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我們都會發(fā)現(xiàn),月亮有時像把彎彎的鐮刀,有時像參差不齊的半個燒餅,也有時像個圓圓的銀盤。那么,為什么月亮?xí)袌A缺的變化呢?
原來,月亮是圍繞地球運行的一顆衛(wèi)星,它和地球一樣本身不會發(fā)光,它是靠反射太陽光而亮的。因此,它和地球一樣,總是半個球明亮,半個球黑暗。月球在繞地球運轉(zhuǎn)的同時,又和地球一起繞太陽有規(guī)律地公轉(zhuǎn)。
由于月球在繞地球運行的同時又同地球一起繞太陽公轉(zhuǎn),所以三者之間的相對位置會不斷發(fā)生變化,這就造成我們在地球上見到月球的光明與黑暗的部分不是相等的兩半,即有時光明部分多,有時黑暗部分多,從而形成月球明暗兩部分不斷發(fā)生變化。人們稱之為月相,也叫月亮的圓缺變化。
圓缺變化在時間上是有一定規(guī)律的。每月農(nóng)歷初一,月亮正好運行到太陽和地球中間,月球的黑暗部分對著地球。因此,地球上看不到月亮,這時的月相叫做“朔”。朔以后一兩天,在傍晚時的西部天空,可以看到一個鐮刀狀的月牙,因為是月亮剛剛露出來,所以人們把它叫做“新月”。新月過后,月亮的明亮部分就一天一天地“胖”起來,五六天后,月球的明亮面與黑暗面各有一半對著地球,好像半個燒餅。這時的月相叫“上弦月”。上弦月后,月亮繼續(xù)發(fā)“胖”,再過六七天,也就是農(nóng)歷的十五、十六日,地球正好運行在太陽和月球之間,月亮被太陽照亮的半球全部轉(zhuǎn)向了地球,人們見到的月亮就好像一個圓圓的盤子。這時的月相叫做“望”,也稱“滿月”。至此,月亮是最“胖”的時候了。滿月后,月亮就逐漸變得“消瘦”起來,過了七天就會“瘦”去一半,又成為“下弦月”。下弦月后,月亮繼續(xù)虧缺,又變?yōu)閺潖澋摹扮牭丁?,這時叫“殘月”。隨后,月亮?xí)絹碓浇咏?,光明部分也愈來愈少,直到完全變黑,“朔”又來臨。
月球的圓缺變化,就是這樣從“朔”到“望”,再從“望”到“朔”,無限地循環(huán)下去。