者見證的情況下,每個人的面龐都同鏡頭下的默哀者一樣肅穆。隨后,不斷收到短信,倡議大家今晚十點集體熄燈點上蠟燭為災區(qū)祈福。于是,有人無聲地準備好了蠟燭。晚上十點,所有的宿舍樓都陷入了黑暗,每個窗口都閃動著淡黃的燭光。樓下有人用蠟燭拼成了心形的輪廓,越來越多的人圍著它們,唱著激昂的歌,呼喊著嘹亮的口號,那一瞬間,每一個人都是無比純粹。
5月21日晚,與一個朋友吃完晚飯,來到城市中心的廣場。廣場上有很多人,圍成一個個圓圈,點起一排排的蠟燭,拼成“汶川”、“四川”、“中國”的字樣,“汶川挺住”、“中國加油”的口號此起彼伏,燭光晃動在每一個人的臉上,也照耀在每個人的心頭。當你置身其中,那一瞬間的動容真的無法言傳。我印象最深的是由一群護士圍成的心形,中間是蠟燭和一個募捐箱,募捐箱兩旁跪了兩排護士,她們向每一個人上前捐款的人低頭大聲致謝,有那么一瞬間,我的眼淚幾乎要流了下來。我甚至有一股奇怪的沖動,要感謝這場災難,是它讓我們看到了我們的團結,是它讓我們看到了人民的良善,是它讓我們見證了一個國家的不屈和剛強。
時至今日,那些發(fā)生在五月的一幕幕場景,依舊清晰如同昨日,浸染著一抹淡淡的血色。掛淚的臉龐,堅毅的眼神,以及高高揮舞的手臂,它們以一個民族的完整形象,橫亙在我們的記憶里,也必將長存于歷史的漫漫長途之中。災難是暫時的,疼痛是暫時的,哀傷和絕望,也是暫時的,永恒的是一個國家堅強向前的步伐,還有這個國家的人民永不屈服、永不放棄的面孔。
經歷過這次地震,每個人都如同經歷了一場洗禮。我們更真實地看到了生命的脆弱,但同時也更清晰地辨別出了活著的意義。沒有什么是絕對珍貴的,除了生命。沒有什么是永垂不朽的,除了向上的精神。
逝者安息,生者奮發(fā)。讓我們共同記得,一起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